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飲食干預策略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6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8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在化療期間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飲食干預,給予觀察組患者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兩組均連續干預3個月。對比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兩組主觀整體營養評估量表(PG-SGA)、預后營養指數(PNI)、健康行為能力自評量表(SRAHP)評分;觀察兩組化療期間不良反應(惡心嘔吐、慢性貧血、肝腎損傷、骨髓抑制、神經損害)發生情況。結果:干預后,觀察組PG-SGA評分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NI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干預后兩組SRAHP評分均顯著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惡心嘔吐、慢性貧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其余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可有效提高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營養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且可有效減少化療期間惡心嘔吐、慢性貧血發生率,應用效果較好。
【關鍵詞】 結直腸癌 化療 跨理論模型 飲食干預 營養
Application Study on Dietar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Chemotherapy Patients Based on Cross Theoretical Models/JI L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6): -1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etary intervention strategy for colorectal cancer chemotherapy patients based on the cross theoretical model. Method: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 on 86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chemotherapy admitted to Caidi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Wuhan from January 2021 to October 2022. 86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During chemotherapy,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dietary intervention,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dietar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cross theoretical models. Both groups were continuously intervened for 3 months. 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PG-SGA), 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 (PNI) and self-rating health behavior ability scale (SRAH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nausea and vomiting, chronic anemia, liver and kidney injury,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nerve damage) during chemotherapy was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PG-SGA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NI leve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RAHP scores of both group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lt;0.05). The incidences of nausea, vomiting, and chronic anem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lt;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s of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Pgt;0.05). Conclusion: The dietary interven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cross theoretical model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level and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chronic anemia during chemotherap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Chemotherapy Cross theoretical models Dietary intervention Nutri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Oncology, Caidi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Wuhan, Wuhan 4301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6.025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臨床中,化療均是結直腸癌術后重要輔助治療手段,可消除手術無法去除的微小病灶和殘留于血液中的腫瘤細胞,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有調查發現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多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等消化道不適,進而影響食欲和機體吸收能力導致營養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降低化療的效果和患者對抗腫瘤的信心[1]。既往臨床中常規飲食干預方案多以指導患者食物類型、飲食原則、飲食時間等為主,內容固定缺乏特異性,患者依從性較差,故在提高化療患者營養水平上效果欠佳[2]。跨理論模型是近年來臨床中廣泛應用的理論模式,其在培養健康行為方式和提高行為參與積極性上具有極大優勢。而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則可根據每位患者的行為變化和認知高低,制訂科學合理且循序漸進的飲食干預方案,可有助于增強患者對健康飲食的認知,并提高參與飲食干預方案的積極性,且其已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癌化療患者的飲食干預中取得較好效果[3]。因此合理推測將該飲食干預方案應用于結直腸癌化療患者中或可有效提高營養水平,提高化療效果,促進患者更好康復,但具體實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基于此,選擇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收治的擬行化療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為對象,探討跨理論模型指導下的飲食干預在結直腸癌化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4]《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中診斷標準,且經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2)臨床分期Ⅱ~Ⅲ期[4];(3)均已接受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擬行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片化療;(4)預估生存期gt;6個月。