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龍 倪海燕 黃運紅 付學琴 龍中兒



摘? 要:在全面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新時代,將勞育與美育融合協同育人具有重要意義。大學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應結合大學生特點、專業培養要求和職業發展需求,積極探索勞育與美育協同發展的實現路徑。該文以江西師范大學開展的創意細菌畫勞育實踐項目為例,分析勞育與美育融合的協同育人價值體現,構建以“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分享美”為軸線的勞育內容和實踐模式,取得明顯的育人成效,為大學生勞育模式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勞動教育;美育;大學生;細菌畫;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4-0111-04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 system for all-round ability in areas including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For cultivating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should beexplored actively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needs of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Taking the practice project of Creative Bacteria Painting for labor education in our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constru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e mode of labor education with the axis of "discovering beauty, experiencing beauty, creating beauty and sharing beauty". This reform achieves obvious education progressand will provide a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mode for university student development.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 bacterial painting; synergetic development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立德樹人作出了系列重要論述,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深刻闡述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內涵、要求和舉措[1-2]。繼而,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強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五育融合”)。新時代勞動教育是黨和國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新舉措,是德智體美勞全面打造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柱[3]。大學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積極探索勞育課程體系和實現路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將勞育與美育相融合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4],大學應該遵循以馬克思勞動美學[5]為指導,積極探索“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育人路徑。同時,大學在創新勞育課程與探索實現路徑時,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特點和專業教育需求,將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統一。
一? 大學生勞育與美育融合的必要性
新時代的大學教育應以“五育融合”為指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勞動觀”,將勞育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突出勞育在“五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和驅動性作用,構建“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協同育人體系。《意見》強調“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勞動創造美”是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的經典命題,一方面,勞動創造美的對象;另一方面,勞動將人改造為審美的主體[5]。“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是馬克思主義勞動美學在新時代的新體現、新表達,論述了勞動與美的內在統一性。
勞育的內涵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其目標是通過主體性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備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因此,勞育具有雙重屬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應注重勞動過程中意志力、創造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具體到大學生勞育,必須考慮高等教育這一層級教育的特殊性,不能僅停留于體力勞動教育層面,更應該指向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教育[6]。簡單勞動教育的手段性、單一性,易使學生因缺乏興趣而對其產生排斥、逃避心理,加重學生產生勞動無用的思想。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7]。追求美是人的本能,美育的融入是提高勞育吸引力和育人價值的關鍵所在。一方面,勞育為美育創設了實施載體;另一方面,勞育也離不開美育的涵養功能。因此,大學要創新勞育課程體系和實施方式,促進勞育與美育的深度融合發展,提高大學生對勞育的價值和情感認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二? 大學生勞育需以專業教育為載體
大學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是內在統一的。《意見》明確指出,普通高等學校要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積累職業經驗,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因此,大學開展勞動教育首先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積極探索勞育的實施路徑,將勞動的基本規律、價值體現與專業理論及實踐教育教學有機結合。一方面,專業教育的“教與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主體性、創造性勞動。我國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教學論思想[8],視“教、學、做”為一體,“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在專業教育中融入、滲透勞育是“教學做合一”的重要體現,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勞育熏陶,屬于隱性勞育,對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另一方面,勞育既是教育內容,也是教育形式,大學生勞育應面向學生成長和職業發展需求,引導學生以勞動實踐為主要形式,積累職業經驗,培養創造性勞動能力。開展勞育課程時應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大學生勞育的思想性、時代性、實踐性和創造性,避免簡單化、形式化、過程化的勞育實踐內容,而需根據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學生職業發展能力需求,制定與專業教育密切銜接的勞育課程內容,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此,以專業教育為載體創新勞育實現路徑,讓學生“在勞力上勞心”,是新時代大學生勞育的新要求。
三? 創意細菌畫體現勞動教育與美育協同育人
創意細菌畫項目是我校生物科學類專業的勞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而探索設置的勞育項目之一。細菌畫(又稱“微生物培養皿藝術”)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比較新奇有趣的生物繪畫形式,以細菌培養基平皿為“畫布”,以接種針、接種刷等各種接種工具為“畫筆”,以形態、色彩各異的細菌為“丹青”進行“活畫”創作,將科學、人文、藝術高度融合,深受廣大青年學生喜愛[9]。細菌畫制作是一種以創造性腦力勞動為主的實踐過程,其所需要的“畫布、畫筆、顏料”等材料都不是現成可購買得到的,要通過學生的思考設計和較繁瑣的動手勞動方可得到,符合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應有需求。項目的實施需要以學生的學科專業知識為基礎,是將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轉變為具體成果的生產性勞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認同感和勞動價值觀。一方面,創意細菌畫項目以藝術作品的形式體現勞動實踐成果,勞動的目的是追求“美”(包括藝術美、生命美、行為美),是“以勞育美”具體路徑;另一方面,學生在追求美的實踐過程中,通過獲得具體的創作成果切身體會“勞動最美麗”的內涵,激發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增強勞動教育價值的認同感,達到“以美促勞”效果。因此,創意細菌畫是集專業知識、美育和勞育于一體的創新實踐項目,提供了在生物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實現勞育與美育協同育人的可行具體路徑。
