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由縣
摘要:隨著畜牧業的現代化進程,生豬養殖方式也日新月異。近年來,生豬樓層養殖作為一種新興模式逐漸引起廣泛關注。相較于傳統的地面養殖方式,生豬樓層養殖以其高度集約、空間可控的優勢成為養殖業的新亮點。然而,生豬樓層養殖也給動物疫病防控提出了新挑戰,如何確保在其提高養殖效益的同時能夠有效應對潛在的防疫難題,給動物防疫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戰。
關鍵詞:生豬生產;樓層養殖;防疫措施;淺析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豬肉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也大大促進了動物養殖生產,規模化不斷擴大,養殖方式不斷更新。在生豬規模化養殖進程中,怎樣最大化發展生豬生產,高層樓房生豬養殖逐漸嶄露頭角,在追求發展養殖數量的同時也有效解決了飼養用地及減少養殖污染面難題,生產與環保得到“雙向”共贏。然而,高層樓房養殖的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控尤顯重要,是生豬高層樓房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關鍵點,是養殖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必須健全科學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保障高層樓房生豬生產。
1 基本情況
蘇仙區是本市生豬養殖調出大縣,“非瘟”過后生豬養殖迅速恢復,生產產能穩中增進,不但保障了當地居民肉食品消費,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生豬保供的重要基地。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政府作出的促生豬生產保供應的決策部署,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結合我區實際,多舉措促生豬生產保供,在穩定原有養殖場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國內知名企業廣西揚翔、湖南新五豐、正大集團等大型養殖公司入駐,通過合股、租賃、代養等合作方式在區內新建大型養殖場19家,有力促進了全區生豬養殖發展,快速恢復了生豬生產能力。目前,全區共有生豬專業養殖512戶(其中規模養殖場346家),有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掛牌基地14家,省級生豬產能調控掛牌基地19家。全區生豬存欄49萬頭(其中能繁母豬4.95萬頭),出欄47萬頭,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2.5%(20.14%),25.3%。加上新增的生豬產能,預計年出欄生豬96萬頭以上。
2 生豬產業升級轉型及規模
近年來,由于大型養殖公司的入駐,養殖新技術新模式不斷引入更新,有力地促進了我區生豬產業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轉型,拓展了養殖模式領域新進程。其中高層樓房養豬正在我區興起,開啟了高樓層標準化、集約化、工廠化的養殖新模式。
(1)現已投入高層樓房養豬的1家企業,5層框架結構樓層生產面積28 800 m2,年出欄生豬48 000頭。
(2)現已完成樓層建設的2家養殖企業,總投資48 000萬元,占地約62.07 hm2,豬舍為5層框架結構建筑面積292 000 m2,可年出欄生豬480 000頭。
(3)現在在建樓層養殖企業2家,設計規模預計年出欄生豬384 000頭,常年存欄母豬12 000頭。
3 生豬樓層養殖模式的特點
3.1 高度集約化
生豬樓層養殖采用多層水泥框架結構,有效利用了養殖場地垂直空間,與常規的單層平面飼養方式相比,立體空間樓層集約化飼養方式解決了飼養場地不夠、養殖密度不高、飼養效率低下的問題,提高了土地、養殖設施設備和養殖有限空間等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樓層集約化飼養模式更易于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提升資源效率,降低養殖成本,進行科學飼養,科學管理[1]。
3.2 生產工廠化
高層樓房養殖分全育肥式生產和能繁母豬+育肥式生產2種。全育肥式養殖生產流程單一,而能繁母豬+育肥式養殖生產流程較全育肥式繁雜,工序及工藝分區管理更精細,改變了傳統養殖方式。樓層疊加立體養殖能夠更好地應用現代養殖先進技術,裝配自動投料、影視監控、溫濕調控、輸風通氣等先進設備,采取流水生產工藝、全封閉式生產,達到工廠化批量生產,實現養殖增產增收。
3.3 空間可控性
(1)采用先進的養殖監測設備,實時精確掌控調節養殖有限空間的空氣質量、溫度、濕度等飼養條件,滿足生豬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特定需求,減少因環境變化引起的應激反應,促進生豬健康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
(2)能有效應對極端氣候和季節變化的影響,消除因外界環境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保障生豬在適宜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3)可有效減少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節約能源和勞動力,提高生產經營的效率。
