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更好地促進經濟學教學研究,肩負起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于2023 年12 月16 日至17 日舉辦第六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 暨“首屆孫尚清發展知識研究與交流獎頒獎典禮”。來自全國200 余所院校的52 位校長和262 位院長圍繞“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主題,探討如何守正創新地推進中國經濟學理論發展、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學術支持。論壇由開幕式、首屆孫尚清發展知識研究與交流獎頒獎典禮、主旨演講、圓桌論壇、中國百所經院人才招聘會、平行分論壇和閉幕式等環節組成。我們將其中部分精彩發言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代表論壇主辦方致歡迎辭。他提出,希望本屆論壇從三個方面探討如何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做出貢獻:一是經濟學理論發展如何著眼于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堅持主體性與原創性、時代性與開放性并舉,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求,深入研究事關黨和國家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問題;二是經濟學科建設如何與其他學科協同發展,堅持本土化與國際化、系統性與綜合性并濟,達到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彼此滲透、協同并進的良好局面;三是經濟學人才培養如何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政治性、實踐性、專業性并重,以強烈的緊迫性和使命感,聚焦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不斷探索創新,力爭培育一批具有深厚理論功底、扎實分析能力,能夠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性闡釋中國理論的經濟學棟梁之材。本屆論壇新設立“孫尚清發展知識研究與交流獎”,旨在推動中國經濟學知識交流、政策研究與理論發展。董志勇表示,北大經院愿與各兄弟院校攜手,共同推動經濟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擔負起歷史和現實賦予的光榮使命。
教育部經濟學教指委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發表了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教學建設問題” 的主旨演講,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 這一命題的歷史規律性、學科規律性和人才培養規律性三個重要維度展開了論述。他首先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 命題的提出有著其自身的歷史實踐背景。中國在推動現代化建設、擺脫貧困等領域的歷史性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歷史根據。其次,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要符合學術發展規律,符合經濟學自有的科學規律。劉偉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2022 年4 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所做出的關于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相關指示,指出在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對以往知識既要有批判性,同時也要有繼承性,并在此基礎上以本民族的智慧去影響世界文明的進展。最后他強調,經濟學人才培養要尊重人才培養規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系列課程的系統訓練,也要考慮對當代國外經濟學理論特別是其有益部分的吸收掌握,同時還要具備扎實的經濟分析工具基礎,從而培養出有情懷、有擔當、有民族責任感,同時有本領、有能力并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人才。
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楚國清指出,習近平經濟思想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如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激發企業的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公平競爭,同時實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的合作和競爭等問題,值得在具體研究中進行更廣泛深入的探討。浙江工商大學副校長陳衍泰認為,習近平經濟思想從三個角度深刻指引了中國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一,平臺經濟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增進消費者福利;第二,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樹立和堅持新發展理念;第三,既要構建支持平臺經濟的創新活力,又要構建公平透明的規則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高文書認為,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經濟思想,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點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必須以人口高質量發展作為支撐。而要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在著眼未來的同時,應妥善利用優質人力資本帶來的優勢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東北大學黨委書記郭海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提出,習近平經濟思想使得教育經濟學倫理判斷的價值基礎更加穩固、教育經濟學倫理判斷的方向更加清晰、教育經濟學倫理判斷的價值選擇更加系統,對教育經濟學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吉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孫杰光從吉林省發展冰雪經濟的成功案例角度討論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對經濟實踐的指導作用。在習近平“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重要論述精神的指引下,吉林省大力發展冰雪經濟,在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等冰雪經濟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發展成果。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慕云圍繞“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展開討論,表示各民族共同實現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和重要要求。其核心要義在于,要賦予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義,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尹志超認為,發展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主題,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最關鍵是落實到發展上去。當前的經濟形勢仍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如微觀主體的活力不足、地方政府債務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認為,把習近平經濟思想從理論闡釋落實到實踐應用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用習近平經濟思想來指導研究,把過去經濟發展的偉大實踐納入自主知識體系中,轉化為新假說、新理論。第二,用習近平經濟思想理解政策與制定政策。
北京城市學院黨委常委蔡派認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主要在于:一方面,要加快知識創新、方法創新、理論創新,回答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另一方面,要本著學術開放的理念,對當前世界經濟學的先進成果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進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樊士德指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有助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結合中國經濟思想的演進過程、圍繞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演進特征與發展規律來進行建構,同時創新建構中國自主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
煙臺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馮素玲指出,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路徑的差異使得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成為當下的重要任務,在此過程中則需要具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以及開放的態度。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瑾結合自身院校所在省份福建省的特點,認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首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其次可總結福建省經驗,深入實施“探源計劃”,同時深入挖掘不同地區經濟學家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文化資源。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聶軍從發展經濟學角度討論了經濟學理論的“自主化” 和“體系化” 問題。他認為,以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中國經濟在不同階段的事實經驗,可以實現發展經濟學的“自主化”,而以中國經驗推動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拓展和完善也可實現“體系化”,此外,中國自主理論不能僅僅適用于中國,應使理論具有普遍性,以彰顯中國經濟理論對世界經濟理論所作的貢獻。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施先亮則結合自身院校特點,從學科體系的構建、學術體系的構建、話語體系的構建三個維度分享了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經驗與建議。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春超從勞動經濟學體系的自主知識構建的角度指出,首先,勞動經濟學應立足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從而構建中國特色的就業理論;其次,勞動經濟學應以開展中國自主的理論創新為出發點,適應當前數字時代發展,從高質量充分就業、體制機制與人力資本的協同發展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新疆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周銘山指出,人類的行為偏好具有共同性和一般性,但是政策實踐和體制設計具有很強的獨特性。