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村房屋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立適應農村特點的農房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實現農房質量安全的全過程閉環監管,農房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農房質量安全水平普遍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立農房建設管理制度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農房建設品質大幅提升。
我國農村房屋量大面廣,長期以來,以農民自建、自用、自管為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建農房面積越來越大,層數越來越多,用作經營的也越來越多,大量既有農房隨著房齡增長,安全隱患逐漸凸顯。近年來農房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農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指導各地深入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完成全國50萬個行政村、2.24億戶農房的排查摸底和階段性整治工作,消除了一批農房安全隱患,有效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同時,積極推進農房建設管理長效機制建設,在系統梳理總結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研究起草了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是解決當前農房建設管理制度缺失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農房建設品質、改善農民群眾居住條件的必然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負責人表示,指導意見是農房建設管理方面一個重要的行政規范性文件,旨在健全農房用地、規劃、建設、使用全過程管理制度,保障農房質量安全。
指導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系統觀念和底線思維,建立健全農房建設管理制度體系。
指導意見按“管存量、控增量”的思路,實施農房建設管理。
一方面,加強既有農房安全管理,逐步消除存量安全隱患。堅持“誰擁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明確產權人和使用人的房屋安全主體責任。建立農房安全常態化巡查機制,探索建立農房體檢制度。嚴格用作經營的農房管理,嚴格農房改擴建和變更用途管理。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新建農房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嚴控增量安全風險。堅持“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統籌銜接行政審批與安全監管,建立農房質量安全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形成監管合力。充實基層監管力量,強化農房用地、規劃、建設、使用全過程管理,切實保障農房選址、設計、建造和使用安全。
在加強既有農房安全管理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常態化開展農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建立完善農房安全信息臺賬,動態監測農房安全狀況。對于存量危房,引導產權人、使用人通過工程措施徹底消除安全隱患;采取管控措施的要保證持續有效,確保危房不住人,堅決防范農房安全事故。要建立農房安全常態化巡查機制,將農戶自查、鎮村排查、縣級巡查、執法檢查和群眾監督相結合,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及時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用作經營的農房是既有農房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農房用作經營活動應當符合相關安全要求,產權人和使用人要嚴格落實經營性自建房安全管理相關規定,在開展經營活動前確保房屋具備安全使用條件。”
違規改擴建和變更用途極易造成安全風險。指導意見強調,農房改擴建和變更用途,應當依法辦理用地、規劃建設等有關審批手續。將農村住宅用作經營、公共服務和人員密集場所的,應當依法辦理有關審批手續。
在加快健全新建農房安全管理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將質量安全監管貫穿于農房建設全過程,依法依規開展農房用地、規劃、建設行政審批,將行政審批和安全監管有效銜接。切實保障農房選址安全和建造安全。指導意見還提出,在農房用地和規劃階段,應盡量避讓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隱患點、地下采空區、洪泛區等危險地段。
安居樂業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期盼。近年來,全國各地圍繞農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提升建房品質上尋求突破,把提升農房質量安全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力點,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引導群眾參與到農房建設與質量安全監管的各個環節。
指導意見依據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對農房設計與施工實施分級分類管理,明確農村低層住宅可以選用標準設計圖集,委托鄉村建設工匠施工。其他農村住宅、農村公共建筑,應依法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進行設計與施工。
鄉村建設工匠是農房建設的主力軍。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和管理,落實鄉村建設工匠施工質量安全責任,目標是著力培育一支扎根農村、服務農民、具有較高職業技能水平的鄉村建設工匠隊伍,為農房質量安全提供施工保障。
為了給農民建房提供便利有效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指導意見要求,為農民提供農房設計服務和全過程技術指導,滿足農民群眾合理建房需求。指導意見還提出,編制具有地域特色、鄉土特點的農房標準設計圖集,免費供村民選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提供農房設計服務,滿足村民個性化建房需求。
此外,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推進“功能現代、結構安全、成本經濟、綠色環保、風貌協調”的現代宜居農房建設,因地制宜促進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和綠色低碳技術廣泛應用,加快農村改廁及水電氣路信等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房使用功能,滿足村民現代生產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