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四川戲劇》主編,四川省杜甫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省詩書畫院、四川省政協書畫院、四川當代書畫院、蜀都書畫院特聘藝術家。
創作手記
懷素開拓了連綿大草的藝術表現空間,似乎并不刻意安排,一派天機化出,超乎尋常之外,猶在情理之中,經得起細看。我認為懷素書法,既是古典主義的,又是表現主義的。如果學習《小草千字文》不過關,《大草千字文》就很難寫進去。《藏真久在帖》《顛草》刻帖,惜無墨跡傳世,而刻工精妙,不減神采。觀其筆致雄逸,風標高遠,我視為懷素精神世界之寫照。臨寫碑刻,是不是一定要“透過刀鋒看筆鋒”,尋繹墨跡原來的面目,有不同的理解。本人一念之愚,比較看重古刻中載體與時間疊加進去的那些因素,即字跡上石經過鐫刻、槌拓、剝蝕,留下的總體風貌,及其帶給書法審美與筆墨表達的啟發。觀書如水中著鹽,貴在知味,未必要亦步亦趨,務求畢肖。如黃庭堅寫《定武蘭亭序》、何紹基臨漢碑、吳昌碩寫石鼓文、黃賓虹寫商周金文,要害不在于描摹形似,而在于得其氣韻。放臨與原大對臨又有所不同,因為書寫工具、運筆過程、時空關系、表現方式等都改變了,不宜削足適履。王鐸、傅山放臨古帖,解衣盤礴,大處落筆,就像是基于獨奏原曲的交響變奏。只是動靜大了,不免鼓努作勢,難以做到絲絲入扣。
此臨懷素,用的是羊毫湖筆,加自來水,蘸瓶裝徽墨,寫半生熟宣紙,書寫狀態與生活情境去古已遠。想要體現自己對于古代經典的致敬,以及當下表達的理解。曾鞏《詠柳》,深得宋詩理趣,難能的是小中見大,意境開張,似不經意的寥寥數語,寫得氣象萬千,實在感佩不已!抄寫一遍,對于字句間的內在關聯、呼吸照應,似乎較之只看一遍,又平添些許微不足道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