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的民族文化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不僅是地區身份和歷史的載體,也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文化的多樣性為生態保護提供豐富的知識實踐,反映了與自然環境之間深刻的聯系。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些文化特征面臨著消失的風險。通過強調生態文明的原則,制定有效的策略,可以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免受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的沖擊,同時增強地區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旅游。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尋求保護與開發的平衡點,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并傳承貴州獨特的民族文化。
【關鍵詞】生態文明;貴州;特色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3—059—03
引言
貴州特色民族文化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下展現出獨特的保護與開發價值。貴州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與生態環境。這些文化傳統不僅是歷史與文化遺產,也是生態文明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如何有效保護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同時促進其創新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這要求采取全面的保護措施,強化文化意識,加強文化傳承,同時探索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以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推動貴州地區的社會進步與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在貴州特色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對于維護并發展貴州地區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貴州作為中國多民族聚居的代表區域,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不僅體現在語言、藝術以及社會習俗中,還深深植根于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之中。生態文明的理念為這些文化傳統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保護與發展空間,使之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繁榮。貴州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這與生態文明的基本原則不謀而合。地區內的多種民族均有著長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這些傳統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下得到新的認識以及評價。例如,許多民族的農耕、漁獵以及森林管理習慣反映對生態平衡的深刻理解。在推進生態文明的過程中,這些傳統知識與實踐被重新發現,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1]。
同時,生態文明的推廣也為貴州特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創新提供機遇。優秀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的尊重變成促進生態旅游發展,推動文化旅游進步的動力,這不僅有助于保護環境,還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利益。通過將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入生態旅游項目,既展示貴州獨特的文化魅力,又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生態文明的理念還促使政策制定者同社區成員一起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通過教育以及社區活動,加深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的理解,從而更好地保護并傳承貴州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與生態的相互作用不僅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也為實現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綜上所述,生態文明在貴州特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中起到橋梁以及催化劑的作用。通過強調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文明不僅保護貴州的自然資源,也為保護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尋找新的發展機遇開辟道路。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為貴州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個可持續且具有活力的藍圖[2]。
二、貴州特色民族文化在開發保護中的難題
(一)貴州民族文化傳承困境
現代化進程中伴隨的社會變遷對貴州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而復雜。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的廣泛應用,盡管為當地帶來顯著的物質進步,但同時也引發文化層面的沖擊。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習俗逐漸被現代新興文化形式所取代,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這種趨勢更為明顯。隨著對網絡、社交媒體、全球文化的接觸增加,年輕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有所下降。教育體系在這一變革中扮演關鍵角色。盡管教育是傳承發展文化的重要途徑,但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對貴州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并不足,導致年輕一代對自己的文化遺產缺乏足夠的了解。這不僅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減弱文化多樣性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此外,現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也讓年輕人更傾向于接受新的習慣,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往往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風險[3]。
(二)貴州生態環境保護挑戰
為了吸引游客或者外部投資,一些地區常常會采取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策略。例如,過度的森林砍伐、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等行為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對動植物棲息地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這種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生態多樣性,也損害地區的長遠發展。同時,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工業活動產生的廢水廢氣排放,以及城市化進程中的大規模建設活動,對自然環境施加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在一些民族地區,由于環保意識的不足以及環保技術支持的缺乏,環境污染問題尤為嚴重。這不僅破壞當地的自然景觀以及生態環境,也對居民的健康、生活質量等造成直接影響。同時,全球環境變化給貴州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帶來新的挑戰。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如長期干旱、暴雨洪水等,對農業生產、生物多樣性及人類居住環境造成嚴重威脅。這些環境變化不僅直接影響當地民眾的生計,也給貴州的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帶來新的考驗[4]。
三、生態文明視野下貴州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
(一)促進貴州生態旅游發展策略
