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安中八秩壽誕嘉賓題名冊》余有緣得見。
是冊流于世已近廿年,往事如煙,回首江陽,正雪瑞梅馨時節!冊首為安中先生撰書迎賓詞《西江月》一闋,后綴與賀者簽名若干,冊中長者多駕鶴西游,安中先生亦于丁酉(2017)荷月得歸道山。人事代謝物理使然,睹物思人,不覺怫郁魂銷矣!
安中先生余氏,吾蜀知名書法家、詩人、文博學者、書法教育家,有《未是集》《心花瑣記》《瀘水書魂——余安中集》行世。
安中先生祖籍常州武進,先生有常用印“祖籍武進本籍瀘州”記其籍貫。其曾祖恩鴻公由軍功保升知縣,遂入蜀,歷署秀山、蒼溪縣令。其祖父壽松公供職瀘州鹽局,有感于瀘州山水清淑民風淳厚,遂舉家定居焉。自是武進余氏,有此江陽一脈,至安中先生已歷四世。先生丙寅(1926)生于瀘州,幼聰穎,得祖、父親炙,承世家庭訓,傳詩禮家風;及長則矻矻不懈,孜孜以求,故成卓然大家,聲播三瀘。
安中先生自狀三歲弄翰,發蒙習對作詩,啟慧根于祖父壽松公。后又得其父良弼公耳提面命,故先生少耽藝文,長于訓詁,未及冠即名聞里巷,有出藍之譽。余見《未是集》中其少時與良弼公《喬梓吟》及他詩,其語句清新,平仄合律,意象清純而氣格昂揚,如初荷照水,玉樹臨風,已具白、李風氣。
安中先生善詩文,工書畫,有山水花鳥多幅傳世。其山水也,遠師荊關董巨又浸染子久(黃公望)、梅庵(吳鎮),近習“四王”,猶于煙客(王時敏)著意,故精神迥出又可居可賞。余曾見其四尺山水一幅,以墨筆作溪山煙云,其樹石虬枝盤曲,老筆紛披,其山則皴法雜糅,混沌天然土石不分,匯南北于一紙,合蒼潤于毫端。其花鳥多沒骨細染,宗主武進惲氏,黃花紅芍頗多常州左氏筆意,而尤近于冰如老人。其敷彩典麗,氣骨清冷;經營位置臻個山妙境,有桂生高嶺之清奇,蓮出綠波之潔傲。安中先生與惲、左兩家同籍,其先嘗為舊交,故習二家之法淵源有自。亦知安中先生紀鄉愁于毫端也!惜畫為書名所蔭知者不眾。
安中先生書法,源自家傳。其曾祖恩鴻公即長于八法,尤工于篆,有“余篆字”之譽,求書索字者眾。先生曾言其常未及晨漱,而戶外之履已滿。
安中先生醉心書道,兀兀窮年,故五體皆擅,而楷行尤佳。先生自云習楷初師館、臺,得以正手腳立根基,后則醉心小歐(歐陽通),勤習道因,中年方涉北碑,服膺猛龍、黑女,后乃歸于大歐(歐陽詢)虞恭、九成,故楷法步晉唐六朝,氣格軒昂而遒勁秀美。予觀先生楷字《梓潼路小學賦》,魏體唐面,誠如斯言?;突颓а?,一氣貫注,雄強秀潤如其為人,謙謙恂恂樂群和眾。
安中先生醉心行草,其行書出入《蘭亭》《圣教》,優游唐宋元明諸家之門;草則宗法《十七》《大觀》,兼師旭(張旭)、素(懷素)、山谷(黃庭堅)。其行與草互補共濟,春蛇秋蚓,兔走驥奔,如絳樹青琴,殊枝共艷。其神會之作置之宋元名跡,人孰與辨?先生之書,時稱“江陽一支筆”,人譽之以“筆觸方圓,縱橫隨意,酣暢流走,如落花水面,映照天光……點畫之間,得之自然,尺素之內,抒其靈性”。故其尺素寸絹,人爭以為寶,匾額題銘,遍及江陽城鄉。
余弱冠求學負笈酒城,心儀安中先生書法。丙子(1996)冬,余得悉有書家基層文化惠民,遂急馳百里赴會,欲一睹名家風儀。及至,見一清瘦長者,白面青衫,華發慈眉,正龍蛇競起,揮毫走筆。其書則鐵畫銀鉤,骨氣洞達。旁曰:此名書家余安中先生也!余得遂宿世之愿!
余自是立雪余門得聆訓教,獲益良多。師嘗有晝寢之習,已歷卅年。余適午時登門,保姆以師甫憩相阻,忽聞寢間言曰:人家大老遠來學習,怎能阻之?我少睡一會何妨。往視之,師亦振衣而起也。
每有學生求教,師必令其展示所攜之作,并匯報學書心得。師隨看隨聽,或點頭應允,或隨口提問,或直責其弊,或旁敲側擊,傾情指導毫無倦態。然做大幅示范往往跬步數移,益顯上壽之征。或言師體健氣佳,保姆喃喃曰:別看老先生現在硬氣,等你們走了他要歇好幾天才能復原。眾愕然,于師之感佩,入骨銘心矣。
師授書法之余,誨我詩文訓詁。嘗贈近義詞典一冊,叮囑多翻看積累。余不解其意,師曰:同義詞記得多,作詩填詞時遣詞用語替換彎環有回旋余地,不會詞窮,亦可依律挑選新詞,免落俗套。余恍然,方識師用心之良苦也。憶及“第二十七屆中日友好自作詩書交流展”時,余作《牡丹》一詩請教厘正,師抱恙推敲改刪,恍若壯歲。詩中“許是天公匠心巧,黃橙赤紫粉紅腮”句,初正之“有道天公巧安排”,又易以“巧排闥”,爾后數易終成。
師以振興我華夏文化為己任。設帳傳道,以“崇德、尊傳、博學、創新”為主旨,循“因材、引路、示范、正字”為法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解惑引導,含弘彰光,問學追隨者蔚然成風。師與江陽諸賢倡自撰自書,并以“于詩愧未情融景,作字常標撰并書”警勉;誡后生以“歷史文化責任”。
乙未(2015)夏,瀘縣電視臺專訪于余,丐師對余之書法作評述,時師已沉疴加身久不面客,聞之欣然慨允。拍攝時電視臺記者言隨便講幾句,不承想師竟出五頁手寫稿,稱已準備數日。事畢送客,三執余手,囑以書法傳承之重任,動情之處老淚盈眶,同行者皆動容掩泣。
夫難平者事也!余習書卅年,討百家米作粥,然雜務纏身老境頹唐,書藝少進蹉跎歲月。昔諸師寄予厚望,嘔心瀝血栽培于我,(陳)天嘯師羽化,余撰《嘯翁遺事》刊于滬上《書法》,于安中師尚無片語念及。今觀是冊如睹尊容,諄諄教誨猶徊耳畔。故不揣淺陋,作長跋紀感,奉心香懷恩。不覺汗涔淚潸感慨愧畏矣!
時甲辰清明,門弟子符陽李在兵恭跋。
(作者為余安中門下弟子,供職于瀘州市文化館,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