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遷供水公司內,用于去除水中懸浮物的平流沉淀池。圖/鄭智維
站在駱馬湖岸邊,江蘇省宿遷市住建局供排水中心供水科科長朱泉指向湖心取水點,講起宿遷市民飲用水的來源,“很多人只知道水價不貴,卻不了解飲用水的來之不易”。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民生周刊》記者看到,駱馬湖波光粼粼,浩大無邊。水域面積395平方千米的駱馬湖,是全國第七大、江蘇第四大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調的重要中轉站和宿遷市飲用水的重要水源。
為增強全社會的節約用水意識、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宿遷于2010年全面啟動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2015年2月1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公布第七批國家節水型城市名單,宿遷榜上有名。
國家節水型城市命名有效期為5年。按照要求,宿遷于2019年、2023年經歷了兩次國家節水型城市復查。
如何守護國家節水型城市榮譽?“以解決節水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為導向,宿遷在節水型載體創建、節水宣傳、節水技改、節水新技術推廣使用等方面進行會商聯動。”宿遷市節約用水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房凱說。
宿遷供水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建在距離駱馬湖3000米處。
在這里,參觀者可直觀了解自來水生產全過程。經過配水、預沉、絮凝、沉淀、過濾、消毒、檢測等多個環節后,駱馬湖水通過輸水管道源源不斷地流入千家萬戶。
由宿遷供水公司出資400余萬元建設的水文化展示館,先后被授予“江蘇省節水教育基地”“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每年有大量市民、學生來參觀,通過節水教育可提高全民節約用水意識,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宿遷供水公司管網總監劉朗說。
宿遷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擁有“三河兩湖”—京杭大運河、淮河、沂河和駱馬湖、洪澤湖,正因為河湖分布密集,連當地人都有一種錯覺,宿遷水資源豐富,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宿遷實際上屬于缺水型城市。
由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宿遷的過境水資源量遠大于當地水資源量。從數據來看,宿遷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6.8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545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
“普通民眾感覺不到缺水,是因為宿遷涉水單位全力調水補湖。”朱泉分析,調往宿遷的水是“水往高處流”,依靠南水北調工程從長江調水,經過6級泵站將水位抬高24米。
實際上,南水北調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每一滴水都長途跋涉而來。“宣傳要走心,要讓民眾了解水的來之不易,也要讓企業意識到節水就是節能減排。了解一滴水的旅程,能讓人們感受水的來之不易,知道為什么應該倍加珍惜。”朱泉說。
在朱泉看來,通過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可不斷增強全社會的節約用水意識,更加有效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同步提升。
“雖然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但長遠來看企業在節水方面的投入是劃算的。”江蘇聯新閥門有限公司安環總監陳利民說。
從事鑄件閥門生產的聯新閥門公司,是宿遷市認定的節水型企業。了解到政府推出的鼓勵節水政策,企業積極投入建設污水循環利用項目。引入新工藝后,每天可以節省約10噸水。
在閥門清洗環節,企業每天需要消耗大量自來水。“除了減少用水成本外,還減少了污水排放。”陳利民表示,由于之前缺乏相應的工藝,清洗之后的污水沒有回收利用,不僅用水成本高,而且排污量大。
2023年,宿遷對開展節水技術改造、供水管網改造、非常規水源利用、節水“三同時”基礎設施建設、節水服務等項目的企業給予貸款支持。節水貸政策出臺后,聯新閥門公司提出申請,獲批1000多萬元貸款。
談及企業節水的實效,房凱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宿遷市2023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同期分別下降17.6%、16.1%。”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水資源供應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凸顯。提升企業節水的內生動力,有利于建立節水的長效機制。
2015年起,宿遷中心城區實施供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基于“一張圖”,宿遷實現了管網信息共享,加強人員監控管理,節水治理效率大幅提升。2019年起,宿遷中心城區實施分區計量建設,設置分區流量實時監控點500余處,年監測預警漏失水量達870萬噸。
通過智慧水務平臺,對入小區端口的供水管網夜間流量監測,統計分析管網漏點相對較重的小區,開展小區內部支管至單元閥管網改造工作。供水管網改造前,位于中心城區的府苑小區夜間最小流量為33噸/小時,整體改造后該小區夜間最小流量降低至13噸/小時,年度節約水量16.86萬噸。
宿遷市住建局數字水務中心主任時曉說:“以供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以分區計量為依托,宿遷打造供水漏損監控與發現治理長效機制,構建了漏損治理新流程,做到全流程系統控漏,從而實現長效節水。”

駱馬湖宿城水源地取水口標牌。圖/鄭智維
“洗澡時盡量選擇淋浴,洗臉刷牙的間隙要關掉水龍頭,用水時把水流開小一些;喝不完的純凈水不要隨手扔掉,剩余的水可以倒在花叢中滋潤花草;用過一次的水可以重復使用,用淘米水澆花,用洗衣水洗拖把、沖馬桶。”在宿遷市中小學生節水演講比賽中,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學生伍玲銳發出這樣的倡議。
為增強群眾的節水意識,宿遷開展節水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制作節水公益微視頻,開展中小學生節水演講、征文比賽。
節水型載體是節水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除增強群眾的節水意識外,宿遷積極推進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等載體創建工作。
從宿遷市馬陵中學正門進入,迎面是學校的中心廣場,廣場中心建設有一座泮池。泮池也是雨水收集池,收集的雨水可滿足廣場周邊校園綠化的澆灌需求。
馬陵中學總務處主任龐寶龍介紹,2020年,占地248畝的新校區交付使用,綠化覆蓋率達到45%。在新校區建設的時候,學校就考慮到雨水、洗漱用水等非常規水源的利用。在節水設施設備方面,馬陵中學引進高效節水無異味型便器,實現節能、節水。
2022年,馬陵中學榮獲“宿遷市節水標桿單位”稱號。“以節水標桿單位創建為契機,學校強化師生節水意識,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增強自覺節水的責任感。”龐寶龍說。
目前,宿遷中心城區共創成節水型小區80家,節水型小區覆蓋率22.79%;建成節水型單位134家,節水型單位覆蓋率31.12%;建成節水型企業51家,節水型企業覆蓋率48.6%。年用水超100萬立方米的企業、單位已全部創成節水型載體。
近年來,宿遷全力推動國家節水行動,實現國家級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區全覆蓋,探索走出南水北調受水區全面節水特色之路。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資源。”朱泉說,“節水不僅要依靠節水技術的應用、節水制度的建立,更要依靠民眾、企業等用水主體觀念的轉變、行為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