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欣

隨著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進步,加工制造業企業的存貨管理水平將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朝著更加規范化、集約化、效率化的方向轉型。
加工制造業企業的盈利依賴于生產加工過程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而存貨則貫穿于整個生產加工過程。通常按照加工工序,存貨依次以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的形式存在。原材料的采購與付款是加工制造業企業準備生產的起點,不考慮供應商的信用政策與融資工具影響,該過程的資產轉換形式是貨幣→存貨。產成品的銷售與回款成為加工制造業企業實現銷售利潤與運營資金回籠的最終環節,不考慮客戶的信用政策與收款形式影響,該過程的資產轉換形式是存貨→貨幣。存貨是加工制造業企業的重要流動資產,一般會占用大量的運營資金。優化存貨管理則能大大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財務上通常采用存貨周轉天數或是存貨周轉次數來衡量存貨的周轉速度。存貨周轉天數是用來反映存貨周轉速度最直觀的指標,它體現從企業取得存貨開始,到消耗、銷售存貨所經歷的天數。最常見的存貨周轉天數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周轉天數=365/存貨周轉次數 ①
存貨周轉次數=主營營業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②
存貨平均余額=(期初存貨余額+期末存貨余額)/2 ③
根據存貨周轉天數公式,可以推導出:
存貨平均余額=主營業務成本×存貨周轉天數/365 ④
因此,降低存貨周轉天數、減少存貨的不必要浪費或者降低存貨的單位成本均能降低存貨平均余額,進而降低企業的運行資金成本,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加工制造業企業的存貨類型主要包括在途物資、原材料、輔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結合公式④可以推出公式⑤。
存貨周轉總天數=(在途物資平均余額+原材料平均余額+輔料平均余額+在產品平均余額+產成品余額)×365/主營業務成本⑤
將公式④運用至各種存貨類型,則能推出以下公式:
在途物資平均余額=在途物資周轉天數×在途物資到庫金額/365 ⑥
原材料平均余額=原材料周轉天數×耗用原材料成本/365 ⑦
輔料平均余額=輔料周轉天數×耗用輔料成本/365 ⑧
在產品平均余額=在產品周轉天數×完工產品成本/365 ⑨
產成品平均余額=產成品周轉天數×產品銷售成本/365 ⑩
將公式⑥⑦⑧⑨⑩代入公式⑤,則能推出以下公式:
總存貨周轉天數=在途物資周轉天數×在途物資到庫金額/主營業務成本+原材料周轉天數×耗用原材料成本/主營業務成本+輔料周轉天數×耗用輔料成本/主營業務成本+在產品周轉天數×完工產品成本/主營業務成本+產成品周轉天數×產品銷售成本/主營業務成本
由此可見,在途物資、原材料、輔料、在產品或者產成品的周轉天數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存貨周轉總天數。而這些類型存貨的周轉速度會受到企業采購管理、生產管理、銷售管理與倉儲物流管理的影響。
(一)企業的存貨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不完善
企業對于庫存管理較為粗放,沒有制定存貨管理制度,沒有形成規范的存貨管理內控流程。對員工的存貨管理工作沒有提出具體明確的操作要求,造成員工根據自己的認知與理解來處理日常工作,影響日常存貨管理工作的協作與效率。
(二)企業內部各方的存貨管理目標矛盾
采購部門計劃購買大量的原材料和輔料,以避免庫存不足而影響生產的開展。生產部門為保證生產不間斷,也希望有充足的原材料和輔料可供隨時調用。而銷售部門為了滿足客戶現貨采購的要求,也希望有充足的庫存。但財務部門為了減少占用庫存資金,則希望盡可能降低庫存。
(三)企業缺乏有效的供應鏈管理經驗
