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丹江口市委書記趙洪福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因水而建、得水揚名、緣水而興,素有“中國水都”的美譽。
“一泓清水北上,事關1.2億人,丹江口水庫每一滴水,都有它的使命,護水愛水是每一位丹江口人的責任!”近日,丹江口市委書記趙洪福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
民生周刊: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水源地通水供水情況如何?
趙洪福:自古以來,中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將南方充沛的水資源供往北方,優化水資源時空分布,是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的夢想。
1958年,10萬建設大軍浩浩蕩蕩云集丹江口,丹江口大壩工程正式開工。1973年,丹江口大壩建成,下閘蓄水后形成的丹江口水庫將包括古均州在內的許多地方永久沒入水下。2005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啟動,從162米“長高”到176.6米。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為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市兩期移民搬遷26萬人,淹沒土地面積455平方公里,關停污染耗能企業166家,拒絕不符合水源地要求的項目200多個,拆除726處庫汊10.75萬畝水域圍網,清理取締網箱12.1萬只,568戶1135名漁民轉產上岸,全水域實現禁止生產性捕撈……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實現了連續10年的安全穩定調水。
丹江口庫區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7項達到Ⅰ類標準,已累計向北方調水超過63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4個大(中)城市和130多個縣(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2億人,已成為京津冀豫四省市受水區的主力水源。
民生周刊:《節約用水條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這一節水行政法規對丹江口市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
趙洪福:水是生存之本、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每一滴水都來之不易,節約用水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形勢使然。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將節水列為我國解決水問題、保障水安全的優先選項。國家出臺首部《節約用水條例》,就是要通過最頂層、最剛性的制度建設,把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要求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進一步推動國家節水行動落地見效。
近年來,丹江口市高度重視水源區水資源管理,確定“節水、供水、護水、興水”的發展思路,把“節水”作為“供水”的必要前置條件,作為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要素,不斷探索水資源管理新模式,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持續推進科學管水、系統治水和全民節水,堅定不移建設節水型社會,積極創建國家節水型示范城市。
民生周刊:我們看到,在丹江口市隨處可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這一庫水”“絕不讓一滴污水入庫”的標語,在節水護水方面,丹江口市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趙洪福:近年來,丹江口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始終把保生態保水質作為首要政治責任和發展第一要務,努力擦亮生態底色,當好“守井人”。
一是營造氛圍凝聚思想共識。我們扎實開展守水護水“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農村)、進企業、進家庭”活動,成立336個“小水滴”志愿服務組織,13022名志愿者成為民間河湖長、庫岸長,聘請356名熱心市民為守水護水社會監督員,推動形成“丹江水清關鍵在丹江口人怎么做”的思想共識,在全社會營造“守水光榮、浪費可恥”的濃厚氛圍,全市40萬群眾都是“守井人”。
二是科技賦能筑牢守水防線。丹江口市成立了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構建“技防+物防+人防”的守水護水天羅地網。運用“數字孿生丹江口工程”,對54條入庫河流水質實時在線監測。通過衛星看、監控盯、無人機巡,實現對庫岸線和入庫河流異常情況全時段、全方位、無死角巡查監控。守水護水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預警型轉變。
三是綜合治理提升流域水質。丹江口市組建了全市支溝治理工作專班,對95條支溝(漢江一、二級支流)實行市、鎮、村三級包保,對全市27條重點支溝編制“一溝一策”治理方案,全面開展系統整治。設立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前線指揮部,謀劃34個項目,計劃總投資4.3億元,全面推進流域綜合治理,不斷提升庫區水質。
四是專項行動打造潔凈城市。丹江口市部署了“凈岸護水”攻堅行動,舉全市之力開展排污企業排查整治、排污口排查整治、農治設施排查整治、城鄉垃圾排查整治、環庫岸線排查整治、庫區清漂排查整治、支溝排查整治、指揮系統提檔升級8項攻堅行動,積極構建“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人水和諧生態環境。
民生周刊:能否為大家分享一些丹江口市在開展節水護水方面的故事?
