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朱昌大坡茶場內,茶農在采茶。圖/周照人
4月20日,一場古樹茶加工技能大賽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巖鎮太極村畢節七星太極古樹茶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圍繞古茶制作,來自貴州省9個市(州)的100多名選手比拼手工制茶技藝,專家現場點評。
驅車從畢節城區出發,兩小時即抵達太極村。茶樹匯聚成一道道綠浪,采摘茶葉的茶農們穿梭其間。殺青、揉捻、炒茶……制茶車間里,也是一片忙碌場景。
畢節市七星關區地處烏蒙山腹地,處于茶葉生長的黃金地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高品質的茶葉山珍。2016年8月,七星關區獲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榮譽稱號。
通過持續推進古茶產業向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七星關區全力打造古茶完整產業鏈,實現茶產業價值最大化。
助力美麗鄉村高質量發展,太極古茶實現蝶變。“聚焦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區‘鄉村振興新典范目標,七星關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品質立茶、綠色興茶、品牌強茶,培育了‘太極古茶‘奢香貢茶‘七星韻霧‘海寨銀針等質量過硬、味道純正的品牌。”七星關區委副書記、區長黃海剛介紹說。
七星關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
據《華陽國志》《茶經》等史籍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七星關一帶就開始種茶、制茶、飲茶,清代道光年間還出產了“太極貢茶”。
七星關區地處北緯27°,平均海拔1511米,年平均氣溫14℃,擁有“高海拔、低緯度、多云霧、日照少、無污染”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得益于這樣獨特的氣候,七星關孕育出了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品質極佳的古茶樹。在七星關區亮巖鎮、燕子口鎮、清水鋪鎮等地,已發現古茶樹30萬余株。
雖擁有豐富的古茶樹資源及悠久的“太極茶”“貢茶”文化,但七星關長期以來并未做強本地的茶產業、講好本地的茶故事。
一方面,由于沒有茶場、企業或科研機構對畢節古茶樹地方品種進行全面、深入、仔細的調查和選育,導致該地缺乏本土古茶樹群體選育的優異主導茶樹品種。
另一方面,由于標準的缺失,導致當地各廠家開發的古茶樹產品品控差、外形雜且無品牌,進而導致“太極茶”區域公共品牌在全國乃至本省缺乏影響力、公信力和知名度。
由于古茶樹的市場價值未能顯現,當地對古茶樹的合理保護與開發一度乏力,前些年,甚至還出現過因為古茶樹太多而被砍掉當柴燒的現象。
看到一些古茶樹被砍伐,62歲的吳道倫很是心痛。“這些茶樹在我小時候就有了。”他回憶起童年的場景:“漫山都是茶樹,家家戶戶都種茶、制茶。茶不僅是招待客人的飲品,還可拿到集市上去換錢。”
吳道倫出生在七星關區小吉場鎮大吉村,長大后曾到外地做生意。隨著自己的見識增長,他越發認識到老家古茶樹的珍貴。前些年,返鄉歸來的他卻發現,漫山的茶樹變稀疏了,“茶農們說茶葉沒有市場了,他們就把這些茶樹挖掉改種莊稼。”
惋惜之余,吳道倫也在思考:如果能夠將這些古茶資源整合起來推向市場,一定能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
說干就干。2020年,吳道倫注冊了畢節市七星關區吉場古樹茶開發有限公司。他將茶農召集起來,向他們普及古茶樹的經濟價值,教他們如何修剪、管護、采摘。
從2021年開始,吳道倫的公司面向小吉場鎮大吉村、吉坪村、龍嶺村、龍興村等村的村民收購茶青。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沉寂了千百年的古茶樹終于重新煥發了生機。走進七星關區小吉場鎮大吉村,一棵棵粗壯的茶樹毫無規則地生長在山間的地埂上。大吉村及周邊村落最“年輕”的茶樹也都是上世紀70年代種植的,而樹齡在100—500年的茶樹有十幾萬株。
在保護古茶樹的同時,茶企也帶動了群眾增收。據七星關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路紹丹介紹,目前,七星關區生產古茶產品的有畢節七星太極古樹茶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七星關區大吉古韻茶葉發展有限公司、七星關區眾城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等近10家企業或合作社。
如今,古茶已成為七星關區一張亮麗名片。其中,太極古茶現在已形成四大系列近30款產品,銷售范圍遍布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山東、廣東等省份,產品獲得“茶王獎”等50多個獎項。
山憑茶綠,人借茶富。
如今,茶已經成為七星關區的富民產業。截至目前,七星關區投產茶園面積達5.86萬畝,帶動農民8550人,已實現茶葉產量505噸,產值2.02億元,帶動茶農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對于當地而言,古茶樹是不可多得的珍稀資源。如何守護好這大自然賜予的“綠色銀行”?
圍繞古茶樹的保護與利用,七星關區通過“三個一”舉措——建立一套保護機制、規范一套制茶標準、打造一個古茶品牌,推動茶旅融合發展、做強做優做大茶產業。
為加強古茶樹的保護,七星關區對古茶樹資源(包括樹齡、種群、生物學習性、生長環境等內容)進行系統性普查登記,實施了古茶樹掛牌保護、認領保護等措施。為提高廣大群眾珍惜古茶樹的意識,七星關區還將古茶樹保護與開發納入《村規民約》。
在優質茶葉品種選育方面,七星關區挖掘培育一批生態效益好、市場認可度高、適合本地氣候的特色茶葉品種。在亮巖、清水鋪、燕子口等地建立種質資源核心保護區,建立“太極古茶”種質資源圃,對現有種質資源進行保護。
此外,七星關區還實施綠色發展工程。樹立“綠色植保”理念,在茶葉種植基地,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大力推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推進茶葉產業綠色發展。
通過制定茶葉生產地方標準,七星關區推行茶葉標準化生產,加大檢驗檢測力度,實現茶葉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無縫銜接、無死角監管。
“空閑時就上山采茶葉,采六七斤茶葉能收入100多塊錢。”長期在家里帶孩子的大吉村村民梅敏說。
茶樹被茶農稱為“綠色提款機”和“幸福不動產”。對茶農而言,種茶、制茶不僅是增收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七星關區亮巖鎮太極村茶農周福生從15歲開始學習炒茶,今年已84歲。栽茶、種茶、摘茶、炒茶,這是太極村老人們共同的童年經歷與回憶。成年后,他們又將這些技術傳授給年輕人。
依托自身資源稟賦,七星關區將茶產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支柱產業來發展。

何官屯鎮大坪子村茶葉基地采茶現場。圖/周照人
為實現產業發展促農增收,七星關區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及當地茶農,不斷完善“基地+企業+合作社+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眾“抱團”發展茶產業。
以茶賦能,七星關區走出了一條鄉村全面振興之路,通過培育和推廣太極茶品牌,有效促進了茶產業的升級,同時實現了古茶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
談及未來規劃,黃海剛說,圍繞“提升茶葉品質打響品牌、完善茶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茶葉加工提質增效、拓展茶葉銷售市場”4個方面,七星關區將不斷提升茶葉產業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市場化水平,全力打響七星關區高山生態有機茶名片,將茶葉產業打造為全區農業經濟的核心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