夏琴芳
影片場次排映(簡稱排片)對于影城而言,即通過對影片、場次、時間的排列組合,以最合理的影片放映頻率為影城最大限度地創造票房收入和利潤。
實現影城票房收益最大化,關鍵在于觀影人次和票價。想要提升上座率和準確的制定票價,排片的合理性是重要因素。
本文就影城排片工作所涉及的基礎信息、基本原則、常規技巧、流程控制、工作方法、數據分析及重點難點七大要素進行探討分析。
(一)排片相關名詞
首末場時間:指影城第一場及最后一場電影開場時間。即影城對外營業時間,對內合理用工時間,達到有序、高效。
開場間隔:指不同影廳之間場次的先后開場時間的間隔長短。建議8廳以下間隔20分鐘左右, 8廳以上間隔15分鐘左右。間隔合理可確保影城各時段觀眾流量合理分配,其體現為影城在空間上、電梯使用上順暢且保證安全,前臺有序接待觀眾提高銷售額、場務有序分配與安排各項工作,同時散場時還可達到快速疏散觀眾,減輕安全壓力。
開場順序:指影城按影廳座位數多少,安排各廳場次的開場時間與先后來投放各時間段的相對座位數。原則上,大小廳結合開放。從而在開場間隔的基礎上,更體現開場間隔的作用。
場次間隔:指同一影廳前后場次的場間空場時間。建議黃金時段不少于10分鐘,不多于15分鐘,用最短的時間保證觀眾散場時間、影廳保潔時間、場務開場準備、機房播放片前廣告及觀眾進場時間,而不超時則可以起到節約成本,如放映燈泡時限、放映用電、空調用電、照明用電等。
影廳輪轉:指在開場順序與場次間隔的基礎上,考慮影城影廳布局情況下,結合運營需要安排影廳場次。建議常規可按工作日、周末來確定是否需要全天、全廳開放還是部分開放,從而達到節約營運上的生產與人力成本。
場次密度:單位時段內,單部影片或多部影片排映的場次數量。以上座率指標為參數,排映的影片場次,既要爭取票房多產出,又要控制費用成本。
座位供給:同一影片在高低峰時段的場次和提供座位數的組合關系;同一高低峰時段(垂直上下)所排映影片的場次和座位數的組合關系;既保證場次,又豐富節目與提升高低峰時段上座率是否達到最優組合。
(二)排片相關因素

1.影城基本情況:影廳數量、影廳座位數、放映設備、影城設施、營運動線及地理位置、交通、氣候、風俗習慣、語言類別、作息規律等。
2.市場基本情況:人口狀況、本地特殊節假日、本地競對影城基本情況、票價設置、首場和末場放映時間以及影城活動、重大節日或檔期。
3.影片內容信息:導演、編劇、主演、IP、劇情、題材類型、受眾群體、明星粉絲量及預告片等。
4.影片發行信息:上映檔期、發行公司、分賬比例、最低票價、版本和制式、影片類型、影片長度、排次號、片頭廣告種類及長度等。
附排次號規律:
1-3位———國別
4位———版本(1: 2D、2: 3D)
5-8位———電影序列號
9-12位———年份
需注意數據方面,影片信息與硬盤信息是否相符,如影片片名、排次號、版本、片長等,一般以硬盤為準。
5.電商票補活動:首輪預售,用足政策。及時了解電商的影片票補方案,包括優惠力度、覆蓋時間段等等,優惠上線后關注影城的電商價是否正確及其他影城顯示價格。
排片的原則包括:排片依據參考預估原則;預售盡早但需保留原則;高峰場次重點排映原則;低峰時段節目豐富原則;黃金時間整點起片原則;錯時排映均勻開場原則;根據票房動態排片原則;運營有序效率關聯原則;競對影城緊盯應對原則;合理場次確保收益原則。


(一)遵循影片場次權重
根據院線、影管發布的“市場分析與排片意見”,參考貓眼、淘票票等專業平臺的各項數據,結合影城實際,初步確定各主力影片的排片比例和空間比例(占廳數)。
在排片比的參照下,一部影片的場次落點切勿過密或過疏。場次多不等于票房多,同一影片在兩廳及以上排映時,間隔時間需相對平均,如各大節日檔(春節、國慶、五一檔)、寒暑假、周末,而淡季的日常時段,則早場稍疏,晚場稍密更佳。
(二)高峰時段優先排映
