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為
《熱辣滾燙》是賈玲導演繼《你好,李煥英》后的又一力作,通過影片的敘述不僅喚醒了觀眾的激情和共鳴,而且通過共情敘事和共情技巧等搭建了多種與觀眾的共情場域。
自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在春節上映,開啟了賀歲片的序幕,現已27年了,其儼然成為中國電影受眾過年期間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其影片數和觀影人數連年屢創新高,已然成為中國電影最為重要的檔期。其不僅具有中國電影市場所帶來的巨大消費潛力,同時承載著國人乃至全世界華人共同構筑的情感蘊藉。《熱辣滾燙》自2024年大年初一上映以來,熱度一直不減,在7天內取得了超過20億的票房。《熱辣滾燙》是賈玲導演繼《你好,李煥英》后的又一力作,通過影片的敘述不僅喚醒了觀眾的激情和共鳴,而且通過共情敘事和共情技巧等搭建了多種與觀眾的共情場域。
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理解他人的經歷并做出反應的一種能力”。([美]亞瑟·喬拉米卡利.共情力[M].耿沫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3.)具體是指, 在個體之間的相處和交流過程中,通過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經歷,從而在至少兩人或是更多人之間產生的一種精神意識世界的共鳴和交互現象。因而,符合個體認知經歷和經驗的情景才能實現情緒和認知的共情,繼而形成個人的行為共情。電影《熱辣滾燙》通過營造基層人物寫實命運的情境,使受眾能夠沉浸式地投入到影片所處的時空之中,從而感同身受于影片中人物的情感經歷。
“共情可以劃分為情緒共情、認知共情和行為共情三個有機組成部分”。(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06):47-52.)共情是一個受情緒、認知和行動共同影響的心理活動過程,這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共情過程。從觀眾情緒、認知以及行為的變化來看,電影《熱辣滾燙》共情傳播的觸發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真實人物呈現引發情緒共情
情緒共情是個人對于共情方感官情感信息的感受和認知。對于影視作品來講,受眾所能感知到的情緒來自于作品中的人物的情緒,換而言之,來自于演員的表演、對角色的演繹。演員通過有聲語言、肢體語言等感官情緒來演繹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內心情感,而感官情緒的飽滿度和真實度是引發情緒共情的主要因素。演員以真實生活邏輯來演繹角色,使角色的經歷真實感人,讓受眾沉浸于寫實的情景之中,從而喚起受眾情緒共情。
電影《熱辣滾燙》的人物呈現,并未刻意塑造一個完美轉變,或擁有大圓滿結局、事業愛情雙豐收的人物,而是將角色人物去極端化,塑造了一個真實鮮活、在基層摸爬滾打的小人物的形象。真實人物、真實寫照,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就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這樣更加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更易喚起受眾的情緒共情。電影的主要人物都是極其真實的,每個人物都有其現實的困境,賈玲飾演的樂瑩整天無所事事、不思進取,楊紫飾演的豆豆為了工作欺騙表姐上節目,雷佳音飾演的昊坤為了工作不得不拉人辦卡,沙溢飾演的老板展現出的唯利是圖等,即便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真實存在的。
演員通過情緒的表達來影響受眾的情緒共情,以突出的情緒變化使情緒共情得以強化。“原始性情緒感染誘發程度與情緒誘發者的情緒展示程度有關,誘發者的情緒越強烈,察覺者的模仿就越強烈,情緒感染也就越強烈。”(張奇勇,盧家楣.情緒感染的概念與發生機制[J]. 心理科學進展,2013,21(09):1596-1604.)演員的感官情緒隨著劇情的起伏,應通過適當地顯露、放大、夸張來塑造出角色人物形象。在《熱辣滾燙》最后一場拳擊比賽中,樂瑩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一次次被打、被摔倒,卻又一次次不屈服地站起來,堅持到最后,即使沒有贏得比賽,也堅持打完全程。在這一段的表演中,賈玲表現出孱弱、不屈、搖搖晃晃,都將樂瑩這個人物的堅毅和不屈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受眾沉浸在一次次的出拳中,一次次的擊倒又站起來的過程中。受眾借助演員的表演,經由內心感同身受的過程,從而產生了贊同、期許、震撼等情緒的共鳴,進而直達情緒共情之中。
