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前
2024年是陳沫吾先生耳順之年。六十年,相對人類歷史,不過滄海一粟,相對個體生命,已然花甲一輪。六十年,彈指一揮間,如白駒過隙,多少過往隨風去,多少心事付流水,回首注目,會心一笑。然而飛鴻雪泥,往事并不如煙。愚以為,往事理不該如煙,往事亦不會如煙,歷史就是當下,尊重歷史才會尊重當下,虛無歷史就是褻瀆當下。于是,《現代藝術》本期“人物”專欄特別呈現陳沫吾先生藝術與人生,回顧其六十年來清風徐行、硯田耘生、詩壇擊鼓、藝海泛舟、印社雕花、其樂陶陶之詩藝人生。意在繼往與開來,期待第二春回大地。
陳沫吾先生如是自噱:“時間就像一把無形的刀,切去了我的青春歲月,把美好的今天變為昨天,把昨天變成美好的回憶。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在退休之際,我學會了放下,重拾年輕的心,走進人生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夕陽無限好,莫畏近黃昏,我會義無反顧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既然生命賦予我有緣擁抱這個凡塵世界一次,那我就倍加珍惜這唯一的一次機會,別等生命的時光消逝了才遺憾終身。”為此,陳沫吾先生特別填詞寄懷。
沁園春·退休
雪泥飛鴻,過往屐痕,返老還童。賞林泉高致,青燈夜讀,巴山蜀水,兩地情同。煮墨涂鴉,揮毫滿紙,枉費癡心書畫功。囊無去,守文心清政,未愧辰龍。
平生淡泊烏蓬。無所懼、根深凡事躬。惜千言萬語,無怨無悔,紅塵千丈,歲月寬容。詩印由心,作人守志,盛世逍遙非老翁。聞如是,仰天高地闊,順遂春風。
陳沫吾
1964年出生于重慶開州區,中共黨員,一級調研員,書畫篆刻藝術家、文藝評論家。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四川大學書法研究所常務副秘書長兼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美術師,四川省草書研究會創作研究員,四川鄉村文化藝術院副院長,四川民族學院客座教授,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碩士生校外導師,四川戊子書畫院、西蜀印社等多家藝術社團機構顧問。出版有《陳沫吾詩文集》《陳沫吾印存》《三十六計書法篆刻賞析》《圍爐煮墨》《曾默躬印識》《陳沫吾詩道書法》(侯李游美編)、《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陳若文編)等著述。著述曾獲四川省社會科學二等獎,入選四川省文聯年度百家“推優工程”。
2012年6月,四川省書學學會在四川宜賓南溪舉辦四川省書學討論會。與會期間,我與陳沫吾先生(以下簡稱陳先生)、涂培峰賢兄在南溪河畔談藝說文、飲酒至天明。從那時起,陳先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愈發被他談吐間所散發的特殊人文情懷、深邃思想境界、優秀人格品質所折服。十余年時間,于人生與藝事,不算短?!笆昴ヒ粍?,霜刃未曾試”“慷慨十年長劍在,登樓一笑暮山橫”“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十年”賦予太多內涵。我與陳先生的十年,其情誼與思想,已經超出了十年確指?!笆辍?,于我與他而言,是我感悟他特殊人文情懷、深邃思想境界、優秀人格品質的十年。
博聞強識,文似流水的葉嘉瑩先生,在論及魏晉南北朝詩歌精神時說,詩歌源于生命感發,亦是感發詩命。“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中國古代文論史上的司空圖、鐘嶸、劉勰等都深刻闡釋詩歌源于自然四季變換、人生跌宕起伏、宇宙風云際會。即是說,詩不僅詠物,也言志。用葉嘉瑩先生觀點,即詩歌產生源于物象與事象。詩如此,文亦然。對陳先生十年認知,是激發本文思考的源泉。我與陳先生交誼甚篤,是本文物象與事象精神的闡釋。陳先生年近耳順之年,擬出版大著,作為一生于工作、人生、丹青、文辭全面回顧與總結。在他大著即將付梓之際,為他表達祝賀與祝福,是我輩應盡情分。
他年長于我,工作之年,即是我出生之年。(陳若文.《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6).455.)他歷四川省林業廳、省政府辦公廳、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多單位多崗位工作。崗位變化于他而言只是抽象。他雖經歷了多崗位工作,但沒有改變他的文化初心。無論在哪個崗位工作,他心中都深藏著文人的詩與遠方,憧憬并踐行。這就是我對陳先生的總體印象。解讀他,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方面:
崇尚中國文化之“通”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求其通。劉勰《文心雕龍》中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謂通變之際,天人亦合一。中國文化歷來重整體,甚于部分;重抽象,甚于具象;重整合,甚于支離;重共性,甚于個性。這是中國文藝精神,也是中國文化追求的最終回歸。陳先生深諳此理,于文、詩、詞、楹聯匾對、書法篆刻與繪畫,皆素養全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名書法家侯開嘉先生這樣評價:“沫吾身為國家公務員,利用業余時間,刻苦攻學傳統文化,能詩善文,工書畫篆刻,修養全面,取得了不俗的藝術成就,誠十分難得?!保惾粑?《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6).336.)