促進貴州生態旅游發展的策略應聚焦于實現旅游業與自然環境及文化遺產的和諧共存。首先,對于生態旅游規劃,需要實施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以確保旅游活動不會對貴州獨特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例如,可以設定游客數量上限,以避免過度擁擠導致的環境破壞。對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采用可持續的設計以及建材,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并確保旅游設施的建設與當地景觀及其文化風貌相協調。例如,采用當地的建筑風格、材料,確保新建設施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進一步,開發以自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項目,教育游客關于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當地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這可以通過組織生態徒步、文化工作坊、傳統節慶活動等來實現,旨在提升游客的參與感以及文化體驗。此外,生態旅游項目的成功離不開當地社區的積極參與。可以通過培訓當地居民成為導游或生態解說員,不僅提供就業機會,同時也讓游客從當地人的視角更深入地了解貴州的自然文化。此外,鼓勵當地社區開展特色民宿、手工藝品銷售等活動,直接受益于生態旅游帶來的經濟收入。生態旅游的推廣以及市場營銷也至關重要。通過多種渠道,如旅游網站、社交媒體、旅游博覽會等,宣傳貴州的生態旅游目的地,突出其獨特的生態文化特色,吸引對生態文化旅游感興趣的游客群體。通過這些綜合性的措施,能夠有效地促進貴州的生態旅游發展,同時確保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的可持續性得到保護。
(二)支持貴州文化產業創新模式
支持貴州文化產業創新模式要求結合當地特色,融合傳統與現代,開發獨具魅力的文化產品,在保護民族文化的同時促進其轉型升級。首要任務是深入挖掘貴州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如民間故事、傳統音樂、舞蹈、手工藝等,將這些元素轉化為可以市場化的文化產品。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化產品。例如,將傳統苗繡、蠟染等手工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融合,開發出獨特的服飾和裝飾品。創新發展模式還需要利用現代科技,如數字媒體、虛擬現實技術,以新穎的方式展示貴州的民族文化。通過互動式展覽、在線文化體驗等方式,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例如,創建虛擬現實體驗區,讓游客沉浸在貴州的民間傳說以及歷史場景中。此外,要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發,推動人才培養。通過合作項目、研究基金、實習計劃等方式,激發青年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發掘其創新潛力。同時,鼓勵高校開展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創新課程,培養專業人才。進一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以及市場推廣機制,以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包括私人投資、眾籌等多種融資方式,同時通過文化節、展會、網絡平臺等途徑推廣貴州的文化產品。最后,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以及服務體系,為文化產業創新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
(三)推動貴州社區文化參與機制
為此,當地應建立社區文化委員會或類似組織,由社區成員代表組成,負責規劃并實施文化活動。這些委員會可以組織文化節慶、工作坊、展覽等活動,使社區居民能夠直接參與到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中。當地有關部門要實施社區文化教育項目,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教育。通過在學校以及社區中心開設課程,教授傳統藝術、手工藝、民族音樂、舞蹈等,增強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同時,舉辦文化技能培訓班,為成年居民提供學習以及發展傳統技藝的機會。此外,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文化資源的調查、整理文化資源檔案等工作。通過記錄傳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事件以及生活方式等,不僅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增強社區成員對自己文化的認識,激發其心中的自豪感。例如,可以組織志愿者進行口述歷史項目,采訪長者并記錄其故事,寫出從中獲取的經驗感受。有關部門還要提供平臺以及相關的機會,讓社區成員能夠展示并銷售其文化產品。這可以是定期的社區市場、文化節或線上平臺,為手工藝人提供展示其作品,并獲得經濟收益的機會。這樣的平臺不僅促進文化產品的銷售,也為社區成員提供展示才能的舞臺。
(四)落實文化遺產數字方式保存
落實文化遺產數字方式保存是對貴州特色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重要補充。為此,有關部門需要建立一個全面的文化遺產數字檔案系統。這包括對傳統歌曲、舞蹈、口述歷史、民間故事以及傳統工藝等進行數字錄音、錄像和掃描。利用現代化的數字化技術,如高清攝影、三維掃描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有效地記錄和再現文化遺產的細節和特色。對這些數字化資料進行系統化管理存儲不容忽視。建立一個安全穩定的數字資料庫,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標注和存儲,確保其易于檢索、訪問。同時,要建立相應的備份機制,以防數據丟失或損壞。進一步而言,有關部門也應開發一個公共訪問平臺,使得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成果能夠為更廣泛的公眾所欣賞了解。通過建立網站、移動應用或互動展覽,讓公眾可以方便地訪問這些資料,增進對貴州民族文化的了解,激發公眾的興趣。有關部門也要與高校開展合作,利用這些數字化資料開展學術研究以及教育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深入挖掘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歷史、藝術、社會價值,同時為未來的文化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源。進行定期的技術更新維護至關重要,以確保數字化保存技術始終保持先進有效。
(五)貴州民族文化教育體系強化
貴州民族文化教育體系強化的關鍵在于將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各級教育體系中,以確保文化傳承和發展。首先,需在小學至高等教育階段引入關于貴州民族文化的課程活動,如傳統音樂、舞蹈、手工藝以及民族歷史。通過課程設置,學生可以從小接觸并學習本地的民族文化,增強對自身文化遺產的認識,激發起內心的自豪感。之后,貴州各級學校開展師資培訓計劃,確保教師能夠有效地傳授民族文化知識。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提高其在民族文化教學方面的能力素養。此外,建立與當地文化機構以及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開發教育資源以及相關活動。這些合作可以包括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文化遺址、民族文化節慶活動等,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并體驗民族文化。除此之外,還應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開展社區文化教育項目。這些項目可以讓學生深入社區,參與到真實的文化傳承活動中,如民間藝術制作、傳統節慶籌備等,從而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為促進貴州民族文化的開發利用,有關部門應與學校合作,借助數字媒體平臺,擴大民族文化教育的影響力,開發在線課程、教育視頻以及互動學習平臺,使民族文化教育不受地理限制,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并學習貴州的民族文化。
四、結語
在生態文明的視野下,貴州特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系統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通過綜合考慮環境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貴州的文化景觀以及生態環境得以獲得保護的機會。積極推動生態旅游、保障知識產權、支持文化產業創新以及鼓勵社區參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面對全球化、現代化的挑戰,必須不斷創新思路,深化理解,以確保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恰當的保護以及合理的利用。通過這些努力,貴州將展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為生態文明的建設作出貢獻,同時為后代留下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趙靚.文化傳播學視域下甘肅特色文化“走出去”機制路徑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6).
[2]左星移,李啟宇,王洪輝,等.基于鄉村振興的四川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3(10).
[3]宋琳.民族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以彝族為例[J].漢字文化,2020(18).
[4]鄧敏.論生態文明建設對云南民族生態文化的作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貴州省優秀社科學術社團資助項目:仡佬族口述史資料整理與出版(項目編號:LX202305);2023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馮靜靜(1987—),女,漢族,河北承德人,西南交通大學在讀博士,貴州理工學院教師,講師,貴州省仡佬學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