四? 創意細菌畫項目的教學組織實施
(一)? 教學內容
創意細菌畫項目的教學內容設計注重科學性、勞動性和美育性的統一,以“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分享美”為軸線分為四大模塊,具體的項目教學內容見表1。
(二)? 教學過程
勞育課程的核心(本質特征)是勞動過程,是具有極強實踐性的課程。從教學內容可看出創意細菌畫是以模塊化項目形式設計的,這決定了其教學實施過程必然是項目驅動式的教學模式[10-12],具體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將教學過程分為“創設情境、明確任務”(教師主導),“收集資料、制定方案”(學生主體),“自主協作、實施方案”(學生主體),“成果展示、修正完善”(學生主體)和“分析評估、拓展升華”(師生協同)五個環節,以學生認知和發展為主線,體現了構建主義學習理論。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下,充分發揮和運用項目學習法、研究性學習法、小組協作學習法等先進教學方法,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得到充分體現,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鍛煉。最為重要的是,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真正地“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和分享美”,將美育無形地貫穿整個勞育過程,最終實現“以勞育美”與“以美促勞”的有機融合,達成協同育人目標。
(三)? 評價方式
根據勞育課程(專題)的強實踐性特點,創意細菌畫項目的考核評價以過程性評價[13-14]為主,注重考核學生在勞育實踐過程的情感態度以及作品的美觀性和創新性。具體方式包括:①通過教師獨立評價和各小組內互評,考核學生參與勞育實踐項目的積極性、規范性和參與度,貫徹“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分值占比30%;②通過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案設計稿、作品說明稿的科學性和創新性,考核學生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實踐能力,注重大學生腦力勞動的成效,分值占比30%;③通過學生互評,對作品的創意和美觀進行打分,評價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突出正確審美價值觀的養成,分值占比40%。在教師打分和小組互評等環節采用“評分打分系統”等微信小程序,使得教學評價更為便捷化、透明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信任度。創意細菌畫項目所建立的評價體系具有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內容綜合化,充分發揮了評價的診斷和導向功能,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項目實踐的積極性和獲得感。
五? 創意細菌畫項目的育人成效
創意細菌畫勞育項目自2020年春季開設以來,在我校2018—2020級生物科學專業開展了實踐教學,取得了明顯的育人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激發了學生參與勞育實踐的積極性。創意細菌畫項目將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分享美”的全過程貫穿于整個勞育過程中,“以勞育美”使得原本繁瑣、密集的勞育過程不再枯燥,明顯提高了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教學項目開設以來,每屆學生參與人數比例超過80%,且呈現穩中有增趨勢。
第二,增強了學生對“勞動創造美”的深刻感悟。學生在創意細菌畫項目的勞育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勞動創造出一幅幅鮮活的生命藝術作品,獲得了強烈的勞動成就感,深刻體會到了“勞動創造美”內涵,有利于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和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參與創意細菌畫勞育項目的學生樂于將自己的勞動成果通過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分享,不僅收獲了成功的喜悅更是能感悟到勞動最美麗。
第三,促進了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創意細菌畫項目的實施需要學生充分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幫助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鞏固,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顯而易見的成果,提高了學生對學科專業的認同。例如,所指導的2019級學生以微生物為研究對象參加第七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2022,科學探究類)并獲得全國一等獎等諸多學科競賽獎項,保送錄取了“雙一流”高校的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第四,提升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創意細菌畫項目不是傳統形式化、機械式的體力勞動,而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從而明顯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例如2018級學生的作品“藝生菌——求知”(圖2)獲得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全國總決賽“三等獎”。
六? 結束語
融合美育對提升大學勞育育人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可行路徑。為此,我校生物科學專業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在這方面做了積極探索,開設了創意細菌畫勞育項目,將生命美學教育貫穿于勞育,構建了“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協同育人模式,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適應當代大學生特點和專業發展需求的勞育課程項目化改革與實踐,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專業技能的掌握,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價值認同和核心素養。因此,本文所述的勞育與美育融合的實踐案例有望為大學勞育課程體系建設和實現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2] 吳安春,姜朝暉,金紫薇,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十[J].教育研究,2022,43(10):4-13.
[3] 徐磊.處理好新時代大學勞動教育的五大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0-25(007).
[4] 呂寅,張榮蕓.新時代高校與美育相結合的勞動教育研究[J].大學,2022(14):10-13.
[5] 郭婧,趙健杰.將馬克思主義勞動美學融入高校勞動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20(17):21-23.
[6] 張海生.高校勞動教育的意涵、價值與實踐——一種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的解析[J].大學教育科學,2021(1):53-59.
[7] 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9-04-02)[2022-07-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8]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9] 邊曉嵐.館校結合背景下中學生場館學習新模式探究——以山西科技館“生物細菌畫項目”為例[J].科技與創新,2020(24):106-107.
[10] 鄒龍,黃運紅,倪海燕,等.“現代微生物學研究技術”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J].微生物學通報,2021,48(4):1388-1393.
[11] 龍中兒,黃運紅,鄒龍,等.基于“項目學習”的微生物學教學范式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9(2):116-119.
[12] 黃運紅,唐雪林,鄒龍,等.基于MOOC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2):241-243.
[13] 何春梅.過程性評價、成就目標定向與學習投入:機制與路徑[J].高教探索,2020(11):36-46.
[14] 倪海燕,鄒龍,黃運紅,等.“金課”背景下微生物學課程考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22,12(3):16-21.
基金項目:2020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融合美育理念的勞育課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與制作》建設與實踐”(JXJG-20-2-41)
第一作者簡介:鄒龍(1987-),男,漢族,江西高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