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告實踐中的“真實”困境與倫理反思

2024-05-21 15:19:22郭羽佳康瑾
編輯之友 2024年4期

郭羽佳 康瑾

【摘要】在廣告專業化進程中,真實始終作為核心倫理要求,對不同時代的失真廣告予以規約指引。廣告話語失真主要歸因于廣告活動主體的不當行為:廣告主通過虛假謊言、遺漏回避、混淆歧義、夸大吹噓等手段有意欺騙誤導消費者,其主張違背客觀事實;消費者由于認識能力局限,被消費幻象迷惑,沉浸于“信息繭房”和超真實擬像中,對廣告的理解產生偏差。鑒于此,在真理共識和對話倫理取徑下,真實話語要求廣告主與消費者充分發揮自身交往理性和交往資質,使用真實、真誠、正當、可理解的話語開展道德主體間對話,以解決失真廣告的倫理沖突,達成道德共識,促動廣告倫理關系向積極互動、雙向動態的方向演進。

【關鍵詞】廣告倫理 “真實” 誠實 欺騙性廣告 廣告話語失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4-071-09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4.010

自廣告職業專業化以來,廣告行業在為商業社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衍生出大量倫理失范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挑戰了社會的公序良俗。其中最核心的失范問題是廣告話語的失真,廣告主的有意欺騙誤導和消費者的無意認知偏差構成了廣告話語失真的倫理失范情境。失真廣告進一步侵害了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加劇了社會公眾對廣告活動的偏見和污名化,強化了廣告“原罪”的刻板印象,甚至對社會整體誠信指數和人際信賴關系產生消極影響。為了減少懲罰性監管和媒體、公眾的批評,廣告組織積極開展自下而上的行業自律和自我規制,進行倫理守則和指南的討論和發布,針對性地規約失范現象。在處理廣告話語失真的過程中,對廣告“真實”的界定至關重要: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簡稱ICC)在2018年的《ICC廣告和營銷傳播守則》(ICC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Code)中提出,所有營銷傳播都應當真實、誠實,不濫用消費者的信任或利用其經驗、知識的缺乏牟利,不包含任何可能直接或通過暗示、遺漏、含糊、夸張手段誤導消費者的主張。[1]在廣告組織的自律體系中,“真實”多使用禁令式表述,聚焦欺騙性廣告問題,對廣告主提出行動要求。但這些表述過于碎片化,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未能體現消費者感知視角下的真實維度,難以析出“真實”的道德本質。鑒于此,本文對“真實”的理解回溯至真理論和道德理論本原,揭示廣告主在失真廣告情境中的故意欺騙性手段,洞悉消費者在新媒介技術和消費幻象下的沉浸和失真困境,探討在對話共識取徑下,廣告主和消費者開展可理解的道德對話,實現積極互動的廣告倫理關系建構。

一、“真實”的內涵與道德實質

“真實”在英文語境中具有兩層含義:其一,言行一致地講真話,該含義與說真話、不說謊的道德要求相符,可被理解為誠實;其二,與事實或實在相符合,此要求涉及客觀事實層面,主張思維內容與客觀世界相對應,可被理解為準確。[2]中文語境中“真實”的含義偏重于后者,但也包含兩個維度:其一,“客觀、準確”的事實維度,體現人類對客觀世界和客體規律性的準確認識;其二,“說真話,誠實、真誠”的主觀維度,強調說話者主觀意圖的誠實、真誠,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行為上沒有偽飾、冒充或假裝,動機中沒有欺騙意圖。

真實的客觀事實維度和主觀價值維度分別寓于人們認知客體世界的真理論和對社會事實做出價值判斷的道德理論中。在傳統哲學背景下,亞里士多德首次界定了主體思想與客體實在之間的關系,并在《形而上學》中對真理進行了符合論定義:“每一事物之真理與各事物之實必相符合?!盵3]真理符合論將主體認識與客體對象二分,主張以事實線索和現實經驗作為命題和觀念的唯一來源,人們的真實性判斷取決于認識與客體實在的契合程度。在道德理論中,亞里士多德將誠實視作一種德性,其基本含義是言行的真實和真誠。其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出:“誠實作為一種適度的品質,符合良好德性的標準??浯蠡蚩s小自身品質的自夸或自貶行為都是應該被譴責的。”[4]亞里士多德把誠實界定為適度的個人品質和美好德性,主張在言語和行為上向他人真實地展示自我形象。康德在義務論中擴展了誠實的表述,將其作為“理性教義中一種神圣的絕對命令,不受任何權宜之計的限制”。[5](612-613)康德認為“誠實地表達”和“說真話”是每個人無條件的義務。說謊“作為一般而言蓄意的不真實,嚴重地侵犯了一個純然作為道德存在者的人的人格和義務”。[5](552)任何情況下說謊都“仿佛是毀掉或丟棄人的尊嚴”。[5](553)