他雖沒有達到詩、文、書、畫俱精,但他追尋在詩、文、書、畫俱通的藝術之路上?!案吒呱巾斄ⅲ钌詈5仔小?,藝術之路,他仰望星空,更筆耕不輟。他把工作之余的時間,基本全部投入到他摯愛的詩詞、文章、書法、繪畫與篆刻方面的研習與創作。他的詩、書、畫、印、文章,在藝術語言、美學風格、文化精神方面,透露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通變思想的闡發,凸顯出不衫不履、本然率真、淡泊寧靜的總體詩學精神。人品即文品,文以載道,文亦化人。從通才之人到通學之境,他始終堅守,執著如一。
貫穿陳先生通才之人至通學之境發展歷程的是深入他骨子里的中國文化精神與哲思。他始終用觀念與精神指導自己的創作、研究、教學。在他眼里,創作、研究、教學反映的是超乎技藝之上的“道”的精神內涵。道通為一,是他強調中國各文藝門類技藝相通、精神互融的客觀事實,更是他所理解與闡釋的中國儒、釋、道思想中的書理、畫理、做人境界。比如,他編著的《中國山水畫教學》一書中就反映了中國哲學思想中的畫法理念:“學習創作中國畫講究‘一筆見性,三畫脫俗,自謂‘一筆三畫法?!?,即:‘畫來畫去畫其形‘畫里畫外畫其氣‘畫進畫出畫其神。一個畫家要悟到、做到和實現這‘三畫,必須要有禪的心境和般若般的智慧?!蹦敲矗壑械耐▽W之境何以彰顯,拙見如下:
一、技藝相通
元人趙孟頫認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眳遣T先生也曾講:“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書理即畫理,畫理亦闡發書理,書畫同一。就其書畫,其技互通。他的書畫,無論在技法互通還是思想互融方面,都淋漓盡致。
他的書法,將文人畫的墨法,順利移植到書法章法形式之中。明清文人畫中漲墨的運用,啟發他行草書的墨趣氤氳,天趣流動。他的繪畫,尤其是山水畫,不拘泥于山水古法哪家哪派之皴擦點染,而是將自己對篆、隸、行、楷書法線條與精神深刻理解,彰顯他對自然山水氣象萬千、異彩紛呈的詮釋。
其書與畫在筆墨語言、審美特征、章法形式上表現出互通互融,互為啟發。可以說,他的書里有畫,畫里有書。一個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始終貫穿于他對文化藝術各門類的認知。他書畫如此,篆刻也是在基于扎實傳統技法基礎上,化古為今,融合諸家,自創一格。其篆刻在線條風格、字體造型、章法設計上,都源于他對書法的理解,屬于典型的“印從書出”。
二、精神互融
他的書畫,凸顯一種特別氣質,即簡約而不簡單,簡單而不簡淡,簡淡而不空乏。這一方面源于他自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聞強識,也源于他對自然、人生之深刻理解。他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對主觀心境的修煉,表現為他書法與繪畫的藝術氣質,即所謂風格,風格即人。陳先生書法與繪畫所凸顯特別的士氣與文氣,就在于他崇尚的無為而至,簡單天真,質樸自然。他的藝術理想是試圖挖掘文化藝術的本真源泉,探究最深層的生命精神。
他闡釋:“對于一個學習書法藝術的人來講,其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理應與個人氣質、心性修為、選擇學習的背景材料、所處地域文化緊密相關。我們應重視對民間民俗文化、民間手抄文字材料的研究借鑒。如宗教界的手抄經書資料、家族宗譜手抄資料、民間文人與百姓的函來信往手抄資料,他們雖然無名無分,但書寫自然虔誠,隨心性而發,無矯揉造作之病垢?!保惾粑?《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6).37.)他認為一個人的藝術風格形成反映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修養與情懷,內化于心,也外化于行,行諸筆墨,翩翩之美。影響他個人藝術理想與風格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施功利,不事雕琢的民間民俗書寫材料。