3.4 生產精細化
生產管理更加嚴謹精細,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離管控更加嚴謹;養殖生產分類、分群、分區域(樓棟、樓層)、批量生產、全進全出模式更加重要;生物安全綜合性防控措施更加嚴格;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制度更加健全;糞污水無害化綜合處理系統更加完善。
3.5 管理智能化
高層樓房生豬養殖通過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實現生產投料自動化、溫濕自控化、用電調控化、生產監控化、信息便捷化。使用自動化監測設備,實時對生豬的動、靜、食等狀態進行全面動態監控,通過智能化調控,提高管理精度,降低疫病傳播風險,促進生豬健康養殖。
3.6 養殖效益化
(1)采用自動化生產設備,利用機械化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高飼養效率。
(2)實行智能化生產管理,能方便快捷地掌握生產動態,減少人工流動,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2]。
(3)養殖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的應用,更好地解決了因人工過多參與而增加的潛在風險,更減少了環境對員工的職業傷害,保護雇員的身心健康。使生豬樓層養殖在降低整體勞動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益和管理精度。
4 生豬樓層養殖的挑戰
4.1 疾病防控難度增加
由于豬只在樓層養殖環境中更為密集,一旦感染疫病傳播速度極快。特別是如豬傳染性胃腸炎、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喘氣病、非洲豬瘟等傳染性疫病極易在密集的環境下傳播,一旦感染,可造成大范圍的感染,給養殖業帶來不可預計的損失。為了防患于未然,必須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養殖生產原則,強化免疫程序,采取嚴密的監控、監測和隔離措施,加強生產管理。如發現豬只異常,必須高度重視,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置。
4.2 技術和設備要求高
高投入是樓層養殖的一個顯著特征,無形中提高了養殖生產門檻,一是養殖企業要有雄厚的使用資金作基礎;二是生豬養殖規模集約化量產對養殖空間、新技術運用、環境污染等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生產工廠化需要穩定的技術力量。成套的養殖基礎設施的建設、自動化投料系統、環境監控設備、生物安全措施等是高層養殖的重器,不僅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此外,其運行與維修還需有專業技術作支撐,大大提高了養殖成本[2]。
4.3 環境污染風險加大
(1)高密集的生豬養殖會產生大量的糞尿臭氣味,影響周邊空氣環境。若氣味中有病原體,可造成空氣傳播。
(2)高密集的生豬養殖產生大量的糞污水廢棄物,污水流淌污染地表,污水浸潤破壞地下水層,如不科學合理處理,將會造成養殖環境污染風險。
5 生豬樓層養殖的防疫措施與應對策略
5.1 嚴格生物安全措施
為了降低疫病傳染風險,保證豬的健康,必須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在離養殖區一定距離的通道上設立外界洗消點,在樓層養殖區外圍設立物資、人員進出專用通道,具體措施要求可按照《非洲豬瘟防控技術指南》,嚴格人、物、車等出入管理,確保養殖生產安全。
5.2 科學合理的布局管理
高層樓房養殖應實行嚴格的隔離區、生活區、生產區、環保區等區塊管控,實行全封閉式生產管理[3]。
(1)隔離區:單獨區域,設置洗澡間、桑拿房、物品消毒間、物品浸泡熏蒸間、烘干間、廚房、外勤人員宿舍、隔離房等配套設施。
(2)生活區:設置辦公室、會議室、宿舍等配套設施。
(3)生產區:分線管理,母豬設置后備種豬區、空懷母豬區、妊娠母豬區、經產母豬區;設置仔豬保育區;設置仔豬育肥區。
(4)環保區:配備全套污水處理設備以及生態塘和消納林地。
5.3 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一家養殖企業必備的條件,結合生產實際,建立完善的飼養管理規范、崗位工作職責、防疫消毒制度、檢測送樣制度、車輛洗消制度等制度,對豬場生產、飼料、隔離、非洲豬瘟綜合防控、免疫程序、消毒措施、無害化處理、糞污水處理、信息追溯等進行規范。各個環節要按照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操作流程嚴格把控,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物安全風險。
5.4 實施強制病種免疫
(1)疫苗接種是防治動物疫病的重要措施,是建立豬群免疫屏障的重要手段,制定科學的免疫方案,定時對豬群進行接種疫苗,有效增強豬群的免疫力,減少發病概率。并定期開展免疫抗體效果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對免疫接種方案進行相應調整,來達到預期的免疫防病目的。