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促進了真理論和道德理論的變革:哈貝馬斯以強調語言的對話溝通功能的語用學作為真理論的基礎,建立了一種基于“理由共識”的真理共識論,取代了主客二分的真理符合論。他認為:“真實性并非某種先驗的、先于語言而存在的東西,它是話語應該具有的性質,以及可能產生的效果,而不能作為判斷話語的前置標準?!盵6]“理由共識”以實踐話語參與者之間合理同意為依據,形成了真理認知的新維度,即“值得認可”維度:[7]真理只有在主體間的交往對話中才能得到檢驗,當所有參與者進行平等的交往對話,就同一話語對象提出理性的探討和論證,并最終達成共識時,該話語可以被視作真理?!爸档谜J可”維度強調了真理權衡的主體間性尺度,真理的判斷和檢驗都必須以話語主體間的理性論辯為依據。在真理共識論基礎上,哈貝馬斯提出了同樣強調主體間商談論辯的對話倫理理論:“對話倫理學所論證的道德基于一種模式,這一模式寓于語言的相互理解的功能之中?!盵8]換言之,只有主體間的相互理解才能達成道德共識。這就要求話語主體在進行交往時遵循基本的話語有效性。其一,真實性。言說者需提供關于客觀存在的真實陳述,使聽者能夠與其共享知識。真實性要求聚焦現實世界的客觀維度,強調話語命題與客觀事態的一致性。其二,真誠性。言說者應真誠地表達其主觀意圖,使聽者信賴其話語。真誠性要求考察主觀意圖與實際行為的相符程度,與講真話、不說謊的要求一致,是動機在于傳達真信息的行為。[9]其三,正當性。言說者與聽者的話語交流必須與人們普遍遵守的社會規范相符,確保話語的合道德性。[10](3)由此觀之,哈貝馬斯的真實話語觀繼承了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思想,融合了客觀事實維度和主體間話語認可維度,將真實和誠實的含義統一于對話倫理的理論體系之中。

以上述真理論和道德理論為依據,真實的話語溝通呈現出雙重道德屬性:一方面,真實即客觀、準確的事實陳述,主體間的話語交流必須以現實存在和客體規律為參照,將道德共識建基于客觀實在之上;另一方面,真實即誠實、真誠的意見表達,主體參與話語交往時應保證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傳達與自己的思想和實際行動相符合的信息,確保經由主體間的真誠合意達至真實、正當的道德共識。

在廣告倫理中,真實的話語溝通是廣告活動主體間達成契約合作的基本要求。首先,真實是商業社會中維持契約合作和成員互信的基本行為原則。對于直接參與廣告活動的行為主體而言,欺騙雖然可以使其得到暫時性利益,但從長遠、全局和總體的角度看,欺騙的傷害性影響不可估量。因此,在需要分工合作的商業社會中,真實、真誠、正當的話語交往是成員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其次,廣告作為一種專業的傳播活動,其傳播和營銷屬性均指向真實的信息流動,尤其是營銷領域,品牌真實性主張以注重傳承、維護風格一致性、做出高質量承諾、與原產地相關聯、強調生產工藝、淡化商業動機等手段向消費者提供真實的消費體驗,體現品牌的真實承諾。[11]因此,真實性原則契合廣告活動的雙重屬性,既是確證信息傳播合理性的道德依據,又是促進營銷勸服的實用工具。再次,真實話語針對失真廣告困境,提出了對廣告活動主體的合宜交往互動和對話協商要求。在廣告活動中,直接參與信息交流和價值交換的行為主體分別是廣告主和消費者:廣告主是廣告信息的傳播者和價值主張的倡導者,也在廣告話語交往中扮演言說者的角色;消費者則是廣告內容的受眾和勸服行為的目標對象,在交往對話中居于聽者的位置。廣告主和消費者作為直接參與廣告話語交往和承擔道德責任的雙重行為主體,應對所有廣告倫理問題和失范現象負有不同程度的道德責任,二者在話語交往中的決策和行動方式也是對整體廣告系統進行道德評判的直接依據。

廣告話語失真作為廣告活動中最常見的倫理失范問題,其根源在于廣告主與消費者在產品服務屬性、市場競爭條件、媒介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天然信息差:一方面,廣告主作為在廣告話語溝通中掌握主動權的言說者,傾向于打破公平、透明、互惠的信息環境,誤導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以實現單向利己目標;另一方面,消費者作為廣告話語的聽者,通常在交往對話中居于劣勢地位,并在缺乏相關認知資源的情況下,容易對廣告主張產生無意的理解認知偏差,進而沉溺于廣告主營造的消費幻象中無法自拔。由此可見,廣告話語失真歸咎于參與廣告活動的行為主體間的不當話語交往,二者難以形成真理共識,最終導致了違背道德良善要求的廣告失真現狀。

二、作為言說者的廣告主:有意欺騙誤導下的廣告失真

對于在廣告活動中扮演言說者角色的廣告主而言,其利用欺騙性廣告手段,誤導消費者決策,是導致廣告話語失真的主要原因。根據真理默認理論,欺騙是故意、知情或有目的地誤導他人。[12]說謊、遺漏、回避、歧義等均為實現欺騙的具體手段,目的在于誤導聽者,使其相信言說者不相信的東西。[13]因此,相較于虛假謊言等廣告行動,欺騙作為上位術語,居于更高層級,范疇更寬泛,直接與真實的道德本質對立。但從日常生活經驗來看,欺騙并不能完全歸于道德上的惡,當誠實與更高維度的良善意志沖突時,善意的欺騙是被允許的。顯然,廣告中不存在上述情況,因此可以將欺騙作為廣告主行動的核心失范環節,置于真實性要求的對立面。