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2)身體營養較差,無法耐受化療;(3)合并腸梗阻;(4)存在嚴重全身性感染疾病;(5)存在消化道出血或嚴重貧血;(6)存在視聽或認知功能障礙。剔除標準:(1)化療未按時參加或曾中途中斷;(2)后續隨訪過程中失訪。依據上述標準,共納入86例結直腸癌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本研究經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或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簽署同意參與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于化療期間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飲食干預。具體:安排責任護士向每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化療期間遵醫飲食的必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飲食理念;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化療期間飲食原則,如保證飲食清淡易消化、適當攝入新鮮水果蔬菜、適當攝入優質蛋白食物、忌食膽固醇較高和辛辣刺激類食物等;輔助患者家屬做好化療期間飲食計劃表,遵循少食多餐、均衡膳食要求把控每餐進食量和進食種類;對于化療期間出現嚴重消化道不適患者,給予止吐藥物緩解;通過微信、語音等視訊通話方式指導患者居家期間飲食,保證每半個月隨訪一次,共干預3個月。
1.2.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具體:組建跨理論模型指導小組,包括護士長1名,營養師1名,主管護士3名,責任護士3名,于飲食干預開展前,通過交流、研討、查閱文獻等方式制訂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具體方案。根據跨理論模型理念,本研究飲食干預方案共分五個階段,(1)前意向階段:此階段患者無改變行為的意向。小組成員通過組織患者參加飲食健康專題講座、對患者進行一對一指導等措施幫助患者喚醒健康飲食的意識;而后通過與患者一同回憶不健康飲食產生的嚴重后果來進一步增強健康飲食意識;最后組織恢復較好患者通過自身健康飲食經歷幫助觀察組患者建立健康飲食促進疾病康復信念。(2)意向階段:此階段患者已可逐漸意識到不健康飲食對疾病治療的危害。由小組成員向患者全方面闡述健康飲食的概念、方法、對疾病治療的意義,并引導患者剖析化療過程中的某些不良飲食習慣對身體的損傷和對疾病治療的消極作用,強化健康飲食理念,必要時可邀請患者家屬共同參與。(3)準備階段:此階段患者傾向于盡快進行健康飲食干預。此階段小組成員可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制訂飲食干預具體方案,大致內容同對照組。此外,組織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病友交流群,指導患者間主動分享健康飲食經驗且小組成員定期向群內推送健康飲食相關知識,并于每周規定時間為患者解答飲食干預過程中的問題,強化患者堅持健康飲食干預的信心。(4)行動階段:此階段患者已出現持續性的健康飲食行為變化,研究人員此階段干預重點在記錄每位患者健康飲食行為,并督促患者執行之前擬定的健康飲食方案。(5)維持階段:此階段干預重點應在幫助患者維持健康飲食習慣。小組成員保證與患者及其家屬緊密溝通,對堅持健康飲食習慣的患者給予表揚,每半個月對患者的飲食干預效果進行評定并通過小禮物形式對患者的好的飲食習慣給予積極暗示。跨理論模型指導下的飲食干預共持續進行3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營養狀況 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評估所有患者營養狀況。(1)患者主觀整體營養評估量表(PG-SGA):該量表共2部分組成,第1部分由患者填寫,包括近期體重變化、膳食攝入情況、癥狀、活動、功能;第2部分由醫護人員填寫,包括疾病、年齡、代謝應激狀態、體格檢查。兩部分得分相加即為PG-SGA總分,其中總分0~1分為A級,提示營養良好;2~8分為B級,提示可疑或中度營養不良;≥9分為C級,提示重度營養不良[5]。(2)記錄所有患者預后營養指數(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其中PNI=血清白蛋白(g/L)+5×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109/L)。
1.3.2 健康行為能力自評量表(SRAHP)[6] 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通過SRAHP評分評定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該量表包含營養、運動、心理、健康責任4個方面,每個方面包含7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總分0~11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1.3.3 化療不良反應 觀察兩組化療期間惡心嘔吐、慢性貧血、肝腎損傷、骨髓抑制、神經損害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用Shapiro-Wilk正態分布檢驗計量資料正態性,(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用字2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線資料
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8~69歲,平均(57.21±4.00)歲;體重45~73 kg,平均(58.67±5.24)kg;原發部位:直腸13例,左半結腸17例,右半結腸13例;大體類型:潰瘍型18例,隆起型16例,浸潤型9例;病理組織分型:腺癌41例,腺鱗癌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初中以上22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7~69歲,平均(58.05±4.62)歲;體重49~73 kg,平均(58.16±5.64)kg;原發部位:直腸15例,左半結腸15例,右半結腸13例;大體類型:潰瘍型19例,隆起型17例,浸潤型7例;病理組織分型:腺癌39例,腺鱗癌3例,未分化癌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初中以上20例。兩組年齡、大體類型、原發部位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
2.2 營養情況
干預前,兩組PG-SGA評分情況、PNI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觀察組PG-SGA評分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NI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2。
2.3 自我管理能力
干預前,兩組SRAHP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SRAHP評分均顯著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
觀察組惡心嘔吐、慢性貧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其余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多伴有營養不良,而這會影響化療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分解與吸收,繼而降低化療的效果,不利于疾病的預后[7-8]。因此,應積極探尋可提高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營養水平的干預措施。而跨理論模型理念是從患者的思維和行為入手,將行為變化分為前意向、意向、準備、行動和維持五個階段,使患者在大腦中完全建立健康飲食的思維并促使其行為向健康飲食的正向趨勢改變[9-10]。有研究顯示基于跨理論模型進行營養教育可促使肺癌患者術后康復[11]。故本研究基于跨理論模型指導下進行飲食干預以期改善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的營養狀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較對照組PG-SGA評分情況更優,PNI水平顯著提高,提示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可有效改善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營養狀況。其原因可能是: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中通過前意向階段喚醒和增強患者健康飲食的意識;意向階段幫助患者意識到不健康飲食對結直腸癌治化療的危害,強化健康飲食的理念[12-13]。上述兩階段重點在于幫助結直腸癌患者建立健康的飲食思維,后續階段重點則在于鞏固健康飲食思維的同時,促使患者向持續性的健康飲食行為習慣轉變,幫助改善化療期間營養狀況[14-15]。具體體現在:準備階段中督促患者積極參與到醫護人員制訂的清淡易消化、適當攝入高蛋白食物等飲食干預計劃中,使患者機體在化療期間可保證有不間斷的營養攝入,繼而營養水平提高提高[16]。行動和維持階段則重點是通過微信群方式鼓勵患者主動分享健康飲食的經驗、一對一解答飲食干預計劃中遇到的問題、分享小禮物的積極暗示方法來強化化療患者健康進食的信念,促使其長期堅持健康飲食,有助于改善并長期維持較好的營養狀態,提高營養水平。