根據影城實際黃金時段峰值,優先排映當周的市場主力影片,座位數較多的影廳盡量供應給主力影片,然后將調劑類型影片穿插填入,豐富類型。
黃金時段通常為平日晚上19: 00—21: 00,周末13: 00—15: 30 (可根據地區和季節情況調整)。做好黃金場次的排片至關重要,要考慮將院線重點推薦、宣傳力強、口碑出眾、票房產出高的影片在此時間段進行集中排映。主力單片黃金時段場次密度可根據占廳數及片長,控制在30—40分鐘;若預期高,可縮短到20分鐘左右作為補強;非黃金時段,場次密度則可控制在40—60分鐘。
但需注意,即使在黃金時段,也要盡可能避免兩個廳同時開場和同時散場的現象,以便確保運營順暢有序。
(三)先重后次先新后續
重點影片主要指具有巨額投資、強勢宣傳、突出賣點等特點的影片。這類影片在上映前期通常已經有了足夠的關注度。在黃金場次及影城大廳進行排映,將最大可能地釋放其票房潛力。
影院排片原則上優先排映市場主力影片,為保證節目的豐富性,建議每天排映影片節目不低于5個。熱門檔期、粉絲電影要考慮前期爆發力強、后續動力不足的情況,需給予此類影片足夠的場次突擊消化預案;同時,有特色的新晉影片可給予一定的場次支持。
需注意,原則上單廳排片不超過4個影片節目。一是避免營運上增加轉場工作量,尤其要考慮兒童、成人等不同觀影群體對保潔、空調、音量不同要求的觀影體驗感;二是避免機務上增加導片、排程工作量,以及因影片制式不同(2D、3D)、幕別不同帶來的放映機鏡頭頻繁切換。
(四)綜合錯時利用間隔
開映時間錯時、同類型影片錯時、同語種影片錯時、同格式影片錯時、同目標觀眾影片錯時,滿足影迷不同的觀影需求,這不僅是對電影節目而言,更是要讓觀眾在不同的時段都能享受到隨到隨看。
此外,中午11: 00—13: 00、下午15: 30—18: 00的時間段,可利用穿插部分小眾影片培養觀眾群體。因為除商業大片、主力影片外,影城還上映部分文藝片、紀錄片等中小投資的影片。能否放映好這部分影片將決定影城票房能否高于同等規模影城,這部分影片也是支撐電影市場的重要力量。影城可以針對不同觀影群體對這部分影片進行穿插排映,在確保主力影片票房的同時,既保證放映節目的豐富性,又避免了觀眾流失。
當然,這更多是需要根據實際情形進行掌控。權衡重點影片和中小型影片的關系。如:在重點影片場次排映場場爆滿、供不應求的基礎上,其他影片雖然也有一定的觀眾群體,但也應適當做相應舍棄,確保收益。
(五)結合預售考慮貼補
一般熱門影片提前一周左右預售,可根據預售熱度決定實際上映時影片的場次空間。此外,某些影片第三方大規模的低價補貼會影響到觀眾實際的消費判定,需綜合考量。
(六)特定類型特定時段
動畫類型影片一般以白天場次為主(注:動畫片不等同于兒童片,這里指兒童類動畫片),一般晚場排映不晚于19: 00,驚悚片一般在21: 30后排映補充,戲曲、部分小眾影片上午點排,青春校園影片可在晚場時段相對靠前排映等。
部分原版影片適合學生群體的,英文原版與中文版可巧妙搭配;巨幕影廳、LED影廳、VIP影廳等特色影廳可固定放映時間,便于追求更佳觀影效果的觀眾選擇。
(七)考慮產出注意細節
熱門檔期,單位時間產出比很重要,一般來說3D影片同時段產出高于2D影片;同價位影片,時長較短的影片更具性價比。此外,從影片內容和觀影群體考慮,部分3D動畫影片也可提供2D場次供觀眾選擇。
(八)關注走勢動態調整
排定影片場次后,黃金時段單場人數比例應符合曲線對稱規律,若實際營業過程中某部影片上座率出現明顯偏差,需及時調整次日場次,上座率高的影片給予加場,上座率不理想的影片則撤場。
觀眾的反應永遠是最準確的衡量指標,動態排片就是根據觀眾反應做出最快調整。再大的宣傳攻勢、再強的明星陣容,如果影片本身不能吸引觀眾入場觀影,依然要根據觀眾的反應做出最快調整。一般影片上映一至兩天就可以根據實時票房做出調整,將原本認為強勢的影片場次、影廳讓位于真正能夠吸引觀眾觀影的影片,認真復盤,總結經驗與不足。