自20世紀60年代始,研究者們對欺騙性廣告的界定主要參考以下標準。其一,廣告主張與實際事實的比照。Dilon認為,欺騙性廣告是產品在廣告中的描述方式與其實際表現之間有差異的廣告。[14]Cohen總結了欺騙性廣告的幾種情況:主張是錯誤的、半真半假、包含不充分信息、可能真實但被證明為假、“字面”或“技術”上真實但存在虛假暗示。[15]其二,廣告主張與消費者觀念的互動。Ford與Calfee提出,如果廣告包含任何可能欺騙消費者的元素,則其具有欺騙性。[16]Hyman主張,只有當廣告提出一個或多個誤導性聲明時才具有欺騙性。[17]Greyser匯集了事實和觀念維度,提出了廣告真實性要求的四個層次:字面真實、真實印象、明顯的夸張修辭、虛假印象(真實性水平從高到低排序)。[18]

由此可見,從話語結構上看,欺騙性廣告包含兩個必要的組成部分:欺騙的手段和誤導的結果(見圖1)。常見的廣告欺騙手段可分為四類,即虛假謊言、遺漏回避、混淆歧義及夸大吹噓。誤導結果不僅包括實際購買行為和經濟利益損失,而且涉及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感知和購買偏好。換言之,當廣告中的欺騙話語不足以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時(如“創造美好生活”的廣告語),廣告主不必對其承擔道德責任。從評判標準上看,廣告中欺騙的界定依賴事實與觀念的雙重線索。廣告與產品服務實際提供功能利益的相符程度是廣告話語真實性判斷的客觀事實條件,廣告主張與消費者觀念的互動方式是廣告話語真誠性評價的主觀價值標準。

1. 虛假謊言主導的信息主張——虛假謊言型廣告

虛假謊言型廣告是廣告主有意使用虛假謊言描述和傳播關于產品或服務的不實信息,以實現誤導消費者目的的欺騙性廣告,常用手段包括完全的謊言和半真半假。虛假謊言廣告的出現伴隨著廣告職業的專業化進程。19世紀末,美國市場上的許多醫療藥品都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廣告將其偽裝成充滿希望的靈丹妙藥,并在報紙、雜志上大肆宣揚其療效,誤導公眾購買。不科學的專利醫藥廣告引發了一場廣告行業的合法性危機,使行業信譽跌至谷底。對此,美國廣告從業者開啟了職業專業化討論。1911年,美國聯合廣告俱樂部(Associated Advertising Clubs of Americaa,簡稱 AACA)第一次會議上,組織成員決定推行“廣告真實性運動”,通過“教授專業技能、糾正廣告濫用、揭露虛假廣告”,[19]促進廣告行業發展。該時期的虛假廣告多使用完全的謊言誤導購買,不僅傷害了消費者,而且妨害了其他經營者,嚴重違反了市場秩序,減少了廣告行業的整體收益。廣告從業者們急于剔除行業中的“爛蘋果”,以挽回社會形象和公眾信任。

現代廣告時期,混雜真話與謊言的半真半假廣告成為虛假誤導的新形式。這類廣告在產品或服務的主要效用和性能上保持基本真實,但對具體效用程度、產地來源、質量、生產者身份等事項進行虛假表述,或使用虛構的消費者、代言人說明產品效果,或引用偽造的市場數據、統計資料、調查結果、研究報告佐證主張,使消費者對產品服務細節產生錯誤估計。[20]半真半假的廣告較完全的謊言隱蔽性更強,受眾更難識別,社會危害性更大。如2020年杭州之壹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招募網紅“大V”在大眾點評上編造好評“作業”,冒充消費者發布高分點評,幫助商家實現內容和流量造假,欺騙社會公眾,受到監管部門的責令處罰。[21]

2. 經目的性取舍的信息主張——遺漏回避型廣告

遺漏回避型廣告是廣告主利用遺漏或回避手段,向受眾描述和傳播不完整的產品服務信息,以誤導消費者決策的欺騙性廣告,常見方式包括純粹的信息遺漏和刻意的信息回避。廣告主通常提出字面意思為真的主張,但部分信息的遺漏或回避會引導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

在純粹的信息遺漏中,部分不影響消費者認知決策的信息可以被省略,這主要取決于遺漏信息的實質性。1938年美國《惠勒·李修正案》指出:“判斷一則廣告是否有誤導性,不僅要考慮廣告表述、字詞、設計、聲音或者它們任意組合傳達或暗示的意思,還要考慮廣告多大程度上沒有披露這些內容當中的重要事實?!盵22]由此推知,實質性信息即消費者進行準確的產品服務認知和做出明智的購買決定時所需的關鍵信息。當存在實質性信息遺漏時,廣告主張明顯是欺騙和誤導的。遺漏關鍵信息對消費者推斷的影響可以用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中的信息數量原則解釋:廣告主應提供關于產品服務的合理信息數量,即不多也不少地提供消費者做出明智決策所需的一切信息。信息數量不足就會導致無效推論,進而引發欺騙。[23]

