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劉藝嵐,原名劉小蘭,出生在涪江岸邊的一個美麗富饒、鄉風淳樸的小村莊。她自幼喜歡畫畫,放學回家后,常常在課本、作業本或家里的白墻上畫上五彩斑斕的花兒鳥兒之類的圖像。長大成年后,盡管她仍懷揣著繪畫的夢想,渴望踏上藝術創作的道路,但受到當時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這個夢想難以實現。母親是最了解女兒心思的人,她早就知道了女兒的繪畫夢想,于是就四處打聽教畫畫的老師。2011年春節期間,在一次親友聚會時,她得知我是他們家的遠房親戚,又在綿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當教授,于是當天就打電話聯系我,表達了想送女兒到我工作室學習專業繪畫的意愿。我初步了解情況,認為這個女孩應該是一個可造之才、藝術之苗,于是就答應她來學習繪畫。從此,劉藝嵐就邁上了漫長而艱辛的藝術之路。
劉藝嵐是一位文雅、聰穎又能吃苦耐勞的女孩,她深深懂得學習繪畫是一條十分艱苦的道路,只有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逐步掌握并提高造型能力。她是一位十分勤奮而執著的學生,暑去冬來,她廢寢忘食、焚膏繼晷地堅持繪畫的基礎練習,從素描靜物到素描人物肖像,在我的工作室刻苦學習了近兩年。在學習素描等基礎美術知識并基本掌握造型能力之后,總會暗地里細心觀察我的版畫創作,用心揣摩版畫刀法的運用和創新。一天,她趁我不在工作室,就偷偷地在一塊板子上刻了起來。我回來后,見此場景,不但沒有批評指責她,反而認真地告訴她,你以后可以先刻刻簡單的版畫了。
在繪畫一途上,不能僅僅充滿對美好自然的熱愛和對藝術創作的激情,也不光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犧牲。身為90后的劉藝嵐與同齡女孩兒相比,少了些嬌氣,卻多了些做畫畫的毅力和成熟。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我答應收她為徒的原因。在接下來的兩次跟隨我和其他老師深入甘南藏族自治州采風的日子里,劉藝嵐真正體會到了藝術創作的艱難和不易。此后,在我的指導下,劉藝嵐開始了版畫創作,從整理在藏區采風收集到的素材到黑白稿子的制作、從放大拓印到刻版,認認真真地進行著她的藝術創作。
“家園情懷”系列是劉藝嵐創作的一批黑白木刻處女作,反映了家鄉的自然山水和風土人情,抒發了她對故鄉的深情和多年的藝術創作情懷。系列中的《山野水鄉》入選了“四川省第七屆新人新作美術展”。這是她的作品第一次入選美術展覽,這也成為了她藝術人生的一個新起點,開啟了她藝術創作的大門。《甘南情緣》則是她根據在深入甘南采風時收集到的素材而創作的版畫作品,圖中的一對藏族老年夫婦相互依靠著靜坐于山坡上,面容慈祥,目視遠方,他們的眼神里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此作品在 “錦繡天府——四川首屆婦女美術作品展”中獲得一等獎。《甘南冬日》和《走親戚》也是根據甘南藏族自治州采風的素材創作的作品,構圖簡潔、手法新穎、風格獨特,反映了新一代藏區牧民的精神風貌,分別入選2015年“第五屆四川省青年美術作品展”和2016年“手作匠心——首屆西南青年版畫創作推動計劃”。藏族題材的創作,是我孜孜不倦、一意追求的目標,這也極大地影響著劉藝嵐的黑白木刻創作。藝術創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劉藝嵐的藝術創作不同于傳統的藏族題材創作,她多次深入藏區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尋找創作的靈感,在對藏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及其歷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后,遂將自己收集到的藏族文化素材進行了系統整理,并將之提煉、加工成藝術形象,最終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創作風格和藝術語言的版畫作品。
川劇藝術是中國傳統戲劇藝術之一,擁有上千年的歷史。劉藝嵐的家鄉是一個川劇表演十分活躍的地方,她自幼就經常被爺爺帶著去周邊觀看這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并且特別喜歡劇中的旦角表演。因此,近幾年她通過對版畫藝術創作的思考、探索,在創作題材上進行了新的拓展,創作了一批以川劇人物肖像為主題的黑白木刻系列作品,展現出了新的藝術風貌。如該系列中的《清秀之風》,是其探索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刻畫細膩,形象生動。圖中兩位秀麗端莊、楚楚動人的川劇旦角,不僅體現了川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也彰顯了作者藝術創作的天賦和靈氣。同樣,該系列中的《梨園川韻》刻畫的也是一位秀麗動人的川劇經典人物的女孩兒肖像,整個人物形象充滿了青春藝術之美,尤其是作品中那雙含情脈脈的眸子,生動傳神,讓人過目不忘。該作品在“2016‘畫意成都美術作品年度展暨名家名作邀請展”中榮獲一等獎,并被成都市美術家協會收藏。以上成績的取得,雖然得益于我的指導,但更主要的還是源于她從小對藝術的敏感、才氣,以及自身的刻苦努力。
劉藝嵐是一位勇于探索、不斷進取的青年藝術工作者。希望她在未來的藝術創作道路上繼續前行,勇攀藝術高峰,畫藝日臻精妙,為巴蜀畫壇的繁榮增添新的血液與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