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的歷史背景,采用文獻分析法和邏輯推理法,深入挖掘并闡釋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建構的現實意義、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研究表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哲學根源、愛國主義與法治教育的現實邏輯構成了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戰略與教育導向的宏觀話語、個體思想與實踐行為的微觀話語、法律底線與社會規范的剛性話語、文化教育與價值理念的柔性話語構成了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
[關鍵詞]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2024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下簡稱《愛國主義教育法》),描繪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在法治框架下的宏觀規劃,明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內容、職責任務、實施措施、支持保障,建立了以法治手段促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走深、走實的根本策略,拓展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話語是特定歷史和文化關系中人們運用語言及其他手段和渠道所進行的具有某種目的和效果的社會交往活動。”[2]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表達,產生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在新時代中實現話語地位和話語權力的轉型。
一、意義:構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現實意蘊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愛國主義法治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類別更具有緊迫性,主要表現在:
一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之需。愛國主義法治教育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3]。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不僅是新時代下傳承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也是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根本。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對法治和愛國主義深刻含義的理解,引導其以具體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這種教育模式在增強家國情懷、法治觀念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確保青年學子成為社會穩定的推動者,并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大學生群體特征及其價值引領之需。大學生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他們天生具有求知欲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在這一群體中孕育著時代的脈搏和社會的希望。同時,大學校園作為一個學術研究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場所,為學生探索多元價值觀提供了寬廣的平臺。在此背景下,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需結合大學生成長的時代特征,融入時下青年的語境和文化,使之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現實的溫度,建立起以法律意識為底色、愛國情感為內核的價值理念,振奮青年群體的精氣神。
三是積極應對國內外非理性愛國主義之需。有學者提出:“我國愛國主義教育一直存在過度注重精英化、時機化、大事化、鏡像化現象,引導模式過于固定和形式化,缺乏與現實社會生活有效銜接,不適合當代法治社會愛國主義行為構建。[4]”在“兩個大局”背景交織下,愛國主義不再僅僅是一種閉關自守的情感表達,而是在保持民族身份的政治認同、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自信、在全球法治視域中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獨特魅力。
由此可見,探究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基石:構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理論基礎
(一)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哲學根源
1.馬克思主義的愛國主義理論
民族和國家作為國際政治中的核心實體,其主要角色在于維護國家利益,這種追求已被普遍接受。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聯合是通往全面自由發展之路,而他們關于民族和階級的分析富含愛國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強調,在受到壓迫的民族中,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是最為緊迫的任務。同時,馬克思主義者密切關注全球無產階級的斗爭,并對中國的社會變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支持。他們對歐洲強國的侵略政策和行為保持批判態度,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列寧對愛國主義的系統闡述認為它基于對祖國深厚的情感,被壓迫民族的反抗與追求獨立的斗爭被視為正義與進步,強調了民族間的團結與平等。這些理論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還對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視角下,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建構,不應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國家情感教育層面,而應深化為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對國家、民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面認同與責任承擔。
2.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愛國主義思想
中國共產黨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忠實繼承者和堅定弘揚者,在百余年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愛國主義理論豐富和發展,形成了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愛國主義思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愛國主義思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思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因此,這一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以“救國”為主線,在全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做斗爭的過程中,對國家、民族的理解逐漸升華為“中華民族”。如孫中山提出的“振興中華”“恢復中華”等愛國主義思想。開創了偉大的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等愛國主義精神譜系,包含著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反對外來侵略、提升民族自信、維護全體人民大團結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5]。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因此,這一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以“興國”為主線,全國人民向困難進軍,向荒原前進,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在新中國忘我勞動,艱苦創業。開創了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等愛國主義精神譜系,蘊含著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主義、愛好人類和平的國際主義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因此,這一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以“富國”為主線,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向,唱響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開創了改革開放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愛國主義精神譜系,包含著爭當改革先鋒,為祖國繁榮富強開拓奮進、銳意創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因此,這一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以“強國”為主線,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宏遠矢志不渝,接力奮斗,開創了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愛國主義精神譜系,蘊含著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胸懷天下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6]。
