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世玉 張海燕(新疆: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022 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強調,以探究實踐為主要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整合啟發式、項目式等教與學,首次將項目活動作為符合小學科學核心概念要求的科學教學活動。目前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廣泛運用,但“項目熱”背后的“項目淺假”等問題頻發。本文將從項目目標、項目內容、項目評價三方面分析現有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在小學科學中實施有效的項目式學習,以期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項目式學習強調的是用項目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在確定具有挑戰性的、驅動性的核心問題之后,學生可以在實際的環境中,利用探究、合作、分享的方法,對有關的資料進行處理,最后將問題的答案以產品的形式呈現出來。在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小學科學要求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而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做中學”的教學方式恰好符合小學科學教學目標。小學科學具有實踐性,與此對應,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具有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科學中實施項目式學習是適用的。
現今項目式學習已然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黃申友在小學科學中實施項目式學習,指出項目式學習目標制定需要遵循總領性和層次性要求,內容設計“深度化”“情景化”。好的項目式學習要有螺旋式內在策略和外在評價策略。吳天磊指出在小學科學中實施項目式學習的優勢、需要遵循的原則,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教學設計。在對項目式學習的現實困境進行探究時,胡佳怡指出,項目式學習實施的困境有問題設計缺乏梯度、資料收集不全面、教學設計無重點、產品反饋不深入等,并給出了優化對策;樓建軍、趙然發現歷史學科項目式學習脫離了真實情境、缺少“大概念”、課程活動化等,通過優化部分案例以期深化對歷史學科項目式學習的認識。
通過文獻梳理,本文試圖從項目目標、項目內容、項目評價設計等三方面分析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期更好地發揮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中的實踐價值。
在制定項目式學習目標時,教師并未轉變自己傳統教育理念,以常規課堂的規矩制定項目式學習的目標。這樣導致雖有項目式學習之名,卻未制定符合項目式學習的目標。以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活動“循環的能力——地球物質”為例。該項目式學習的目標為:讓學生了解巖石循環及其發生在地下和地表的動態。我們發現,該目標與傳統教學目標無差別,該目標的重點詞為“了解”,至于教師要怎樣知悉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情況,該目標并未清楚界定;該目標與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中。
在進行任務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本單元教學知識,并未將相關知識與實際情境相聯系。比如在《去除鐵銹》這一課中,教師以“如何去除鐵銹”作為項目式學習任務,子任務也是圍繞鐵為什么生銹、怎樣除鐵銹展開,只重視了學生“動手做”,并沒有考慮現實情況。也有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缺少學生知識實踐環節。比如在“循環能力——地球物質”這一項目式學習中,教師緊扣“巖石”這一主題設計任務,“第一環節回顧舊知……”,第五環節開展“暢游巖石循環”游戲。首先,該任務設計缺少作品展示,教師無法具體了解學生知識的吸收程度;其次,該項目涉及地表運動,教師沒有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地震形成原因和自然災害相關知識的教育,缺少對學生安全教育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
教師在進行項目式學習中實施形成性評價,但在具體應用中仍將學生最后形成的作品作為評價標準。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總結性評價,比如《不同的聲音》這一課,“在學生制作好樂器后……,再次創新”。雖然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但是忽視了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貢獻率。其次,教師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了解學生知識運用情況,最終評價形式還是教師的主觀評價。比如在“聲音的秘密”項目式活動中,“教師讓學生……,總結了什么簡便方法”。雖然關注了過程,但沒有制定一個量規進行對照,以此了解學生知識、能力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項目式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自主、持續學習能力的人。埃里克森認為,以理念為基礎的課程設計要求教師清楚地表述他們想讓學生知道、理解和做什么。埃里克森明確地指明了KUD 的課程目標:U 是大概念的理解;K 是主題單元探索所需要的知識;D 是所需要的技能。由此提出由大概念、新知識和新能力組成的基于核心概念的目標設計,該目標設計與表現性評價目標要求相符合,為實施表現性評價奠定了基礎。
如何確立基于核心概念的目標設計?首先,撰寫大概念。此目標設計聚焦大概念,撰寫大概念是確立目標的核心,同時也是課程設計的關鍵。其次,對所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進行識別。新知識、新能力,是指在主題單元探究過程中,學生對概念性理解所必須學習和運用的知識和技能。用“大”概念來統領“大”的知識和技巧,可以有效地解決“小”的問題,即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寬度”,忽視“深度”。表1 為“環境與我們”單元目標設計的具體示例。
表1 “環境與我們”目標設計
學習任務設計是項目式學習的內驅力。融合現實的任務設計能使學生充滿興趣地開展活動,進行多元化思考;融合現實問題的表現性任務使表現性評價有跡可循。因此,在項目式學習中融合現實問題的內容設計,即將學科知識與實際問題相聯系,設計與生活聯系緊密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既習得了知識,又培養了問題解決能力。小學科學“廢物利用”項目,學生學習探究實踐活動按以下流程展開。
第一環節包括“認識身邊的廢棄物”“廢棄物如何產生”。通過這些活動了解關于廢棄物的知識,讓學生知道有些廢棄物是可以再利用的,讓學生對此產生興趣,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給學生接下來的活動提供動力。
第二環節研究廢棄物是如何再利用的。了解廢棄物再利用原理,學習廢棄物再利用操作步驟。
第三環節是用自己收集的廢棄物制作作品。這個環節是在前期大量的準備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經歷了了解、調查、資料的收集整理、對自己要利用的廢棄物進行構思等工作,現場制作時,學生要根據之前的研究,團隊協作完成自己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檢驗學生對于相關知識以及相關能力掌握情況。
評價是項目式學習的外在動力,它支持和推動活動的有效展開。項目式學習評價不僅包括最后的產品,還包括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思維活動的成果以及活動實施階段學生的表現。這就需要一種評分規則對學生全部表現進行判斷,表現性評價以“任務”引發學生的表現,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囊括了各個維度的表現性評價,應強調總覽性,要貫穿項目始終。表現性評價量規不僅有利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以及家長也能直觀地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表現性評價可以依據時間順序劃分為項目準備、項目實施、成果展示三個階段。教師可以根據項目式學習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三個維度,以評價內容為依據,對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表2 為“環境與我們”項目式學習評價量規具體示例。
表2 表現性評價量規
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將知識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注重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實現知識的建構,有效地實現了學以致用。結合小學科學學科性質,在小學科學中實施項目式學習有利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優化?,F階段,雖然在小學科學中實施項目式學習存在種種問題,但是相應的策略能夠有效解決現有困難,助推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中更有效地實踐,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