在刻意的信息回避中,最典型的欺騙手段是限定條件真實。廣告主通過刻意省略或使用不明顯、消費者難以注意到的方式陳述廣告主張中所需的限制性條件,以誤導消費者做出推斷。信息回避利用了消費者對某些詞匯、語義、符號的默認理解的心理慣式,沒有在特定上下文中澄清確切的條件,誘導消費者根據先前經驗、物理屬性和產品主張得出錯誤推斷。如2021年宜家發布“GUNRID古恩里德空氣凈化窗簾”“舊材料,帶來新空氣”等廣告內容,但其未透露凈化效果是在限定實驗條件下針對特定污染物得出的理想狀態,忽略了窗簾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條件,構成對消費者的誤導,因此被監管部門責令停止發布違法廣告并處罰款。[24]

3. 多重含義混雜的信息主張——混淆歧義型廣告

混淆歧義型廣告是廣告主故意使用模糊、無關的語言表達或容易造成歧義的話語情境,引導消費者錯誤理解的欺騙性廣告,常用手段是模棱兩可的主張、提供歧義話語情境和夾雜無關的干擾信息。其中,模棱兩可的廣告主張通常使用意義相近的文本或視聽符號進行亦此亦彼的表達,語言類屬不清晰,陳述對象樣態不明確,導致無法對主張進行精準解讀,引起消費者困惑。[25]同時,這些主張還經常使用隱喻和象征手法,利用含義模糊的符號語言偷換字面主張中的概念,向消費者暗示新的利益價值。

造成混淆歧義的第二種方式是提供歧義話語情境。根據真理默認理論,言說者與聽者之間的理解溝通需被置于語境中,了解溝通發生的背景以識破謊言。當廣告主在充滿歧義的話語情境中提出主張時,原本客觀真實的信息也會引起消費者的誤解。話語情境包括客觀信息環境和主觀情緒條件,信息環境即廣告主張所處的上下文語境,情緒條件為消費者判斷廣告主張時的情緒水平。在廣告主有意誤導的信息環境下,消費者發掘真相需要一定的動機和能力,而消費者通常對此并不感興趣。因此,在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并不能主動消除歧義話語情境帶來的要求。如2020年為保護長江生態,安徽全椒縣在禁捕期間要求商家門店撤換含有“漁港”字樣的招牌,以免誤導消費者。[26]

夾雜無關的干擾信息也容易造成混淆和歧義。在廣告語境中,復雜的廣告信息比簡單主張更容易被誤解。無關的干擾信息違背了對話合作原則的信息質量和關聯性要求,對消費者的信息解讀造成了阻礙,容易引起歧義和誤導,是隱性的欺騙手段。

4. 夸張修辭詮釋的信息主張——夸大吹噓型廣告

夸大吹噓型廣告是指廣告主有意使用夸大或吹噓方式,強調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屬性、優勢,以勸服消費者購買的廣告形式??浯蟠祰u型廣告在美國司法實踐和日常生活習慣中未被視為典型的欺騙手段,1906年的《統一銷售法》(Uniform Sales Act)提出:“任何對于貨物價值的肯定或聲明僅為賣方的意見主張,不得被解釋為保證。”[27]Preston則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廣告主對吹噓手段的使用證明了其有用性,吹噓在部分情況下會誤導消費者的判斷。他基于信息—回應原理提出了吹噓的狹義定義,即吹噓信息不僅具有主張形式,而且需產生相應的消費者反應。[28]狹義情境下的吹噓顯然屬于欺騙,因為其對消費者產生了誤導。

Preston提出了六個層次的吹噓,按照強度排序,從強到弱依次為:最好,世界上最好、無與倫比;可能最好,沒有競爭對手能夠超越;更好,X品牌相較于Y品牌功能更優異;特別好,只強調好的程度,并不宣稱比競爭對手更優秀;很好,只強調產品效果理想,并不宣稱程度上處于高級別;主觀品質,謹慎地強調優質評價的主觀意見。[29]從吹噓層級中可以看出,與廣告主的主觀情感態度相關的“特別好”“很好”“主觀品質”主張不會誤導消費者,而涉及現實情況比較的“最好”“可能最好”“更好”會影響消費者的認知和決策。由此可知,當夸大吹噓僅為廣告主的主觀情感性評價時不涉及欺騙,無須承擔道德責任;而當其指向現實情境,提供無根據的競爭比較或夸大的事實證據時,夸大吹噓手段會引起消費者誤解,造成欺騙。

夸大吹噓型廣告的欺騙手段主要表現為不當比較和數據證明缺失。不當比較是將自身產品服務與競爭對手比較,而不提供事實證據。除明確比較外,“國家級”“最高級”“最佳”“市場最低價”等說法也暗示強于其他競爭對手的優勢利益。數據證明缺失則指廣告主使用數據呈現產品服務效果,卻未提供數據來源或對其做詳細說明。如2022年上海圣億培訓學校在廣告中使用“數以十萬計的孩子”“1200個知識點”“2340種實用寫作方法”等表述,數據來源不明,主張真實性無法考證,因此屬于過分夸大教育培訓效果、片面強調作文重要性的欺騙性廣告,受到上海市場監管部門的依法處罰。[30]