在他看來,民間民俗手抄文獻的質樸虔誠、隨性而發、自然簡淡,剛好吻合自己的藝術心境與理想追求。他的繪畫,逸筆草草,不拘形似,不模擬與規矩自然與客觀物象,旨在抒發內心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哲理表達。“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大道至簡,方能標新立異,韻味無窮,直臻妙境。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生動描述:“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缈罩兄?,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保▏烙鹬B虞.《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8).26.)詩文相通,精神同旨。不論是詩文還是繪畫,最高境界是表達情性,是基于有限筆墨,創造無限想象的空間。他繪畫中的筆情墨趣,簡約而不簡單,深刻蘊含著他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理解,對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體悟。筆墨上的簡單、簡約,是自己內心世界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正在于此。
踐行傳承巴蜀文化擔當
一、整理巴蜀文獻資料
解讀陳先生,不僅局限于他個人對詩、文、書、畫創作的理解和認識。他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工作至今已二十余年。他是藝術家的同時,更是文化學者。植根于他內心的不僅有中國書畫筆墨的氣象崢嶸,更有他于巴蜀文化傳承發展的詩和遠方。他不僅將自己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書畫創作,也將視野投入到他長期關注的巴蜀文化名人文獻整理中。他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工作的二十余年時間,直接或間接參與主編或編著的相關巴蜀文獻,就達100萬余字。一方面,這反映了他在本職崗位上,所從事文史相關工作的卓越成績、兢兢業業;另一方面,他參與的較大數量的巴蜀歷史文化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也是對巴蜀文化傳承發展貢獻綿薄力量。這一系列文獻出版,無疑為我們研究巴蜀文化藝術傳承發展提供了重要文史資料;再則,通過陳先生參與執行主編、編著、特約編輯的系列著作,也為我們認識立體的陳先生增加了多維視角和豐富內涵。
他參與執行主編的《蒟園文集》(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編:《蒟園文集》,2014年7月),是為紀念劉孟伉(1894-1969)先生誕辰120周年,該書扉頁顯示陳瓊(陳沫吾)為執行主編。該書搜集了劉孟伉先生生前各類手寫文章,是研究劉孟伉文化思想以及近代巴蜀社會與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料。與之相關的還有《劉孟伉印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編:《劉孟伉印存》,四川美術出版社,2014年10月),陳瓊(陳沫吾)為執行主編,該書收集劉孟伉先生印章200余方。這不僅全面反映了劉孟伉先生作為近代四川書法界與文化界名人在書法篆刻領域的杰出成就,也反映劉孟伉先生的交游、學術思想、書畫篆刻歷史與理論觀點、近代四川社會文化發展進程等。他編著《曾默躬印識》(陳沫吾編著:《曾默躬印識》,四川美術出版社,2015年8月),收集曾默躬(1881-1961)印章300余方,全面呈現曾默躬在書法篆刻方面的非凡成就。該書在編著過程中,對曾默躬印章進行了識讀和鑒賞,在對曾默躬印章進行解讀的同時,也反映了編者幾十年來關注曾默躬篆刻藝術所傾注的心力。曾默躬不僅屬于近代四川書畫篆刻史,更屬于四川文化史。陳先生編著《我的恩師:龍國屏》(陳沫吾編著:《我的恩師:龍國屏》,中國文化出版社,2011年4月),是他作為大風堂再傳弟子,于其師龍國屏先生(1914-2011)所執弟子禮的表達。龍國屏系張大千先生入室弟子,也是張大千在四川最后一個弟子,于詩、詞、書、畫、文章,皆有擅長。該書收集龍國屏談藝錄、龍國屏藝術人生研究、龍國屏藝術年表等重要文獻資料,全面呈現龍國屏藝術成就,反映大風堂藝術精神傳承邏輯。他任特約編輯的《劉孟伉詩詞集》(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編:《劉孟伉詩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收集劉孟伉詩詞三百余首,涉及劉孟伉文藝理論與社會交游,基本能夠反映劉孟伉文藝思想以及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發展狀況,同時也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代發展寫照。
