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但它們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本文從歷史、理論和實踐三個層面,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者關系,分析了其異同、沖突與融合,以及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本文認為,這二者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兩個寶貴的精神財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優秀傳統文化|關系|探究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關系
(一)歷史淵源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下半葉,由馬克思、恩格斯等人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雖產生于西方國家,但它并不是西方文化的專利,而是屬于全人類的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僅吸收了西方哲學、政治經濟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最新成果,也借鑒了東方國家的歷史經驗和文化智慧[1]。馬克思、恩格斯等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高度的評價,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中國人民是一個勤勞智慧、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反杜林論》等著作中多次引用了中國歷史事實和文化名言,如“天下大亂,達權者為王”“天下大治”“天下為公”等。他們還通過《新聞紀事報》《紐約每日論壇報》等媒體關注并評論了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在研究中國問題時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并根據中國實際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如“東方問題”“東方落后”的原因等。這些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為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和中國社會主義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法律、道德、藝術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審美趣味[2]。例如,在西方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被譽為代表“東方智慧”的典范,為西方哲學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這種影響不僅在學術界有所體現,也在日常生活、文化創作、哲學思考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中國傳統藝術如繪畫、書法、音樂等,古代的科技成就,如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被傳入西方后,對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進行交流和互鑒的過程中,不僅彰顯了其深厚的魅力和獨特的價值,還積極地推動了文化的多元發展和繁榮以及自身的進步。
(二)歷史碰撞
雖然二者有著悠久的歷史聯系,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引入和發展也經歷了一段激烈的碰撞和沖突,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想傳統之間的復雜交織和對抗。由于當時中國社會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文化舊思想已經腐朽沒落,而新文化新思想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兩種文化形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和矛盾。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理論,以其先進性、革命性、普遍性,在中國引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舊文化舊思想進行了無情地批判和否定。這種批判和否定不僅遭到了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反對和抵制,也經歷了一些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者的支持和擁護。這些思想家和革命者,如康有為、梁啟超、陳獨秀、魯迅、毛澤東等,都是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后,積極展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研究和批判,為他們發現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先進元素和革命潛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礎[3]。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進步。盡管存在碰撞和沖突,但這一歷史也表明了中國社會在不斷發展和演變中,積極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傳統,以塑造獨特的社會和文化特色。
(三)歷史融合
二者經過了一段激烈的碰撞和沖突后,逐漸實現了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融合。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根據中國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創造性地解決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毛澤東用階級分析方法,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革命的基本道路,并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群眾路線、人民戰爭等內容的繼承和創新。鄧小平理論是已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觀念的繼承和創新。在新世紀新階段,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同時結合歷史特點,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新形勢,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逐漸形完善。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的繼承和創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在兩次實踐中實現了該思想。該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改革創新、人民為本、文明互鑒等內容的繼承和創新。
這些重要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繼承和創新。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關系
(一)理論異同
從異處來看,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運動的、變化的,物質決定意識,存在決定本質,本質決定現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是以人民為本,以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基本原則,以無產階級解放為根本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觀是天人合一,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是和諧統一的,天道人道相通,天人相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是求同存異,認為事物之間有著共性和個性,要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要尊重事物的差異和多樣性,要在對立中尋求平衡和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是以仁為本,以實現大同社會為最高理想,以仁愛、忠信、禮義、智慧為基本美德,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根本使命。
從同處來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論上也有著許多共通之處。這些共通之處體現在世界觀、哲學觀念和認知方式等多個層面上。首先,二者都反對形而上學的教條主義和唯心主義觀念,它們共同強調事物的運動變化和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由對立統一的矛盾構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和原理。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必然性和偶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聯系。后者認為事物之間存在因果循環、順應時勢等聯系。方法論上,二者都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都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次,在價值觀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反對利己主義和專制主義,都強調人的尊嚴和權利,都倡導社會的和諧和進步。突出了人民群眾作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的階級斗爭和集體行動是推動社會歷史進程的關鍵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著重強調了人的道德修養對社會穩定的基礎作用。兩者都強調了人的重要性,無論是作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還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應該建立在平等、協作、共享的基礎上,消除階級、剝削、壓迫,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社會應該建立在仁愛、忠信、禮義的基礎上,消弭戰亂、貧困、苦難,實現大同世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論上既有異同之處,也有共通之處。這些異同之處和共通之處既反映了兩種文化形態的特點和風格,也反映了兩種文化形態的優勢和不足。因此,在理論上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異同之處和共通之處,既不能抹殺差異,也不能夸大差異,既不能忽視共性,也不能簡單化共性。要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尋求共性,在承認共性的基礎上處理差異,在對立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保持多樣。只有這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論上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融合。
(二)理論沖突與解決
它們在理論上也存在著一些沖突和矛盾。這些沖突和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關于世界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本原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無條件的、永恒不滅的,物質是意識的前提和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世界本原是道,道是超越物質和意識的、無極無形的、自然而然的,道是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源。
第二,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前者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區別于自然界,人通過勞動改造自然,并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后者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關系,人是自然界的靈長,又順應于自然界,人通過道德修養順應自然,并受到自然規律的啟示和教化。
第三,關于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社會是人通過社會實踐改造社會,并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人與社會是和諧統一的關系,人是社會的成員,又是社會的維護者,人通過道德修養適應社會,并受到社會倫理的約束。
(三)理論融合與創新
盡管它們存在沖突和矛盾,但它們在理論上也實現了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復雜交織。這種交流既反映了文化之間的動態互動,也表明了智慧的傳承和傳播,是跨文化交流的豐富成果。
例如,在世界觀方面,借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法思想,如“物極必反”“陰陽互根”“萬物皆有其數”等;在方法論方面,馬克思主義借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念,如“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學而時習之”等;在價值觀方面,馬克思主義借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如“民為貴”“民生在勤”“民胞物與”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包容性和發展的多樣性。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關系
(一)實踐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本文的實踐基礎。“三個實踐”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同時也是二者的共同追求。作為習近平主席在新時期的重要思想內容——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當代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二)實踐作用
馬克思主義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和道德支撐。馬克思主義強調了階級斗爭和社會變革的必要性,還提供了科學的社會分析工具。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社會和諧與穩定提供了精神支持,提供了對于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參考。
(三)實踐展望
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同時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但它們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本文從歷史、理論和實踐三個層面,探討了二者之間的互動與關系,分析了它們之間的異同、沖突與融合,以及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意義,剖析了它們之間的相異之處、沖突與融合,并分析了它們的重要作用。這兩種文化形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堅持二者的結合發展,以推動中國社會的繁榮與進步。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唐晶琳,楊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J].學理論,2023(4):23-25.
[2]王繼敏.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23(Z2):40-42.
[3]戴亮.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邏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8).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聯課題202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課題號:20230605003)】
(作者簡介:蔣周寶,河北經貿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