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自我管理對于治療的效果和生活質量都至關重要,其中飲食干預是自我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通過合理膳食的方式提高患者的營養水平、促進康復和預防并發癥[17-18]。本研究觀察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化療期間并發癥情況,結果發現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且可降低化療期間惡心嘔吐、慢性貧血的發生率。分析原因,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是基于患者角度,通過前意向和意向兩階段將飲食干預宣教、健康飲食相關知識融入與患者日常的溝通交流中,幫助患者消除焦慮、不自信等負性情緒,再到后期階段中通過病友交流群、積極措施等手段促使患者堅持執行飲食干預計劃,并使患者意識到飲食干預計劃對自身營養和疾病治療的幫助,從而患者建立良好的飲食自我管理行為[19-20]。而當患者自我飲食管理行為提升后,患者可化療期間積極進行健康飲食,保證身體營養所需,可有助于預防化療期間慢性貧血的發生。且當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后,患者可積極與醫護人員保持有效溝通并及時反饋化療期間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便于醫護人員及時調整飲食干預方案,幫助患者緩解化療期間可能帶來的惡心嘔吐反應。
綜上所述,基于跨理論模型構建的飲食干預策略可有效提高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營養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且可有效減少化療期間惡心嘔吐、慢性貧血發生率,應用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胡斐,杭凌,董志霞.精準營養干預方案改善輔助化療期胃癌和結直腸癌患者毒性反應,營養攝入和生活質量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21,20(10):27-34.
[2]蔣妍,鄭凱曦,靳玉源.化療飲食表對中晚期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期間營養狀況、化療耐受性的影響[J].中國醫刊,2021,56(3):313-317.
[3]馬倩,霍冬琴,黃露,等.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對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患者飲食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20,33(8):1146-1149.
[4]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1):92-106.
[5]孫曉紅,胡芳.患者自評-主觀全面評定量表在胃腸惡性腫瘤患者營養篩查中的應用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4):1643-1645.
[6]胡蘊綺,周蘭姝.中文版健康行為能力自評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61-262.
[7]雷躍華.復方苦參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結直腸癌術后的療效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22,49(7):93-95.
[8]王海燕,曹紅十,劉素敏,等.結直腸癌患者營養狀況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現代臨床護理,2019,18(8):77-81.
[9] LIU X S,WANG L,TAO H,et al.Effects of a trans-theoreti-cal model-based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management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study rationale and protocol design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Front Psychiatry,2020,13(11):612-615.
[10]潘全慧,朱建英.跨理論模型的信息化延續護理對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廣西醫學,2021,43(11):1397-1409.
[11]盧小麗,李卡,黃明君,等.基于跨理論模型的營養教育在肺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研究——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例[J].現代預防醫學,2020,47(1):44-48.
[12]盧溪.思維導圖與快速康復護理理念在結直腸癌患者階段性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2):433-435.
[13]孫昕霙,陳雪瑩,閔鶴葳,等.跨理論模型在社區醫生干預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行為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教育,2022,38(8):686-690.
[14]王芳,段寶玲,田婷,等.跨理論模型聯合家庭賦權理論在乳腺癌術后患者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16):2051-2053.
[15]喬志,劉蕊.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延續護理對急性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生理功能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徐州醫學院學報,2021,41(2):153-156.
[16]岑瓊,朱淵.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行為管理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24):3176-3180.
[17]姚玲玉,于文靜,劉娜,等.結直腸癌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與反芻性沉思對創傷后成長影響的路徑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9,46(7):1321-1344.
[18]陳思,遲紅麗,王立杰,等.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化療期間舒適水平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7):896-899.
[19]周冬梅,臧麗,張青,等.以家庭為中心個性化護理模式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14):1783-1786.
[20]李振營,張遂連.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干預策略對年齡gt;60歲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21,45(14):1531-1533.
(收稿日期:2023-06-15) (本文編輯:占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