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燁 唐曉彤 李雪
伸手,感應,出水,洗手,水流停止——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旅客體驗這一套“絲滑”的用水流程背后,藏著機場對全程節水的精細管控。
“水龍頭出水,有直筒式的一股水,也有花灑式的噴水,這些細微差別,背后都是值得研究的節水手段。”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國際科技部總經理王路兵介紹,大興機場在洗手臺、飲水處等場所全部選用非接觸式自動關閉、延時自閉節水器具,衛生間采用感應式沖洗閥等,航站樓等重點區域全部采用Ⅰ級節水器具,全場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100%。
王路兵還向《民生周刊》記者透露了一組數字:“大興機場自運行以來,年均每旅客水耗低于30升,僅為中國民用航空局‘十四五水耗指標要求的50%,這個成績來之不易。”
今年3月,2023中國節水十大經典案例發布,大興機場“開源節流引領全國綠色機場建設”入選,頒獎詞寫道:“大興機場引領全國綠色機場建設,為全球空港節水樹立標桿。”
機場多是高耗水大戶,而大興機場能變身“節水標桿”,做對了什么?
波光粼粼,草木青蔥,大興機場旁的興旺公園綠意正濃,公園里的景觀湖與大興機場的節水方案息息相關。
“我們景觀湖里的水,主要來自雨水,旱季利用再生水補水。湖里蓄積的水還可以用來澆灌綠地、噴灑道路,不但能調節機場內的小氣候,還形成了人、水、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態環境。”王路兵說。
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大興機場可調蓄容積超300萬立方米,王路兵說:“一般降雨我們不需要外排,自己就能慢慢消化掉。”
大興機場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6個雨水收集處理技術手段,實現了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構建了“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景觀”四位一體的水系統,真正成為“海綿機場”。
大興機場目前占地面積約27平方公里,被劃分為140個地塊,這些地塊就像一個個小海綿,各種海綿工程星羅棋布,分別設置了透水磚、下沉綠地和各類儲水設施,方便雨水加速滲透。當各個地塊的雨水滲透達到飽和時,多余的雨水將向機場內的七大排水分區匯集,通過滯水塘、調蓄池等設施,最終排向河湖水系中。
大興機場對全程節水的精細管控還體現在更多細節中。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國際科技部科技管理業務經理康春華介紹,在大興機場航站樓的樓頂,兩座雨水調蓄設施容量達6000立方米,雨水經處理達標后用作空調循環冷卻水使用。針對空調運行中產生的大量冷凝水,機場專門設置了50套冷凝水回收裝置,每套每小時可回收凝結水1.5立方米,日最大回收量達到840立方米。處理后的冷凝水,作為熱網等系統補水循環使用。航站樓內花草澆灌,航站樓外綠地灌溉,全部采用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設施,實現了智能控制灌溉。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內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供圖)
機場的污水來源復雜,主要有生活污水、清洗油污水及除冰廢液等三種。
在大興機場,生活污水采用膜生物反應器工藝,實現污水深度處理;針對清洗油污水,建成了油污處理系統,有效處理油污水;針對除冰廢液,構建了國內首家機場除冰液再生處理系統。
“大興機場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除冰廢液的處理和回收利用,我們提前埋好了管道,設置了專用的除冰坪,設計好了作業流程。”康春華說。
飛機除冰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冷知識”,但卻是冬季飛機安全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環節。
飛機起飛依靠的是機翼在空氣中相對運動形成的升力,而在降雪天氣下,飛機機體表面某些部位可能出現積雪或積冰,這會破壞空氣繞過翼面的平滑流動,影響飛機的氣動性能,使飛機升力減小、阻力增大,進而增加飛機的控制難度。
“此外,機翼上安裝有一些活動部件,用于在起飛、降落和飛行期間調整飛行姿態,如果出現結冰導致活動受阻,將嚴重威脅航空器的飛行安全。飛機除冰,是冰雪天氣下保障航班安全運行的重要步驟。”康春華說。
康春華解釋,飛機使用的除冰液主要由有機物構成,廢液中有機物含量高,化學耗氧量(COD)相當于生活污水的上千倍,如果不經處理就排入外界,會消耗河湖內的氧氣,導致水生物的死亡和水質變臭。
“一般來說,機場的除冰是‘上門服務,哪架飛機要起飛了,專門的除冰車就開過去處理,在機身、機翼上噴一噴。在大興機場,這個環節變成了‘進店服務,飛機在我們固定的專用除冰坪接受除冰,除冰廢液可以全部收集起來,經過處理,變廢為寶。”康春華說。
作為我國民航行業首個除冰廢液處理及再生創新示范項目,大興機場不僅實現了除冰廢液100%回收,更進一步實現了除冰廢液回收利用全鏈條的綠色作業。
整個大興機場實現了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回用。“處理后的再生水用于道路澆灑、綠地灌溉、辦公樓沖廁、供暖系統及空調冷卻塔補水等多種用途。年產生中水量達200萬立方米,污水再生回收利用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康春華說。
“大興機場在規劃建設之初,就定位為‘海綿機場,無論是蓄水設施的設計、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還是污水的處理,都是節水的典型。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到北京,一到機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我們這個城市的節水文化。”北京市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張欣欣介紹。
大興機場是時代新國門,是北京的“名片”,具有自我節水文化認同和自覺的同時,也擁有依托世界窗口的特色與優勢,能夠發揮節水宣傳主陣地和示范者的作用,將節水理念、技術和意識傳遞到世界各地。
“北京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節水是解決首都水問題的根本出路。”張欣欣說。
近年來,北京市從多個方面采取節水措施,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出臺節水地方法規。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北京市節水條例》,從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非常規水利用等維度,初步建立全過程、全行業、全社會“三全”節水體系;
二是加強組織協調。建立了主管市領導任召集人的首都節水聯席會議制度,解決全市節水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全面推動各項任務落實;
三是建立節水標準體系。統籌落實用水定額和節水標準體系建設要求,完成百項節水標準規范提升工程,目前已累計發布節水標準91項;
四是擴大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新建成清河三期、槐房、肖家河等一批再生水廠,北京市再生水管線已達2000余公里,再生水廠和管網供應系統已形成。近年來北京市加大再生水在環衛綠化行業的使用,目前已實現2000萬平方米園林綠化再生水替代。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供圖)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調正式通水以來,在北京市GDP增長60.93%、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增長37.83%的情況下,全市用水總量仍持續保持在4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生產生活用水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張欣欣介紹。
近10年,北京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累計下降32.5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15.59%。
“為了踐行‘以水定城原則,在城市建設方面,北京制定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新建樓宇在設計之初,就會考慮到節水要求,比如說安裝節水器具和建設再生水管線;在城市運行方面,充分利用再生水,比如目前的城市環衛綠化,有1/3的水是再生水;在生產領域,目前也進一步提升了節水的相關指標,比如說對生產設備進行節水改造,讓水發揮它的最大效益,用少量的水創造更大的價值。”張欣欣說。
目前,北京市節水進機關、進部隊、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村莊、進家庭的“七進”宣傳舉措已經開始實踐,提升全社會的節水意識,推動各行業節水精細化管理,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