三、作為聽者的消費者:無意理解認知偏差下的廣告失真

對于居于聽者位置的消費者而言,其無意理解認知偏差也是導致廣告話語失真的重要原因。尤其在當下信息爆炸和數字媒體時代中,廣告主與消費者間的信息差以及廣告符號的多義性,使廣告主張變得更加難以理解。消費者由于自身的知識結構、媒介素養、廣告素養的局限,可能難以應對當下海量的商品咨詢和廣告信息,從而對廣告主真實的廣告主張產生認知偏差。消費者主動或無意識地進入大數據營造的“信息繭房”中,被廣告符號塑造的消費社會和理想生活幻象洗腦,將個體精神寄托于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中,模糊了身體與精神、真實與想象、現實與幻象的邊界,最終對自身造成傷害。

1. 對事實線索的理解認知偏差

當廣告主張中關于產品服務功能利益的事實線索客觀、準確、明晰、可見時,消費者傾向于使用客觀事實線索進行理解認知,做出理性的購買決策。但在當下信息爆炸和技術迭代加速的消費社會中,消費者無時無刻不被淹沒在廣告信息的海洋中,即使廣告主客觀、準確地做出真實的廣告主張,誠實、真誠地提供意見指導,消費者亦可能由于各種自身和外部條件限制,對廣告主張中事實線索的理解認知產生偏差,從而導致廣告話語理解的失真。

首先,在海量的商品咨詢和廣告信息面前,消費者的認知處理水平格外有限。根據雙重加工理論,消費者存在兩種認知思維路徑:一是基于直覺的啟發式系統,二是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統。人們只會在少數重大購買決策中啟用基于理性、占據較多心理資源的分析系統,而在多數情況下會選擇依賴直覺、耗費較少心理資源的啟發式系統。[31]在啟發式思維主導的決策情境下,消費者主要依賴以往購買體驗和生活經驗做出快速、自動化的反應,忽視廣告主張中的事實信息,其中可能包括廣告主的免責聲明和產品適用人群的相關提示。由于關鍵事實線索缺失,消費者易因錯誤的購買決策產生消極影響。其次,消費者現有知識結構是幫助其理解廣告主張的重要依據。部分易受影響且缺乏判斷能力的消費群體可能因知識儲備不足而對廣告信息產生理解偏差。該問題在兒童和老人群體中最為典型:兒童由于年齡限制和基本知識技能、廣告素養的缺乏,無法正確理解和區分廣告中的事實線索和修辭手法,易輕信廣告主張中的示范行為;老年人則在醫療保健產品相關廣告中缺少基本知識素養和理解能力,難以準確、全面洞悉產品的功效和風險。再次,不斷更新迭代的信息技術和媒介形態加大了對廣告主張的理解難度。如在AI換臉廣告中,“疑似使用AI合成”的披露信息能否引起消費者重視將直接決定廣告的勸服效果和道德屬性。在類似技術條件下,消費者對新技術原理的洞察和對隱蔽事實線索的理解認知水平,將直接決定其價值體驗和對廣告的真實性判斷。

2. 主觀價值選擇下的“信息繭房”

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深刻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主義觀點認為人是區別于其他存在物的、積極能動的、絕對自由的存在。人通過不斷自我謀劃、自我超越、自我選擇來延展自己的存在。人應當回歸本真狀態,凸顯自我的、獨特的、真實的個性。聚焦到廣告真實性情境中,這種觀點認為當消費者處于自由、本真的狀態中,其主觀感受比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真實。該觀點將消費者的自我感知和價值體驗下的主觀真實凌駕于客體真實之上,主張消費者在消費情境中更加關注自身真實感受和主體價值選擇。

在主觀真實的基本預設下,消費者對廣告信息進行加工后形成的主觀反應成為廣告真實性的評判標準,只要消費者獲得真實的價值體驗,廣告和消費活動就可以被認為是真實的。其中,典型情境是旅游消費:游客在旅游活動中致力于尋求自由、真實的自我,而消費活動是否符合當地文化傳統或目的地的原生性、自然性并不在真實判斷標準之中。這種以消費主體的價值選擇和自我感知為旨歸的真實判斷,進一步助長了消費者的價值選擇,消費者不斷接觸與自身生活方式、認知習慣相符的消費情境和廣告信息,而與自我價值品位不符的信息和內容被漸次放棄,消費者不自覺地受困于消費“信息繭房”中,與外界的信息交換不斷衰減。

在數字廣告環境中,主觀價值選擇下的消費“信息繭房”在大數據和算法的個性化定制推送及精準匹配機制下進一步增強。消費者在主觀選擇和技術手段的雙重推動下沉迷于媒體平臺投其所好的“猜你喜歡”中,模糊了真實與想象的邊界,并在無意中與真實的外部世界、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漸行漸遠。

3. 廣告符號塑造理想生活幻象

廣告在以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符號向社會大眾輸出商品觀點和價值主張的同時,也重塑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想象和期許,紛繁的廣告符號為消費者呈現出一個豐饒、虛幻的消費社會。在這里,符號取代了真實物品的價值和意義,符號所提供的建構真實性和審美真實性成為廣告真實性判斷的基本參照。