銷售部門未與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或業務過度依賴某幾個大客戶,不能有效地預測銷售發貨量與發貨時間,導致發貨延遲,產成品周轉天數偏長。而采購部門沒有建立有效的供應商管理制度或未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造成原材料交付不及時、質量無保障、價格無優惠,導致工期延遲并加重原材料單位成本。
(四)企業存貨管理信息系統落后
企業可能沒有上線EPR系統,依賴手工統計或是excel記錄庫存數據,不能有效地實時更新庫存數據,因此導致銷售部門難以實現現貨銷售,生產部門難以排產,采購部門難以安排原材料采購計劃,進而造成呆滯庫存,存貨周轉天數較長。
(一)建立存貨管理制度,完善內控流程
首先,針對采購入庫、生產領用、完工入庫、銷售出庫、實物保管等環節制定控制流程,明確崗位職責分工,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制定獎懲制度。嚴格按照規定的流程辦理存貨的出入庫手續,確保賬實相符,成本核算精準。在采購入庫環節,倉儲部門需要比對采購部門的收料通知單對實物進行驗收,包括比對實物的數量、重量、尺寸、型號等要素,驗收合格后生成采購入庫單。驗收流程既能防止采購部門虛假采購的舞弊行為,又能避免資材不合規造成資材浪費。在生產領料環節,需要依據規定的流程審核領料單,并根據領料單上注明的物料名稱、規格型號和領用數量,進行資材領用,避免肆意領用造成資材浪費。
其次,對不同類型的存貨進行分類倉儲管理,提供合適的存儲條件,保證存貨的質量與安全。比如焊絲焊條等焊接材料需要防潮防高溫防氧化,因此需要存儲在干燥、通風環境,并加密封包裝,存儲溫度控制在5至30攝氏度,濕度控制在50%至60%,避免受潮氧化影響焊接質量。同時,焊接材料的保質期一般是1至2年,過期就會影響焊接質量,因此需要對焊材進行保質期統計管理,避免過期浪費。此外,執行存貨盤存制度,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實物盤點,保證實物的數量與賬面一致,實物的存儲環境符合存儲要求。這能有效地監督存貨管理監督,避免資材浪費,從而降低存貨平均余額。

(二)協調好企業部門間的存貨管理目標
對銷售部門、生產部門和采購部門,建立針對庫存管控的考核指標,避免各自為政。首先,銷售部門需要進行合理市場銷售預測,準確把握銷售數量、銷售價格以及發貨時間,結合企業的生產組織能力和物流運輸情況,合理地安排原材料采購。將銷售需求預測作為銷售部門的績效考核指標,激勵其提升銷售預測準確度,避免庫存不足或呆滯,從而降低存貨資金成本。此外,將銷售發貨及時度作為銷售部門的績效考核指標,激勵其依據合同時間及時發貨,降低庫存產品的周轉天數。
其次,生產部門需要合理管理生產計劃,結合銷售訂單與設備加工能力,精準地預測加工周期,從而指導原材采購部門的采購備貨。將加工周期的精準度預測作為生產部門的績效考核指標,能有效避免庫存不足或呆滯,從而降低存貨資金成本。此外,將縮短加工周期作為生產部門的績效考核指標,能有效減低在產品的周轉天數。
最后,采購部門需要開展合理的采購安排,結合生產部門的物料需求計劃、供應商的供貨能力以及采購運輸情況,精準地安排訂貨量與訂貨周期,降低原材料余額并壓縮原材料周轉天數。將原材料余額與原材料周轉天數作為采購部門的績效考核指標,降低存貨資金成本。
(三)強化供應鏈管理
1.加強客戶與供應商管理
與客戶建立長期的深度合作關系,及時跟進客戶的采購需求,精準把握交貨時間。與眾多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避免過度依賴某幾個大客戶,這樣當個別客戶的需求發生較大變化時,也不會對企業的存貨管理造成巨大壓力。
此外,制定供應商準入標準,對供應商的資質規模、財務狀況、產品質量、產品價格、付款條件、交貨期等方面進行調研,擬定合格供應商目錄開展采購業務。對有業務合作的供應商定期進行考核評級,對不同級別的供應商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以此促進與供應商的長期合作。
2.促進供應鏈上下游庫存信息共享