(2)落實“先打后補”免疫措施。強制免疫“先打后補”政策是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創新工作新機制,是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的新舉措,落實了養殖單位是動物疫病防疫的第一責任人,將疫病防控工作的任務具體化、明確化、責任化。“先打后補”免疫政策的實施,將進一步增強了養殖主體的第一防疫責任人的任務職責,養殖主體實行 “自養自免”制度,有力地阻止了外界病原攜帶輸入,杜絕了因人為免疫接種而造成疫病傳播的風險。同時,在幫助養殖主體解決了部分免疫經費之時,又促進了養殖主體的養殖積極性。
5.5 強化免疫抗體監測
通過免疫抗體監測、血液樣品抽檢、臨床表現等開展常規健康監測,掌握豬群健康狀況,排查異常情況,為早期預防控制提供技術依據[4]。對可疑豬只進行早期診斷、隔離治療和無害處置,避免造成豬群疫病感染傳播。
5.6 重視養殖密度和隔離措施
合理的飼養密度與隔離措施是實現規模化豬場健康養殖的關鍵,高層樓房養殖作為生產新模式,其養殖密度和隔離措施是每位養殖主體必須面對思考探索的問題。
(1)根據豬場的空間布局、欄舍面積、通風條件、體重大小和豬的生長發育階段,確定合理的飼養密度。
(2)密集的飼養環境易造成豬只之間的密切接觸,擠占了欄舍的有限空間,環境通風不暢、空氣濕度增大,增加了一系列不穩定因素發生的隱患風險。
(3)控制合理的飼養密度是生豬生產過程中必須注意把控的重要環節,豬群的飼養密度大、過分擁擠,容易造成豬只互斗咬傷,不便豬群安靜休息,更不利于生豬生長。
(4)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保證豬只有充分的活動空間,來增加豬只的運動量和增強豬只的抵抗力,降低在集中飼養環境中疾病發生和傳播的概率,才能利于生豬健康生長。
(5)隔離是動物疫a病防控的關鍵一環,采取隔離措施是防止疫病蔓延的一種有效方法。建立和完善動物疫病隔離機制,是高層養殖必不可少的一項強制執行制度。
①新引進的豬只不確定因素可能存在,引進時必須按規定對新引進的豬只進行隔離觀察45 d以上,臨床隔離觀察無異常情況后方可轉入生產區進行正常生產,防范疫病風險發生。
②對新引進的豬只加強日常巡視檢查,如在飼養過程中發現的可疑豬必須進行早、快、嚴隔離處置,消除潛在隱患風險,阻止疫病發生傳播蔓延,保證豬群的健康安全。
③對新引進的豬群要進行常規的健康檢測,以確保生產安全。一旦檢測發現陽性個例,要及時進行隔離處理,避免疫病蔓延造成損失。
5.7 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
(1)養殖廢水是一種含有大量病原體、有機物含量高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如果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的話,將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破壞養殖周邊生態水質和影響人們生活健康。
(2)建立和運行一套科學、可行的養殖糞污廢棄物處置體系,是高層養殖必須面對而且需要解決的現實難題。要解決這一難題不僅要保障足夠的資金,還要考慮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安全,稍有不妥便可給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造成環境污染的隱患。
(3)解決養殖污水是一項技術性問題,包含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方式方法,采取物理隔離+化學分解+生物凈化一體化綜合處理系統,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4)污水處理實行外包,委托有資質的專業公司進行污水無害化處理和利用。
5.8 病死豬無害化處理
(1)建立專用病死豬臨時轉運冷庫,樓層養殖生產過程中的病死豬,應存放在專用病死豬轉運冷庫,等病死豬臨時轉運冷庫滿后一起交給專業無害化處理機構集中處理。
(2)嚴禁生產中的病死豬就地焚燒、掩埋等方式銷毀,更不可便賣和隨意加工處理。
6 結語
高層生豬養殖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飼養方式,通過集約精管、自動智能等措施,加強生物安全、監測監控、疫苗接種、飼養密度和隔離措施的高度管理,有效預防疾病,保障養殖業的持續穩定發展。面對新的養殖模式,須權衡利弊,除舊納新,增強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意識,拓展生豬養殖穩健運營。在生產發展中,要密切關注養殖發展新趨勢,不斷提升防疫措施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提高新型養殖模式的管理能力,化解養殖生產中不利風險。
參考文獻
[1] 趙夢凡.淺談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J].中獸醫學雜志,2021(2):80-81.
[2] 舒秀遠,陸秋芬,銀少華,等.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分析[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8(8):32-33.
[3] 楊彩春,陳瓊,陳順友,等.我國樓房養豬發展現狀的淺析及改進措施探討[J].豬業科學(電子版),2020(37):34-38.
[4] 李文鋼,王虹,曹蕊,等.淺談我國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J].農民致富之友,2021(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