排片流程:獲取信息→預估體量→預排影片→排期審核→預售開啟→實時關注→分析決策→調整跟進→重復流程。


現今的專業APP網站,各項數據查詢功能已較為完善,包括排片分析(大盤、省市)、票房預測(當日票房、總票房)、實時票房、票房排名、票房占比、排片占比、場次、人次、人次占比、場均人次、平均票價、排座占比、上座率、黃金場次及占比等。此外,售票軟件后臺還有針對指定影城(本家影城或本影管影城)更詳盡的影院TOP排名、BCI競爭力指數、MSI會員服務指數、區域競對影城數據、監測等等。只要能熟練運用大數據,以日、周、月、年、檔等時間周期,進行橫向、縱向的對比分析,就可為排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基于排片的合理性,對一家影城的經營狀況與水平考量可從三個維度展開:
第一維度:在同一區域的市場份額與變動。這個維度考量主要反映市場大盤同樣的情況下,各家影城的經營狀況與水平。
第二維度:影城年度同比(今年同比去年、前年)增減。這個維度考量主要反映各家影城自身的經營狀況與水平的趨勢。
第三維度:影城與主要競對影城之間年度同比(今年同比去年、前年)增減。這個維度考量主要反映各家影城的市場競爭力。
影城的市場份額中有兩個最主要的維度指標,人次和票房。“人次=人氣,票房=收入”,這二者之間的數據大小,偏離度在多少區間才算合理;影城在票價、人次、票房三者之間如何達到平衡與協調,這些也是影城日常票價政策制定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再往深度挖掘分析,還可以從影片票房份額和影廳票房來進行:
(一)影片票房份額:從年度影片票房的角度
1、從排名前十影片在本地區的市場份額占比來分析。
2、前十以后影片票房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前十的市場份額的有幾部?這幾部也就可謂是“影城特色排片”。
(二)影廳票房:影城各廳的年度票房間份額與各廳座位數占比之間的對比,可以反映出影廳效益的合理性。
(一)重點:場次權重比例權衡
排片要有根據,更改場次要有數據,更要學會利用排片工具,提高排片效率。
(二)難點:主客觀預估影片熱度
新片量級評估、單片市場初判、本周檔期分析、續映后勁評定都基于排片人員對電影市場的敏銳度和對排片工作的經驗值、責任感。
影城排片,首先是業務范疇,同時要兼顧營運與技術,優秀的排片人員要以影城為一盤棋,全面考慮、統籌兼顧。排片是一個綜合動態的過程,必須根據影片、市場、營運等因素的要求、需求及時作出變化和調整,而影城營運各環節的組織和安排則必須圍繞影片的排映計劃進行,包含但不限于排映計劃的傳遞、排映計劃的調整等等。
影城要提高效益,首先是合理化排片,同時要兼顧各渠道票價政策(基礎常規、節日檔期、分時段定價、分區定價、動態調價等)標準化建設、影城營銷活動、觀影群體(兒童、學生、情侶、家庭、藝術片影迷)培養等,必須早謀劃、搶先機、創特色,揚長避短、制定影城自有的特色排片方案,從而帶動賣品占比、非票收入,以及市場份額整體提升,進而定位影城的經營方向、打造影城的品牌效應。
以上是對排片狹義上的一些探討,真正要達到效果最優、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目標,還與出品方和發行方的投發風格、宣發動態,及觀眾的觀影體驗、影城的票房利潤、公司的品牌價值等各方之間的利益博弈息息相關。
但就影片排映工作,無論淡、旺季,如何更科學合理排片,精細化、差異化排片,需要我們電影人有更好的策略和規劃,需要我們電影人責任在肩,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