另外,他率先提議策劃并參與編著出版的《歷代公文文種大全》《中國參事》,分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由此,他參與文獻資料整理的成績,可見一斑。
二、關注當代四川文化與教育發展
如果說陳先生整理識讀巴蜀文獻,是為巴蜀文化傳承發展貢獻力量,那么,他對當代四川書畫界、教育界卓有成就者的評論與解讀,則凸顯了他對當代巴蜀文化傳承發展的現實關注與文化認同。這可從兩個方面論述,一是他對當代四川書畫家、教育家、文化學者的專文評述;二是當代四川著名書畫家、教育家、文化學者對陳先生的評說。這兩個方面內容即是陳先生視野下的四川書畫藝術創作研究與教育和他者視野下陳先生書畫藝術創作研究與教育在當代的方位與價值。兩者都說明他立足四川,面向全國的文化交游現實,反映了他在四川書畫界、文化界的影響以及他躬耕實踐,關注四川文化教育發展的現實擔當。
1.關于陳先生對當代四川書畫家、教育家、文化學者的專文評述
《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一書,可視為他文藝思想的縮影。其中,他專文論述當代四川籍書畫家、教育家、文化學者黃稚荃、隆蓮、劉孟伉、陳無垢、蘇園、鄒文正、羅巨白、趙完璧、嚴中佩、王永年、侯開嘉等先生書畫藝術創作研究、教育教學、學術思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業師侯開嘉先生,筆者自2008年考入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師從侯開嘉先生攻讀書法碩士研究生,經常陪同侯開嘉先生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四川省書學學會舉辦的書學研討會。陳先生是四川省書學學會的中堅力量,他經常向筆者提及侯先生于人品、藝術、學養的境界與魅力。希望筆者能夠基于侯先生人品與學養,勤勉求實,厚積文史知識,問道求真,將侯先生教育與學術精神傳之久遠。他專門撰文《不棄率真是大家——侯開嘉先生的藝術人生》:“開嘉先生是我認識的當代書法家中少有獲得創作與研究自由的人,也是一位坦蕩為人、敢于負責,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創作實踐的發展全面、成就卓著、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保惾粑?《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6).145.)侯先生身為四川高等書法教育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陳先生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侯先生的高度認可與景仰。
侯先生曾對筆者說:“川大高等書法教育能夠發展到今天,有謝和平院士傾心竭力關懷,有藝術學院黃宗賢院長、何宇院長大力支持,也有像敢于直言、不計得失、大公無私的陳沫吾先生為代表的社會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同仁的熱心關注。”侯先生基于學者和教育家視野,對陳先生關注當代四川高等書法教育的公心表示高度認可。因此,有了陳先生與四川大學書法教育不解之緣,曾在四川大學就讀書法碩士或任教于四川大學書法專業者,多數都與陳先生有過翰墨之交,亦曾受過他幫助與支持。比如:呂金光、王書峰、洪權、彭堅、楊帆、劉志超、陳學利、豐俊青、楊陽等。他們是四川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濟南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書法學科帶頭人和書法專業教師團隊主要力量,也是當代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部分力量。此外,陳先生還是四川大學書法研究所特聘理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書法碩士生校外導師,四川民族學院客座教授,為四川高等書法教育、書學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發光發熱,貢獻力量。