目前中國學者已經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涌現出的新現象、新內容和新規律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但仍需進一步對此進行規范的模型化表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蔣永穆從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角度進行了分享,他指出,需要充分認識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踐具有世界價值與世界意義,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中國特色的根本方面,人口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武漢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羅航從信息科技角度分享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和理解,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科技水平高度發達的現代化,也是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戰略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高校發揮其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表示,糧食安全問題是中國經濟安全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石,當前中國糧食生產根基仍然不牢固、糧食需求增長較快、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糧食安全是特別重要的話題。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王偉同從東北全面振興工作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任務和研究工作進行了探討。他指出,做好東北全面振興工作,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總結梳理過去二十年以來東北振興戰略的成績與教訓,對于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遼寧大學經濟學部副主任謝地認為,發揮城市土地出讓金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對于助推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他指出,城市土地出讓金制度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城市土地出讓金與地方土地財政相關聯,自身弊端逐漸顯現,因此,如何完善城市土地出讓金制度從而更好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成為重要的研究主題。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徐丹丹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有特征。首先,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發展了獨特的現代化實踐范式。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包含了共同富裕,是人和自然協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的現代化范式。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并非獨善其身的方式,而是與發展中國家共同的現代化。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易靖韜分享了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認為其本質上是一種全新的話語體系,旗幟鮮明的中國式現代化體系的提出是對世界知識版圖的重要貢獻。在當前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很多中國經濟學的理論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煉與創新,從而構建中國自主的理論知識體系,支撐宏大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張中祥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關鍵路徑。他指出,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內涵中特殊性與一般性的聯系,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關鍵需要把握決策的科學性,不斷推進觀念的現代化和思想的現代化。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馬莉莉重點就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和發展機遇進行了探討,認為在新發展格局下,國民經濟循環的變化為國內欠發達地區帶來了更多發展的機遇與可能,欠發達省份和地區要積極利用新的生產方式,把握內需潛力釋放的機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共同支撐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貴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趙留彥結合貴州省的發展經驗和目前的轉型方向指出,貴州省在過去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發展可持續性等問題。在新發展格局下,貴州省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不懈探索和實踐,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為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動力。
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楊國濤認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保障;而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需要保持開放,通過創新要素流動和技術學習實現更快的技術進步,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新疆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王力通過新疆棉花及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轉型的案例分享了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見解。他認為,全球供應鏈變動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制約和挑戰,在新發展格局下,創新驅動的數字化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則可以有效提升全產業鏈的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魏楓認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隨著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生產要素價格扭曲程度下降,全國各地區需要處理好內生動力和新發展理念之間的關系,在新發展格局下找準自身定位,切實解決影響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孫景兵認為,高校要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培養與國家需要、市場需求對接的高水平人才,持續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出應有的貢獻。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蓋凱程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角度提出,要通過產權制度、市場體制、利益機制重構城鄉土地要素市場,破解城鄉間的制度性壁壘,打通要素在城鄉間循環和流動的障礙,從而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為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做出應有貢獻。內蒙古大學副校長、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杜鳳蓮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的重要戰略抉擇,是應對各種危機和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提升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更高水平的開放。
在九個平行分論壇上,參會嘉賓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的眾多重要議題展開了內容豐富、視角獨特、觀點新穎的討論。其中,福州大學原副校長黃志剛總結了參會嘉賓關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討論,認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結合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并從科技創新、國際合作、金融服務等角度加強政策引導和機制設計,以此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侯俊軍總結了嘉賓對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的主要觀點,認為應以科技引領為核心,并根據不同產業的特征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以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湘潭大學商學院院長韓雷對參會嘉賓有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的討論進行了歸納,認為當前鄉村振興面臨著人才短缺、資金困難、經濟與生態沖突、產業制度沖突等問題,并從鄉村環境建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改善農村教育、提升農業收入等角度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春敏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的討論進行總結,認為對待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需要有整體觀,并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人才跨區域交流、數字經濟轉型、邊疆建設等角度對區域協調發展路徑加以完善。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祝志勇對有關“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的討論進行了總結,提出當前中國對外開放需要適應新時代需求,發揮現有優勢,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和交往合作,以應對高水平對外開放所面臨的貿易摩擦、技術壁壘等挑戰。中央財經大學教務處處長林光彬歸納了嘉賓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 的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建構需要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總結中國經驗、注重學科交叉融合,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性和邏輯性的不斷提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小平總結了有關“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研究” 的主要觀點,認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關鍵是在滿足合規性下實現數據要素的充分流動和共享,這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主體的協同合作,以在不同區域、行業、企業間充分實現數據要素價值。
西安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宋敏從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路徑的角度總結了嘉賓對“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 的討論,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方面,需要在政府主導下,由企業和社會各界持續推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測算;在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路徑方面,需要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完善生態文明保護措施,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的科研交流、人才培養與社會合作。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學勇對嘉賓有關“統籌發展與安全研究” 的觀點進行了歸納,認為在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過程中需要實現發展與安全的動態平衡,注重發展與安全的邊界,同時關注重點行業領域的發展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