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老人張某的女兒張小某定居外省,無法照顧張某的起居生活。2020 年10 月,張某在外甥楊某陪同下與A康養公司簽訂《入住協議書》,約定:張某入住A 康養公司,由A 康養公司提供生活上的護理和照料;護理內容包括督促長者遵守公寓規則,保證休息,注意長者飲食,給予必要的生活關懷及精神慰藉等;入住期間如張某生病需送醫就診,由A 康養公司通知楊某前來帶張某外出就診,緊急情況下,A 康養公司有權決定直接送醫。A 康養公司另提供了一份格式《承諾書》,由楊某簽字確認,主要內容為:入住老年人在入住期間由于身體狀況改變引起的所有可能的狀況和結果(如生病、亡故等)均與A康養公司無關,本人及家庭其他成員絕不追究A 康養公司的責任。由A康養公司的評估員填寫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基本信息表》載明,張某患有高血壓和前列腺增生,為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
2021 年7 月某日凌晨3 點10 分,張某從床上墜落,并伴有呼吸困難、手腳抽筋等癥狀,護理員聽到響聲后呼叫值班人員尋找發現張某倒地后,僅電話通知A 康養公司負責人李某,李某致電楊某后,約30分鐘后趕至現場,按壓張某胸口見無明顯反應后方撥打120 急救電話。4 點10 分,醫護人員將張某抬上急救車送往醫院搶救,張某經搶救無效死亡,初步診斷為心臟驟停。張小某認為A 康養公司延誤送醫,對張某的死亡存在過錯,遂訴至法院,要求A 康養公司賠償38萬元。
【判決結果】一審法院認為,張某選擇的服務等級是不需要他人護理的一般等級服務,現無證據證明A 康養公司存在違約行為,張某病發突然,A 康養公司非專業醫療機構,從其發現張某發病至撥打急救電話,并不存在懈怠延誤情形,遂判決:駁回張小某的訴訟請求。張小某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民政部《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養老機構在老年人突發危重疾病時,應當及時轉送醫療機構救治并通知其緊急聯系人。張某發病癥狀危重,但A 康養公司工作人員未及時撥打120 急救電話,顯屬延誤救治時機。至于A康養公司提供的《承諾書》屬于不合理免除其法定和約定義務的條款,應認定無效。A 康養公司對于張某的死亡存在過錯,酌情認定A 康養公司因其延誤送醫行為對張某的死亡承擔10%的責任。遂改判:A 康養公司賠償張小某38000元。
【典型意義】現階段,除居家養老外,老年人選擇在養老機構生活、居住,亦是一種重要的養老方式,涉養老機構民事糾紛呈增多態勢,此類糾紛大多是在老年人出現傷病或者亡故的情況下,雙方對養老機構是否依法妥善履行了安全保障義務各執一詞,難以達成共識。如何厘清養老服務合同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通過規范行業運營有效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事關許多老年人及家庭的幸福生活。我國養老服務行業起步較晚,目前護理人員不夠專業、設施配備不夠完善、責任意識及法律意識不強等問題較為突出。老年人屬于高風險人群,生理、心理狀況特殊,發生摔傷、猝死等意外傷害事件的概率較大,這就對養老機構的安全保障義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案中,A 康養公司存在延誤送醫的過錯行為,雖然其提交了老年人親屬簽字的《承諾書》意圖免責,但該格式條款存在不合理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違法情形,應屬無效。二審判決對于敦促養老機構牢固樹立老年人生命健康至上的理念,強化主體責任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升護理人員素質和護理服務能力,促進養老機構規范化、標準化運行,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