二、個體意識加工達成認知共情
“認知共情表示對他人目的、企圖以及信仰的理解,是識別他人情感狀態以及采擇他人觀點的能力”(陳小薈.共情理論研究概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3(09):3-5.),“可通過思想認知、期望認知、情感認知和觀點認知進行評價”(易魁,王玉琦,許俊.危機事件中互聯網“圈子”用戶的共情傳播機制研究——基于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雙過程探索[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60-72.)。電影與受眾之間所形成的認知互動,能夠提升受眾共鳴共情的能力,從而完成一個共情效應完整的閉環。受眾個體將自身情感投射到影視角色上,發揮其自身經歷、學識對情緒情感進行甄別、評判和處理加工,從而達到認知共情的地步。
基于主觀識別和映射的情感認知。電影《熱辣滾燙》所刻畫的樂瑩這一角色,如同大多數平凡人一樣,面對迷茫、磨難時,有過擺爛、躺平,但卻在激勵事件后又一路成長并不斷追求自己想要的。隨著對角色的不斷深入了解,受眾更能感受到角色與自己的相通之處,都曾經擺爛,曾經肥胖,曾經無所事事,從中看到了自己的縮影。個人的生活、情感經歷和人生際遇,是認知共情得以達到的前提。作品中角色與受眾個人在情感中的感同身受和共鳴,使得認知共情得到迸發。樂瑩前期的擺爛、中期的為所愛委曲求全、后期的堅持與不屈,通過影片一幕幕展現在受眾面前,這使得受眾個體通過主觀識別和映射激發了情感認知。
基于自身好惡和美滿的期望認知。期望認知是對整個人物命運轉折和結局帶有主觀走向的一種希冀。《熱辣滾燙》最后一個高潮拳擊比賽的演繹,面對著樂瑩的不屈服和堅持,受眾滿懷期待能夠贏得比賽,一次次地被打和倒下,又一次次地站起來,將受眾的期待值拉滿,就像是下一刻經歷了熱血和精神的雙重淬煉,預示著主角一定能贏一樣,但最終樂瑩卻輸了比賽。但她卻贏了自己,認真無憾地進行了一次比賽。受眾在為結局期望時又失望,殊不知導演此刻將期望提升了一個層次,輸了比賽贏了自己,此刻的期望認知,帶領受眾達到了更高層次的共情,也讓受眾能夠更加理解創作者的意圖、情感和初心。
基本主觀價值評判的思想認知。受眾擁有豐富的學識和生活體驗,他們通過什么樣的觀點和情感來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行為和情緒。除了“刺激--反應”的應激模式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認知加工模式。認知共情是一個高階的思維邏輯加工模式,涉及到基于共情方所處的實際情景中,并結合個體的學識和經歷進行自我映射、觀念認同和價值評判。電影《熱辣滾燙》在敘事層次上為基層小人物的生活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場景空間,交織著愛、掙扎、困惑和不屈的心理空間,以及象征著堅強不撓和實現自我的社會空間。這些為受眾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反思自己,并讓他們理解自己、成就自己,從而形成了一個由角色及我的映射,實現了認知共情體驗。
三、敘事邏輯融合雙重共情
在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的融合下達至雙重共情,才能不斷地引起受眾個體之間的共鳴,提升個人的共情和交往能力,進而推進至行為共情階段。電影鏡頭受時長和空間的限制不能完整地呈現出所有且完整的信息,只能以片段式、連續式的鏡頭,結合富有邏輯的線索來演繹完整故事。電影《熱辣滾燙》以樸實有效的敘事邏輯,使得受眾利用自身的學識和生活經驗,對影片中的情感、敘事邏輯進行完整的推理,以自身想象來彌補缺失部分,從而對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和自身經歷,形成共同的認知,實現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的雙重融合。
本片在敘事邏輯上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采用平民化、平淡化的敘事方式。影片以平民化的視角,展現了樂瑩一家普通人平淡的生活。以嘈雜喧鬧的市井生活鏡頭,加之多元化的人物塑造,塑造了樂瑩、樂丹、昊坤等普通人的平凡與自強、墮落與不屈,從而使受眾能夠以平常心去拉近與劇中人物角色的距離,產生認同與共情。二是以線性敘事結構彰顯邏輯的合理性。電影基本采用線性的敘事結構,從樂瑩的擺爛到離家出走,再到遇到昊坤,直至完成自我的蛻變。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將故事中的矛盾沖突、因果邏輯條理清晰地呈現出來。 再結合真實的生活場景,使得受眾能夠沉浸于其中,感同身受于角色的經歷,從而達到融合情緒共情和認知同情的雙重共情的地步。