2.關于當代四川著名書畫家、教育家、文化學者對陳先生的評說
四川大學書法教授侯開嘉、李益蓀、呂金光,四川師范大學教授萬光治,著名文史學者屈小強,著名美術家尼瑪澤仁、青年書法家和藝術理論家王書峰與侯李游美等,都有專文對陳先生藝術及人生進行過深刻解讀。
曾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的萬光治先生,是古代文學、詩詞、辭賦等領域研究的專家,他基于中國古代文論視角,以陳先生詩詞為思考對象,認為陳先生書畫妙在恰當處理好了“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的關系。萬光治先生這樣說:“從沫吾集中的詩文,可知道他對于畫藝畫境,有很自覺的追求?!保惾粑?藝在生熟巧拙間.《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6).1.)進一步認為,陳先生書畫之境界,就在于“生后熟”與“熟后生”之境界的自然轉換。無論是書、畫、還是篆刻,都在傳承古法與“外師造化”基礎上,化古為我,雖“收盡奇峰打草稿”,但終歸寓于老莊哲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素樸與自然。筆隨心動,墨由情出的自信與從容,已是我法超越他法,主觀甚于客觀。
曾為四川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現為山東藝術學院書法教授、著名書法家呂金光先生認為陳先生書法具天真爛漫,信手由之的自然之趣,是巴蜀文化語境影響所致。他說:“作為最能代表巴蜀文化精神特征的藝術家,陳沫吾其書法藝術無不體現著那種放蕩不羈、閑散舒適的精神。”(陳若文主編.沫吾與民間書法.《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沫吾》.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6).321.)呂先生不只基于文化環境解讀陳沫吾,他認為陳先生書法藝術取法語言主要源于民間書法。誠然,觀陳先生書法,在筆法、章法、結字方面,看似不拘一格,不束縛于古法,實則淵源有自。他似乎不太重視字形結體的中心,故意造成一種欹側之勢,看似重心不穩,實則是奇中寓平,以另種視角解讀書法結字重心,即在不穩中求穩,在不勻中求勻,在不美中求美,直達大巧若拙之境。他對書法美的解讀,對巴蜀文化語境的影響僅是外在,根本在于他對中國書法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當然,這種理解,在某種程度上,與巴蜀文化精神內涵不謀而合。
現為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侯李游美,慕其陳先生人品與才學,多受其教。他從中國古代詩學視野,以陳先生詩學為視點,去叩問并闡釋陳先生書法與書學的深層藝術邏輯。他結合中國古代詩論與文論之發展,試圖將陳先生的詩學與書學建立起互證互釋關系,并解答陳先生書學與詩學之間何以互證互釋、如何互證互釋、互證互釋的意義與影響、互證互釋的終極關照等方面,認為陳先生詩法通書法、書學融詩學。這正如她在《愿為你磨盡我一生——編著<陳沫吾詩道書法>有感》一文中說:“沫吾先生相信‘乘一總萬‘以少總多的詩性智慧,能幫他走向‘簡言達旨‘文約事豐,相信書法通達‘道的境地后,呈現給我們的會是一片‘窮變態于毫端,含情調于紙上的無限審美境界?!?/p>
濟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書峰先生尊陳先生為師,并多獲教誨。他以陳先生篆刻藝術為視角,認為他的篆刻藝術與其詩文書法,無論在技法上還是藝術精神上,都能互通為一,具體表現在篆刻的刀法與其書法的筆法、繪畫的語言,皆能以一種我書我意的精神貫穿始終,視為大寫意印風的代表。寫意,即為抒情,大寫意,即是對寫意的強化與凸顯,可理解為自然抒情的臻于極致,鐵筆是手法,抒我胸懷是目的。他總結道:“陳沫吾先生能書、能畫、能文,故其印作融合了書意、畫意、文氣;修養全面,則造就了他廣博深厚的基礎。”(王書峰.《銘刻人生方寸間》.《四川藝術網》,2017(7).)