建構真實性觀點源于建構主義哲學。建構主義的基本立場是,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并非簡單的認知與實在一致性比照的客觀反饋,也非完全的主體主觀感受,而是主觀意識介入客觀世界的概念加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客體事實與人的主觀意識互動對話,最終形成了關于外部世界的真實認知。依據建構真實性觀點,事物之所以是真實的,不是因為純粹客觀事實的真實性,而是主觀意識參與建構的真實性。典型案例是消費者對迪士尼的體驗消費,迪士尼中的所有人物、場景、故事情節均為虛構,但其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商業標識和符號審美的真實體驗。同理,人們也在大眾甲殼蟲等工業復制品中獲得了真實感受。由此,消費者對商業文化和符號價值的抽象印象和感知體驗成為在現代消費社會中尋找真實性的重要線索。

在建構真實性立場下,消費者對廣告真實性的判斷主要依賴對廣告符號的認知和感受。帶有強烈示范性和暗示性的廣告符號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人們的觀念,描繪了豐裕的物質文化寓言,建構了人們理想生活的刻板印象。真實性理念完全融入消費文化中,消費者對真實的追求逐漸變質為獲取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符號價值。20世紀駱駝香煙有一則廣告語:“我們的顧客在每一件購買的商品中尋求著真實性,看穿事物外表,認清其中內涵。”[32]消費者逐漸將個人理想寄托于名牌商品和虛幻的消費文化中,模糊了現實與幻象的界限。

4. 虛擬現實情境中的擬像沉浸

20世紀下半葉,后現代主義思潮以反傳統、反現代性的立場打破了人們對真理價值的認知,重塑了社會思想意識與價值評判標準。在商品生產與符號消費組織起來的后現代社會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已模糊不清:符號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對某個指涉物或存在物的模仿,也不僅是對現實世界的復制仿造,而是在人們幻想空間中的自由創造。消費符號塑造的擬像真實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消費者獲得真實的消費體驗和自我價值實現。符號的擬像徹底瓦解了真實的參照系,真實無法通過被再現而確證。真實反而依賴符號編碼而存在,符號創造的虛擬世界因此獲得了超越真實的真實性,即達到超真實狀態。[33]

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進一步推動了超真實世界的建構。近年來,智能可穿戴設備、AI算法、VR、AR仿真技術陸續投入商用,與廣告營銷活動有機結合,為消費者帶來了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如2016年碧桂園推出VR看房模式,用戶佩戴VR眼鏡便可全面體驗房間的布局、采光、裝修;同年Nvidia公司發布VR游戲VR Funhouse,玩家可以第一人稱視角完成射擊、投擲小球等動作。新技術為消費者提供了遠程臨場的體驗,消費者置身于逼真的虛擬數字化媒介場景中,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感官與數字場景互動,模擬處理物理環境信息,并獲得真實的交互體驗和自我實現。

在消費符號和媒介技術構建的超真實世界中,消費者的真實性感知取決于其對虛擬情境的體驗方式。通常情況下,人的身體是重要的感知體驗工具,人通過身體的感覺經驗構建其與世界的關系。[34]而當感知被通信技術引導時,身體的知覺全部用于處理與虛擬符號的交互體驗。消費者在虛擬環境中的臨場感由此取代了其在物理環境中的在場,虛擬環境中生動、可交互的符號擬像成為消費者感知真實的唯一線索。消費者沉浸于技術與符號構建的超真實擬像中,模糊了身體與精神的界限,難以區分虛擬與現實。

四、對話共識取徑下道德主體間的“真實”話語交往

本文在西方哲學語言學轉向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了廣告倫理中的真實話題,并將真實的話語要求置于真理共識和對話倫理取徑下,探究其道德內涵,析出了真實的本質屬性——“客觀、準確”的事實陳述和“誠實、真誠”的意見表達。在廣告主與消費者間的對話溝通情境中,廣告主有意的欺騙誤導主張和消費者無意的理解認知偏差違背了真實的客觀事實要求和主觀價值標準,使廣告話語喪失有效性基礎,主體間的理由共識無法凝聚,進而導致了與社會規范和良善道德相悖的失真廣告現象。鑒于此,廣告真實性話語要求啟動道德主體間的協商對話機制,作為廣告主與消費者從事話語交往、調和倫理沖突、凝聚道德共識的中立的倫理處置程序。廣告主和消費者則應在中立的商談程序下,充分發揮自身理性、交往資質、才能,實現公平、對等的信息共享和勸服博弈,并通過可理解的道德對話凝聚共識,促進積極互動的廣告倫理關系建構。