趙洪福:在丹江口市涼水河鎮,有一位漁民叫羅天志,他生在河邊、長在河邊,曾經為了生計,下河架網箱養魚,后來規模越來越大,在漢江一度擴大到100多個養殖網箱,人稱“羅百萬”。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羅天志面對上門的村干部說:“水是往北方送的,這是利國利民的事,我肯定該起(上岸)就起(上岸)。”他帶頭拆除了自己的100多個網箱,隨后又第一個上交了漁船。如今,為了守護一江清水,他毅然帶頭當起了護水員。從漁民到護水員,轉變的是身份,扛起的卻是責任。
丹江口因水而生、與水結緣,丹江口人民對水有著不同尋常的情感,守著偌大的一庫水,對水還是愛惜得很。
我在基層調研時,一些群眾經常跟我講:我們要節約用水,讓更多北方人能喝上優質的丹江水,是讓我們感到很幸福的事。我也經常向他們學習一些節水用水的好辦法。比如,養成隨手關閉水龍頭的好習慣,在洗手、洗臉、刷牙時,按需求間斷性打開水龍頭;清洗蔬菜時,不直接在水龍頭下沖洗,盡量放到盛水容器中清洗;洗澡時,及時收集為預熱所放出的清水,用于清洗衣物;使用能夠分擋節出水量大小的節水龍頭開關等。我們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全市倡議推廣這些好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近年來全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指標呈逐年下降趨勢。
民生周刊:2014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指出,“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線40多萬人移民搬遷,為這個工程作出了無私奉獻,我們要向他們表示敬意,希望他們在新的家園生活幸福。”丹江口市是怎樣不斷改善庫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人民生活更幸福的?
趙洪福:丹江口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把生態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把水資源作為最大資源優勢,不斷改善庫區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是壯大水經濟產業。我們持續擴大農夫山泉產能規模,打造“武當山水”本土水品牌,加快推進康師傅、華潤怡寶、燕京U8、馬迭爾冰品等項目建設,力爭2025年把水飲料產業規模做到160億元。我們利用丹江口水庫深層冷水資源優勢,建成湖北首個水冷大數據中心—武當云谷大數據中心,每年可節約用電量8000萬千瓦時,年產值可達17億元。2023年,丹江口市水經濟相關產業產值突破140億元、稅收近10億元。
二是做強生態旅游業。我們堅持庫區觀光、城區休閑、鄉村度假“三位一體”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打造丹江口工程展覽館、移民紀念園、南水北調博物館、古滄浪文化遺址、武當文化等主題景點,環繞丹江口水庫建成3A級以上景區1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一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兩個,年接待游客超過1600萬人次。
三是推動庫區漁業轉型發展。我們堅持養殖、管護、捕撈、加工、銷售、科研、烹飪、旅游、文創全產業鏈,“動車組式”的生態漁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建設全省優質水產品基地。
四是創新推進“兩山”轉化。我們成立了丹江口市“兩山”實踐中心和山水融合投資開發公司,集中收儲山林、土地、水域、房屋等資源,招引項目15個,支持產業項目36個,帶動6500余戶農戶增收,累計向農戶和村集體分紅2500余萬元,實現了生態產品向經濟效益的價值轉化。
民生周刊:接下來,丹江口市在“節水、保水、供水”方面有哪些新的規劃和舉措?
趙洪福:作為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我們通過實踐認識到,必須要守好“一庫碧水”,這是實現綠色崛起、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優勢、最大底氣。
一是持續推進“五進”行動。加強節水護水宣傳教育,大力開展守水護水“進校園,進企業,進鄉鎮社區,進單位,進家庭”的“五進”活動,充分發動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節水護水活動,鞏固節水護水成效。
二是扎實開展“四大革命”。以廁所、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水凈化“四大革命”為抓手,推動實現全市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處理全達標、資源全利用、監管全智能標準。
三是積極創建“五無”鄉村。在全市大力開展無垃圾、無塑料、無化肥、無污染、無公害“五無”鄉村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凈岸護水”攻堅行動,確保水面無雜物、庫岸無“四亂”、灘涂無種養、污水無直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