綜上所述,他們從詩書畫印修養全面和詩文內容論其書畫境界、從文論出發論其書畫藝術、巴蜀文化環境影響、篆刻藝術、詩道與書學等視角,對陳先生書畫藝術與人生進行了全面闡發。
無論是陳先生視野中的四川文化與教育,還是他者視野下的陳先生書畫藝術創作研究與教育,都通過他與四川書法教育界的交游現實,以及他對四川書法教育界名家評述和四川書法教育界名家對他的評述,直接或間接反映了他與四川書法教育的情懷。在他內心,所燃起的那一束于四川書法教育的光,似乎微弱,也很光亮。
3.關于四川書法傳承
陳先生于四川高等書法教育情懷可見一斑,于四川書法傳承后繼有人,盡心竭力,貢獻力量。這得從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試事跡說起。
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試,是四川省教育考試院主辦,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和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作為技術力量具體參與。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王道義先生和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陳沫吾先生共同牽頭,就大綱指導思想、試題命制思路、測評內容設定、測評社會反響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設計與規劃。可以說,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試完整測評體系的建立,是在四川省教育考試院的正確領導下,與王道義、陳沫吾二位為代表的書法家們勤勉工作密不可分的。
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試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至今歷時已十余年,已舉行四屆左右,測評100萬余人。當前,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正確指引下,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迎來了歷史上的最好時期。作為一代書法人,他身體力行,推動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促進四川書法和教育事業發展形成良好局面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筆者關注到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評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相較當前很多書法水平考級,具有別有洞天之新意。這就是通過考生參與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試,能夠充分認識到寫字與書法的技法異同,文化與書法的內涵體認,書法與藝術的邏輯關聯、書法與文化的身份彰顯。即是說,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試,在遵循書法藝術發展規律的個性與共性方面,凸顯了指導思想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首先,考生通過書法水平測試,在寫好中國規范漢字同時,還要通過中國規范漢字書寫,去逐漸發掘和感受中國漢字發展的藝術形態,體悟中國書法與修心立身的關系,使書法成為考生感受美、認識美的媒介,進而增強中國文化自信,深刻理解書法是中國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
其次,考生在認知書法水平測試現實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報考,不用沿著常規思路,逐級報考,可以根據自己書法基礎報考相對應的級別。比如,學生認為自己書寫水平已經達到六級,就可以直接報考六級,不必考慮必須通過了前面級別才能報考六級。當然,測評評委在評價體系上,也與之相對應。
再次,書法水平測試測評宗旨也具開放性。共9級,3段位。1-3級為初段,4-6級為中段,7-9級為高段。初段即能夠寫好規范漢字,不寫錯別字,掌握書法用筆、結字居中平正、基本規范。中段即追求技法,學習古人,開始從寫字逐漸過渡到書法藝術。高段即認識技法上,逐漸融入個人情感,學會感受寫字與藝術的區別,讓考生認識到書法是情感表現的重要媒介。
結語
本文基于陳先生對中國書畫藝術的理解與認知,以及他在中國書畫藝術領域所取得的成績,闡釋了他理解的中國文藝精神。他始終以自我精神的表達貫穿在書畫創作中,彰顯自然、質樸、率真的藝術格調。同時,他深知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將藝術創作與現實責任與擔當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參與整理巴蜀書畫歷史文獻、關注四川當代文化與教育發展、主要參與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試等方面工作,彰顯了他為巴蜀文化傳承發展做出努力的一片初心。對陳先生的理解,不能單一視角,以偏概全,應該從他人格、藝術、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客觀敘述,形成時代語境下的多維思想架構與立體組織邏輯。他年近耳順,六十年,又是人生新的開始,祝福陳先生在即將全面退出工作職務的新起點上,藝術輝煌,文果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