1. 廣告主的真實話語言說

在廣告話語溝通中,廣告主作為掌握話語主導權的言說者,應在話語交往中承擔主要道德責任,其輸出的廣告主張應符合廣告真實性話語要求。哈貝馬斯在普通語用學中提出了對言說者的話語要求,即“確定和重構關于可能理解的普遍條件”。[10](1)可理解性作為“交往的一般假設前提”,其內涵分別指向了具體的話語要求。[10](2-3)其一,“言說者說出可理解的東西”。言說者必須選擇一個可理解的表達以便說者和聽者能夠相互理解。作為言說者的廣告主應對其提出的廣告主張進行仔細研判,以確保消費者能夠全面理解其中的信息和內涵。其二,“提供給聽者某種東西去理解”。廣告主必須闡述關于產品服務的“客觀、準確”的事實線索,提供數量合理的、值得被消費者參考的實質性信息,突出強調可能影響消費者判斷的關鍵利益點,并為廣告中的比較情境和數據來源提供事實證明,以便消費者理解其性質特點。其三,“由此使言說者自身成為可理解的”。廣告主應“誠實、真誠”地表達勸服意圖,確保關于產品服務的廣告主張清晰、易懂、無歧義,語言表述清晰,陳述對象樣態、特征、利益點鮮明,能夠被消費者準確解讀,以便消費者相信、理解其話語,不得故意隱藏、干擾或使用歧義情境有意欺騙誤導消費者。其四,“達成與聽者的默契”。廣告主與消費者的對話溝通應保持道德上的正當性和正確性,二者應在媒介技術使用和廣告的社會功能方面達成默契和共識:智能算法和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應服務社會大眾,而非引發消費者的失真困境;廣告的理想生活示范和消費倡導應控制在合宜、向善的范圍內,使其有利于社會福祉,而非誘導人們的無盡欲望和助長社會不正之風。廣告主和消費者的互動應在公認的社會規范話語中得到認同,使廣告話語符合正當、正確、道德良善的要求。二者在積極向善的話語空間中共享知識、相互信任、彼此理解認同,坦誠地互動對話,并達成道德共識。

2. 消費者的理性認知與交往資質

作為廣告主張的受傳者和勸服博弈的參與者,消費者應在話語交往中成為承擔責任的道德行為主體,其對于廣告主張的理解和認知是決定廣告話語真實與否的重要標準。在真理共識和對話倫理取徑下,消費者的道德行為主體地位被賦予了新的論證視角和具體要求。

在交往行為理論中,哈貝馬斯提出決定行動者道德主體性的兩個要求,即交往理性和交往資質。從精神層面看,行為主體需要在交往時保持理性:區別于康德、黑格爾的“先驗理性”,對話倫理將以對話論辯、協商溝通為旨趣的“交往理性”作為主體間對等理解關系的基礎。從行動層面看,對話倫理要求說者和聽者具備一定的交往資質。[35]交往資質即道德資質,是行為主體對道德規范進行普遍、有效的對話過程的必要條件。換言之,當其中一方缺乏交往資質時,道德共識就無法達成。交往資質具體包括:其一,區分、認知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認知資質;其二,客觀準確地陳述事實、誠實表達個人意向的話語資質;其三,能夠反思、提升自身行為的反思資質。

在廣告活動中,消費者作為道德行為主體的合理性寓于以下交往邏輯中。首先,消費者具備參與對話協商的交往理性,能夠進行純粹理性的思考決斷,并自主、自決地參與話語交往;能夠從自身立場、處境、目標出發對廣告主的營銷戰術進行獨立思考和反饋評價。其次,消費者具備從事理性對話的交往資質,消費者能夠獨立地處理廣告信息,對廣告中的事實線索和主觀價值進行理性判斷;能夠獨立發表關于產品服務的評價和見解,并通過口碑、抵制、投訴等交往方式對廣告主的營銷活動進行反饋,實現自身利益和訴求;能夠對自身決策和行為進行反思,并從廣告主或其他受眾的視角思考和評判廣告,以促動廣告話語向善,使其滿足社會福祉要求。

鑒于此,在廣告主和消費者進行交往對話的過程中,二者都是具備交往理性和交往資質的道德行為主體,能夠通過理性認知、思考在權利義務交換和博弈環節中選擇合宜的行動方式,也可以使用有效的話語進行協商,開展可理解的道德對話。廣告真實性話語要求提出了對消費者的行動指引:其一,消費者應積累勸服知識,謹慎判斷廣告主張中的利益點,理性認知廣告主的勸服意圖;其二,主動收集關于產品服務的相關信息,全面理解廣告主張中的事實線索;其三,提升媒介技術素養,了解信息技術的使用原理和關鍵操作環節,加強對媒介環境的辨別和理解能力;其四,深刻理解廣告對理想生活的示范作用,在廣告符號和物質消費中尋找真實的自我;其五,使用有效、可理解的話語與廣告主對話互動,對廣告主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廣告主張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為其他消費者提供誠實、真誠的購買建議。

結語

綜上,作為廣告倫理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則,真理共識和對話倫理取徑下的“真實”話語將廣告主與消費者置于協商對話的中立程序中,并為其話語交往提出了真實、真誠、正當的話語有效性要求。廣告主與消費者通過可理解的道德主體間對話,解決倫理沖突,規約失真廣告現象,達成道德共識,推動積極互動的廣告倫理關系建構。這種把廣告主和消費者作為道德行為主體,關注廣告話語交往過程中道德主體間的善惡、對錯、應然與否的理論取徑,[36]有利于改變當前社會大眾對廣告行業的偏見和污名化,使廣告倫理關系從對廣告主消極的、靜態的、單向的職業道德規約轉向廣告主與消費者間積極的、動態的、雙向的對話共識。在新的理論視角下,廣告主與消費者間的關系將得到重新審視。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CC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Code[EB/OL].[2018-09-25].https://iccwbo.org/publication/icc-advertising-and-marketing-communications-code/.

[2] 伯納德·威廉斯. 真理與真誠:譜系論[M]. 徐向東,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2.

[3] 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M]. 吳壽彭,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33.

[4] 亞里士多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M]. 廖申白,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30.

[5] Immanuel Kant.Practical Philosoph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章國鋒. 哈貝馬斯訪談錄[J]. 外國文學評論,2000(1):27-32.

