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關于中國企業創新創業等問題的研究,大多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上市公司為觀測樣本,忽略了數量眾多、對經濟起到毛細血管作用的中小微企業和草根企業家群體。
該文采用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調查(Enterprise Surve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ESIEC),以2021 年的調查為主,統計描述了中國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特征,并通過縣級層面以及企業層面2018—2021 年面板數據,分析其近年來的發展變化規律,重點關注企業家精神、創新活力、融資約束、商事制度以及中小微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等五個方面。
與已有研究相比,該文有三點新發現:第一,中小微企業經營仍面臨嚴峻的挑戰,57.3%的企業無法確認其經營狀態,注冊企業中至少有18.3%退出,高于工商登記注銷的7.5%。疫情沖擊給中小微經營者帶來了巨大的疤痕。第二,中小微企業經營中最大的挑戰是需求不足,其次是成本上升,資金或融資問題位居第三,與政策沖擊持平。第三,面對經營難題,中小微企業呈現出頑強的經營韌性,普遍對自己未來生活和企業經營充滿信心,受教育水平較高,工作格外努力,工作時長高于普通人群,在面對疫情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
論文作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 徐麗鶴,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王冉冉,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 王睿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李炳昭、田楚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張曉波。
根據Roemer (1998),影響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可分為兩類,一是個人通過努力、選擇可以改變或掌控的因素,二是個人無法改變或掌控的外界環境因素或機會。第二類因素導致的收入不平等,即該文關注的“機會不平等”。
基于對歷年中國居民收入調查(CHIP)數據的分析,該文發現我國居民收入機會不平等的絕對水平在近二十年呈下降趨勢,機會不平等導致的收入不平等占整體收入不平等的相對比重也從2002 年的31.7%下降到2018 年的17.7%。關于引致機會不平等的因素:地區(東、中、西部)因素、出生時的戶籍類型的影響有所下降,這與我國近些年戶籍制度改革以及逐漸放寬阻礙人口空間流動的政策有關;個體特征(性別和年齡)的影響逐漸加劇;父母特征(教育和職業)的影響一直保持高位甚至有上升勢頭,教育代際傳遞對不平等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相對已有文獻,該文關注的年份跨度更長且更新,而且不僅分析了全國的機會不平等,也比較了出生于農村、城鎮家庭的居民分別面臨的機會不平等程度有何差異,還分析了每個出生組人群隨著年齡增長面臨的機會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趨勢。
論文作者: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楊修娜,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 史新杰,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