重視供應鏈整體的供需關系管理,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水平,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庫存信息共享,加強彼此的聯動與協作,消除供應鏈中存在的“牛鞭效應”。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應商管理庫存)是制造業企業中一種常見的存貨管理模式。企業與供應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借助信息系統,雙方實時共享VMI倉的數據信息,通過對供需的預測,建立安全庫存以及庫存的最低水位與最高水位,由供應商根據系統顯示的數據自行安排補貨時間和補貨數量。借助TPL(Third-Party Logistics第三方物流) 的VMI倉存貨可以隨時被客戶提走,被客戶提走之前的物權是供應商所有,客戶根據提貨數量付款。因此,原材料VMI倉的使用能促使制造業企業的原材料庫存下降,原材料周轉天數下降,降低運營資金占用成本。
(四)企業從信息化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邁進
隨著工業4.0的逐步發展,兩化融合項目的不斷推進,制造業企業借助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合理規劃企業資源,為企業的資源調度和生產提供便利。協調內部業務流程,例如生產流、采購流、銷售流、倉儲流等,集成并共享各部門的數據,避免出現信息孤島狀態。EPR系統實時更新并共享數據,使經營者能實時掌握業務情況進行決策管理,提高了企業運營效率。
1.生產部門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邁進
在生產管理領域,加工制造業企業將依賴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執行系統)系統進行生產過程的管理。它是連接企業經營決策層和車間現場的紐帶,具備了訂單管理、計劃排程、生產執行、自動排產、過程跟蹤、質量管理、設備管理、數據采集、出入庫管理、倉儲管理和性能分析等眾多功能。通過數據接口,連接EPR系統與MES系統,排產時MES從ERP獲取物料清單等數據,完工時MES的數據同步到EPR。
PCS(Process Control System過程控制系統)系統通過監控生產設備的運行狀態來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它接受并完成MES下達的工作指令,并將底層設備運行的信息實時反饋給MES。這些信息包括:工序進展信息、設備運行參數、物流使用狀態、實際工作時間、產品完成數量、廢品數量、作業狀態、任務狀態以及設備狀態等。
基于ERP/MES/PCS三層架構信息系統的應用能促進車間生產效率提高,保證產品準時交貨,并通過廢品分析,促進產品質量提升,降低質量成本。該系統的精益計劃在推式生產和拉式生產之間尋求平衡,通過推式生產整合企業資源,實現能力平衡,通過拉式生產減少浪費與在產品庫存。
2.倉儲部門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邁進
在物流倉儲管理領域,加工制造業企業將依賴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倉儲管理系統)系統進行倉儲的現場作業管理,包括收發貨作業管理、倉庫可視化管理、倉庫調度管理、設備自動化控制(針對立體自動化倉庫)等功能。EPR系統的采購訂單信息、檢驗決策信息、生產訂單信息和向外交貨單信息等通過數據接口傳送至WMS系統。WMS系統將入庫作業管理信息、出庫作業管理信息和庫存盤點作業等信息通過數據接口反饋至ERP系統。
WCS(Warehouse Control System倉儲控制系統)系統負責協調升降機、穿梭機、輸送線、掃碼儀等各種終端物流設備,使物流設備按照程序預先設定的流程執行倉儲作業。一方面,它接收并執行WMS系統發出的出入庫指令,驅動終端物流設備作業。另一方面,它將物流設備的運行狀態及運行數據實時反饋給WMS系統。這些信息包含任務管理、作業調度、設備通信、設備監控、運行日志、異常處理等。
基于EPR/WMS/WCS三層架構信息系統的應用能促進倉庫調度效率的提高,并提升原材入庫和銷售發貨出庫的效率,加速存貨的周轉。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加工制造業企業的存貨管理發生了新的變化。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共享,將降低整條產業鏈存貨管理的運營成本。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將提升企業存貨管理的運行效率。
(作者單位:無錫大明金屬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