[7] 胡軍良. 哈貝馬斯對話倫理學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86.

[8] Jürgen 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1: 163.

[9] 王海明. 倫理學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74.

[10] 哈貝馬斯. 交往與社會進化[M]. 張博樹,譯. 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11] Beverland M. The "real thing": Branding authenticity in the luxury wine trad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2): 251-258.

[12] Levine·T. R. Truth-default theory (TDT) a theory of human deception and deception detection[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4(4): 378-392.

[13] 希賽拉·鮑克. 說謊——生活和事業中的道德選擇[M]. 張彤華,王立影,譯.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1.

[14] Dillon T. What is Deceptive Advertising?[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73, 13(5): 9-12.

[15] Cohen D. The Concept of Unfairness as it Relates to Advertising Legislation: The concept of unfairness adds a new dimension to consumer protection legisl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4, 38(3): 8-13.

[16] Ford·G. T, Kuehl·P. G, Reksten O. Classifying and Measuring Deceptive Advertising: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C]//Mazze Edward M. 1975 Combined Proceeding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75: 493-497.

[17] Hyman·M. R. Deception in advertising: A proposed complex of definitions for researchers, lawyers, and regula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90(3): 259-270.

[18] Greyser·S. A. Advertising-attacks and counter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2(2): 22.

[19] Jones·D. G. B, Richardson·A. J, Shearer T. Trut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fess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uth in Advertising" and "True and Fair"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Progressive Era[J].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000(1): 23-35.

[20] 陳正輝. 廣告倫理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17.

[21] 2021年度重點領域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典型案例——網絡虛假宣傳篇(第一批)[EB/OL].[2021-07-23].https://www.gov.cn/xinwen

/2021-07/23/content_5626744.htm.

[22] 馮婷.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原生廣告的治理研究[J]. 編輯之友,2018(6):103-107.

[23] Grice·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24] 上海公布典型虛假違法廣告案例:宜家、絲芙蘭等被點名[EB/

OL].[2021-10-20].http://finance.ce.cn/stock/gsgdbd/202110/

20/t20211020_37012090.shtml.

[25] 孫文清. 論模糊廣告[J]. 新聞界,2008(2):122-125.

[26] 安徽全椒:打擊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專項行動展開[EB/OL].[2020-07-15].https://www.samr.gov.cn/xw/df/art/2023/art_2dbb402cf3954906ae9c87876b94cb32.html.

[27] Supra Source. Uniform Sales Act of 1906[EB/OL].[1906-01-01].http://source.gosupra.com/docs/statute/221.

[28] Preston·I. L.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s identification of implications as constituting deceptive advertising[J].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Peview, 1989, 57(4): 1243-1310.

[29] Preston·I. L. Regulatory positions toward advertising puf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an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997(2): 336-344.

[30]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公布2022年第一批虛假違法廣告典型案例[EB/OL].[2022-02-11].http://scjgj.sh.gov.cn/1073/20220211/2c9bf2f67e77050a017ee83608b15540.html.

[31] 孫彥,李紓,殷曉莉. 決策與推理的雙系統——啟發式系統和分析系統[J]. 心理科學進展,2007(5):721-726.

[32] 杰克遜·李爾斯. 豐裕的寓言:美國廣告文化史[M]. 任海龍,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8-259.

[33] 仰海峰. 超真實、擬真與內爆——后期鮑德里亞思想中的三個重要概念[J]. 江蘇社會科學,2011(4):14-21.

[34] 帕斯卡爾·迪雷,佩吉·魯塞爾. 身體及其社會學[M]. 馬銳,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3.

[35] 汪行福. 通向話語民主之路:與哈貝馬斯對話[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81-83.

[36] 康瑾,郭羽佳. 廣告倫理中的“公平”——理論與實踐的對話[J].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65-74.

The "Truthfulness" Dilemma and Ethical Reflection in Advertising Practice

GUO Yu-jia, KANG Jin(School of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ruthfulness is th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presentation of facts and the honest and sincere expression of opinions.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advertising, truthfulness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ethical requirement that has regulated the distorted advertisements in different times. Advertising distortion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improper behavior of advertising activities. Advertisers intentionally deceive and mislead consumers by means of false lies, omission and avoidance, confusion and ambiguity, as well as exaggeration and bluffing, so that the claims are contrary to the objective fact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cognition ability, consumers are confused by the illusion of consumption, and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coco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hyper-realistic simulation, which leads to their bi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ertisements. In view of the path of truth consensus and dialogue ethics, truthfulness discourse requires advertisers and consumer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rationality and qualification of interaction, and to carry out inter-subjective ethical dialogues by using truth, sincerity, rightfulness, and comprehensible discourse which is conducive to solve the ethical conflicts of distorted advertisements, to reach ethical consensus, and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bidirectional dynamics of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in advertisements.

Key words: advertising ethics; "truthfulness"; honesty; deceptive advertising; advertising discourse distor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网|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www精品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六月天激情| 国产91成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日韩国产 在线|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3p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国产三级毛片|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日本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片在线无码观看| 成人在线综合|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www.精品国产|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伊人色婷婷| 全裸无码专区| 伊人AV天堂|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区91|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97在线碰| 四虎永久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伊人成人在线|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www精品久久|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久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