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有 肖敏

云南麗江,在華坪縣任教的張桂梅和“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在一起。(資料圖片)圖/CFP
2023 年 9月 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參加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教師代表時強調:“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這是廣大教師躬耕教壇、教書育人的方向引領,是黨和國家對教師發展的更高期待,為新時代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根本遵循,增添磅礴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教育水平持續提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教師素質和教師育人能力還需要不斷提升。
世界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快速變化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今社會高速發展,因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中的普遍應用,教育發生了極大變化。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利用科技可以更有效率、更直觀地開展課堂教學,以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發展和科技手段的多樣讓信息的收集在所有群體中更加平等化,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廣,對教師的知識儲備要求更高。受此影響,教師的職業壓力持續加大。因此,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教育質量,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高校青年教師的焦慮一直存在且呈上升趨勢。201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57.16% 的受訪青年教師表示自己的工作狀態基本達到‘996,更有12.2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工作狀態已經不止‘996了。”有學者指出:“數字媒體時代的教師道德權威呈現出失落的態勢,具體表現為教師道德指令‘語力的降低、道德指令‘語境的缺失以及教師感召力的下降。”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教師需要快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弘揚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的迫切需要。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為教師隊伍建設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教育家顧明遠指出:“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以做好教師、做大先生、踐行教育家精神為努力目標。廣大教師要持續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道德水準,先成為一位優秀教師,再逐漸成為一位教育家。當然,不可能所有的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家,但是教育家精神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具備的。精神是人們內在的力量和動力。教育工作者都要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的核心是熱愛每一個學生。”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內涵對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關鍵作用:
一方面是凝心聚力。精神是無形的力量,教育家精神可以團結廣大教師、匯集教育智慧,提升教師隊伍凝聚力;堅定教師隊伍的愛國主義立場,弘揚教師職業道德,讓教師將熱愛國家與熱愛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用教育行動報效國家,為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貢獻更多力量。
另一方面是引領帶動。教育家精神是專業發展的航標,增強教師德性與育人的主動性和自發性,引導廣大教師積極從教、專心從教,成就自身高質量的教育人生,真正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導者。
將教育家精神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立德樹人體現了對社會主義人才培養規律的深刻把握,新的歷史方位下立德樹人的目標指向就是要培育時代新人。
教師的素質對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影響重大,影響著立德樹人的完成情況。培育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關鍵在于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育人水平三方面著力。
首先是政治素質。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是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礎環節和首要要求,要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提高教師的政治站位,全學段深化思政課教師“大練兵”,堅定教師“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
其次是業務能力。健全教師教育體系,教師全員培訓體系、青年教師培訓體系等,實施具有學校特色的新時代“青藍工程”,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業務能力的提升終究要靠教師的內生動力,教師要明確自身職責所在、重任所托才能有不斷學習、持續進步的主觀意愿。
最后是育人水平。育人水平是一種綜合能力,其水平的高低體現在教師立德樹人的實際成效之中,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需要過硬的政治素質和高水平的業務能力作為支撐。
強教必須強師,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
強教必須強師,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要以教育家精神所蘊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強師德建設,引領教育者內化道德理念,錘煉道德修養。
首先,見賢思齊樹榜樣。在教育行業一定存在具有優秀師德師風的教育者,要深入一線了解、收集相關的教育故事,以這些優秀師德教育者的教育實踐為典范,將他們的教育故事作為其他教師的學習榜樣,發揮他們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輻射力。
其次,失范行為重懲戒。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之一,一言一行備受社會關注,個別教師的失范行為會導致部分群體或個人把少數教師個體師德失范行為與教師隊伍整體師德形象進行不對等掛鉤,對學生身心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學校、社會和家庭的育人合力。因此,要嚴格落實教師失范行為的懲戒措施,健全師德制度體系,在日常實踐中強化師德行為,激發教師的內在覺悟,真正踐行教育家精神中“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

學生正在為心中的好老師畫像。(資料圖片)圖/CFP
課堂教學是教師育人的主陣地,也是教師的生命線。教育家精神倡導“啟智潤心”的教育理念,在這一理念觀照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鑒賞與藝術創造的過程。教育活動不僅需要有專業且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具備因材施教的靈活性,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新時代,教師教育應該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擔當中,以“國之大者”的戰略眼光推動高質量發展。
教師要重視探索創新的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在教學情境中,富有創新性和探索性的課堂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同時這對教師地專業素養和課堂應變能力也要求極高。在主動學習的課堂中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同時也是教師回歸育人本質的體現。
教師應善于發揮理論知識的指導性作用,善于在實踐中反思,形成由理論到實踐再到反思的良好循環。新時代教師要躬身教育實踐,研究教育發展中的問題,總結鮮活的教育經驗,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中“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