三是對情節的細節化呈現。電影《熱辣滾燙》實景真實展現了拳擊比賽的全過程,且是以一個拳擊新手的角度切入,利用鏡頭語言將樂瑩和劉紅霞對打的過程,細節化、完整化地展現出來,其堅毅的出拳、不屈的眼神、腿腳的虛浮等細節都完全呈現。四是行業知識的專業化展現。 電影《熱辣滾燙》涉及拳擊專業領域的知識, 比如器械的練習、出拳的方式、打斗的方式、拳法的練習等,都以專業的方式呈現,片中的演員也是親身學習和經歷,而非花架子以鏡頭的切換來完成,更使得受眾能夠感受真實的拳擊訓練和比賽,營造出了真實的情境。讓片中的人物在受眾的見證下,不斷成長和蛻變,使得受眾在情緒情感上與人物達到共鳴,并延伸至認知上共情,認知到輸了比賽卻贏了自己,實現了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的雙重融合。
四、互動儀式共創行為共情
“行為共情主要是指個體共情過程中外顯的行為傾向或行為反應”(王啟忱,劉贊,蘇彥捷.共情的畢生發展及其神經基礎[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21(06):717-729.)。行為共情著重看中的是在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的基礎之上,所做出的與之相關的行為,主動的點贊、評論、留言、分享等。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和基于身邊人所做的介紹,受眾亦會先入為主地接受和認同所看到的評論、留言,由此選擇去觀賞影片,進而進行多級傳播。
在共情傳播中良好的傳播效果得以擴散,受眾通過社交媒介和人際傳播對其有了更為深入且全面的認知、理解和判斷,從而產生了與他人分享、評論電影的行為共情。在社會生活中,共享共情的發生、情緒情感的分享都是基于人際傳播。根據柯林斯的互動儀式理論,互動儀式是儀式參與者相互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的過程。在互動儀式中,傳播者和受眾在互動過程之中雙方的身份屬性在不停地變換,初次的情緒分享、共情體驗在互動中不斷地被分享和傳播。
從傳播對象和人數來看,上映7天,獲得了20.8億的票房;豆瓣電影有35萬多人參與評分。春節假期上映,在題材上又含有喜劇成分,因而幾乎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有去觀看。不少受眾也談到是經朋友、網絡上的介紹和評論才去觀看影片。如觀影者“電鍍小狐”:“前幾天在微博上刷到過一個評論,大體是說熱辣講的是一個空心人長出脊柱的故事。就是這樣!看不懂這層的人就完全沒理解這個電影,這才是真正自我革命,哭死我了。”觀影者“有個樹洞”:“媽呀評論里好多菇子破防啊,就這一點不值五星?”
從傳播場域來看,主要包括微博、短視頻APP、社區論壇等。電影上映后,社交媒體上頻現大量感悟的小作文,見證著一場女性要自強、要愛自己的視覺盛宴。觀影者“錢袋看過”:“電影有兩個很感動的點。一是雖然比賽輸了但她說自己贏了。二是她沒有跟昊坤在一起。”觀影者“Hot sprite”:“就憑最后沒答應那個男的,這部片子的主動脈就體現出來了,一個女人的獨立和自強。”在社區論壇的評分高低,也能夠影響受眾的觀看意愿。豆瓣電影用戶、中國電影報滿意度調查給《熱辣滾燙》打出了8.0和85.9的分數,社區論壇的評分一定程度上也在增強受眾用戶的觀看意愿。
在互動儀式中,參與者的情感在此不斷地得到認同和強化,從而將儀式不斷向更多的受眾推進和傳遞。社交網絡極大地促成了受眾的共情體驗大規模的傳播,使得《熱辣滾燙》有了更多的討論和觀看,因而成就其越來越高的票房。
結語
通過對《熱辣滾燙》共情敘事和傳播的分析,影片的敘事以激發受眾的共情為起點,以尊重受眾的學識認知為前提,構建樸素如實的敘事場景,從而喚起受眾的情緒共情,引發認知共情,通過互動儀式共創行為共情,成就了其極高的關注度和討論度。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制造多模態互動方式,持續吸引受眾的關注和討論,從而提升了電影的熱度。對實現賀歲檔電影傳播效能最大化,除了調動情感、增強互動外,其高質量的呈現亦是重點。因此,無論是賀歲檔電影的傳播還是作品的創作,“內容為王”依舊是不變的真理。
總而言之,共情傳播在當今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傳播方式。賀歲片可以說在共情敘事和傳播的運用中越來越成熟,趨于典范化。這對國產電影,特別是低成本的創作和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意義。也為大眾樸素生活、基層文化形態融入電影等藝術形式提供了有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