(二)整合愛國主義與法治教育的現實邏輯
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中,國家認同與法律規范的內在聯系以及社會實踐與理論教育的相互作用構成了重要的現實邏輯。
首先,國家認同是指公民對于國家所持有的歸屬感、忠誠度和支持度,是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心理基礎。法律規范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具有穩定社會秩序和引導公民行為的功能。國家認同與法律規范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公民的國家認同感強,法律規范的擁護度和執行力便會更高。反之,法律規范的透明公正也能增強公民對國家體制的信任,提升國家認同感。因此,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發揮法律在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的基礎性作用,對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具有積極影響。
其次,社會實踐與理論教育在愛國主義與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理論教育為社會實踐提供方向和靈魂,而社會實踐則是理論教育的檢驗場。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能將所學的法治知識和愛國主義理論具體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這種實踐不僅加深了對法律規定的理解和認識,也使得愛國情感得以在實踐中升華和強化。同時,理論教育要緊跟實踐步伐,吸收和反饋實踐經驗和需求,使法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不斷更新,更加切合時代脈搏和實際需要。
綜上,通過整合愛國主義與法治教育,促進國家認同感與法律規范的有機結合,并強化社會實踐與理論教育的深度融合,對于培育新時代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具有重要意義。這要求我們在法治教育中更加注重愛國主義理念的滲透,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更加突出法治精神的內涵。同時,把握好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使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培育新時代青年提供有力支撐。
三、路徑:構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的主要構成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路徑可以從宏觀話語、微觀話語、剛性話語、柔性話語四個方面展開,每個方面都蘊含著對法治教育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深層實踐。
(一)宏觀話語:國家戰略與教育導向的結合
宏觀話語體現在國家層面對愛國主義法治教育的整體規劃與戰略布局。在國家層面,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被賦予了構筑社會主義現代化及民族復興戰略的核心地位。宏觀話語體現為對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愛國主義教育之中。這一話語框架要求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并以此積極參與到新時代建設的浪潮中去。法治教育在宏觀話語中關注到全面依法治國和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念,鼓勵學生深刻理解和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性,提升法治思維。同時,國家通過制定法治教育相關法律和政策,表明其對發展法治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視。宏觀話語要求教育工作者結合國家發展的需要、大學生的成長規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
(二)微觀話語:個體思想與實踐行為的指引
微觀話語關注到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個體行為規范的塑造與促進。一方面,通過系統設計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對民族歷史和法治精神的理解,提升個人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權威。課程設計應融入愛國教育的核心內容,如中華民族的愛國故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法治建設的發展歷程等。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要有機結合,如參與社區服務、法律援助等,使學生在實際行動中理解、感悟和踐行愛國與法治。另一方面,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對法律的敬畏之心。《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強調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要求父母、監護人和學校教育者共同努力,內化愛國精神與法治原則。
(三)剛性話語:法律底線與社會規范的遵守
剛性話語強調必須遵守的法律底線和社會規范,體現在法條明確禁止的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義務,旨在教育學生識別和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愛國主義法治教育話語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了對于背離愛國主義精神、威脅國家安全、損害國家利益行為的法律禁止,旨在保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此層面的法治教育亦反映在校園及社會的規章中,比如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加強對于法治教育活動的監督與指導,并為違反有關規定的行為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體現了愛國主義法治教育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四)柔性話語:文化教育與價值理念的引導
柔性話語著眼于文化涵養和價值傳播。它包含鼓勵和促進公民,尤其是青年學生,通過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愛國情懷的措施。柔性話語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啟發式和情感共鳴,倡導通過藝術、文化和媒體來表達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法治教育在柔性話語層面上鼓勵通過故事分享和案例學習等方式來內化法治原則和理念,提倡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強對法治價值的理性理解。國家通過鼓勵和支持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與傳播、開展以愛國為核心主題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及利用“報、網、書、微”等各種媒介平臺對愛國主義進行宣傳教育,以此營造富有愛國精神的社會氛圍。
結束語
在實施愛國主義法治教育時,這四個話語層面相互輔助、相互滲透,共同形成了一個全面系統的教育模式。每個層面各承其責,但又共同作用,確保愛國主義法治教育既具宏觀導向性,又貼近學生個體實際,既有法律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又不失柔和性和吸引力,實現了從理念到行動,從內心到行為的全面發展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施旭.什么是話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
[3]黃鈺晶.論愛國主義法治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其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3(2):56-61.
[4]趙燕徐.如何理性弘揚愛國主義精神[J].人民論壇,2018(14):110-111.
[5]周雙利.馬克思、恩格斯論民族與民族語的形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1):8.
[6]吳晨.習近平新時代愛國主義重要論述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23.
作者簡介:劉黎(1990— ),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2023年校級課題“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課題編號:NCWL2023B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