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在這里形成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遷精神等不僅展現出陜西獨特的紅色文化優勢,更是新時代強基鑄魂的重要精神力量。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紅色文化資源是一種長期的教育資源,其中包括了紅色遺跡和傳遞革命精神的元素,這些資源可以作為有益的教育載體,用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究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對屬地大學生的影響路徑,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對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并豐富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意義重大。
【關鍵詞】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陜西要用好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1]。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紅色文化資源及育人提出了:“用好紅色資源”“培 養擔 當民 族復 興大 任的時 代新 人”[2]。因此用好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實現育人目標,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做好強基鑄魂、立德樹人的工作對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并豐富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意義重大。
一、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是指具有紅色主題和紅色內涵的文化遺產和資源,它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和建設事業的歷史、思想、精神和價值[3]。紅色文化資源包括但不限于革命文物、紀念場館、革命遺址、紅色教育基地、革命文化名人故居等,它們承載著中國革命歷史、黨的光榮傳統和紅色文化的獨特價值,對于弘揚黨的思想、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培養青年一代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保護、傳承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加深人們對紅色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加強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和引導,激發民族自豪感和集體凝聚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傳播。
(一)物質文化資源
截止至2023年2月,陜 西省文 物局共發布有兩 批革命文物名錄,包含國 家級重點保護30處在內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共1141處。從地市分布來看(表1),按照省域 內各地市分 布數量來看,主要集 中在陜 北地區,特別是延 安市,關中地區及陜南地區數量相持的特點。將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劃分為6類(圖1):遺址舊址、紀念地/館/碑/室/塔/園、墓/陵園、舊居故居、廟/教堂和各類樓宇,呈現出遺址舊址、舊居故居居多,兩類占到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總數量的80%,其他類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較少的特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精神力量。1.遺址舊址如楊家嶺革命舊址、小河會議舊址等;2.紀念地/館/碑/室/塔/園如張思德犧牲紀念地、荔北戰役紀念園、延安“四八”烈士紀念堂舊址等;3.祠/墓/陵園如柳青墓、楊虎城陵園;4.舊居故居如李鼎銘陵故居、楊虎城故居、吳家棗園毛岸英舊居、棗園毛澤東舊居等;5.廟/教堂如渭華起義舊址郭家莊小廟、藥王廟、白水江江神廟古建筑群(白水江蘇維埃政府舊址)等和6.各類樓宇如西安報話大樓、西安郵政局大樓、延安飛機場航站樓舊址等。
(二)非物質文化資源
1.紅色精神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其中有許多精神誕生于陜西,主要有偉大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等[4]。總書記2021年9月至陜西省榆林市考察時提出“走好路,就要不忘來路。”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有著新時代所賦予的與時倶進的強大生命力。
2.紅色人物
陜西是中國共產黨光榮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的“紅色富礦”,涌現出無數拼搏奮斗、甘于奉獻的英雄人物[5]。代表人物有謝子長,謝子犧牲時年僅38歲,但在他的教育和引導下,謝氏家族中有38人參加了革命,其中有8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因此被稱為“革命的一家”。此外,還有像劉志丹、劉天章、魏野疇、廖乾武等,這些紅色人物所具備的崇高理想、高尚品格、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值得傳承和學習。
3.紅色文藝作品
陜西革命文化基因濃厚,在革命年代產生于陜西大地并廣為流傳如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南泥灣》《東方紅》;書籍如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柳青的《創業史》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戲劇作品如《梁秋燕》《又一個黎明》,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
二、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社會文化事業的主渠道,也是社會進步及國家發展的必備課題,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一直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高尚品格[6]。
(一)激發學生傳承紅色精神
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擁有眾多的紅色歷史遺跡,如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央黨校等。這些地方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英勇抗戰的壯麗篇章,增強了文化自信,激發大學生對紅色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二)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陜西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引導,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參觀紅色遺址、閱讀紅色文獻等活動,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先烈們為了追求真理、為了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實踐。
(三)喚醒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可以喚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陜西省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地區,培育了許多偉大的愛國主義先驅。對于大學生來說,通過接觸紅色文化資源,了解先烈們為國家和民族奮斗的犧牲和付出,喚醒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復興的責任感。
(四)鍛造革命精神與創新意識
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革命精神和創新意識,可以激發大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創新能力。陜西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先進精神和創新意識,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和思考素材,幫助他們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格和創新思維方式。
三、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現狀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激勵功能。陜西省政府辦公廳發布的《2022年陜西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陜西省共有111所高等學校,普通本科學校55所(含獨立學院10所)48所,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數為764831人,而且陜西省省內生源占很大比重,因此,了解并學習陜西紅色文化資源不僅能促進學生提高文化認同,也能培養學生愛國愛校熱愛家鄉的深厚情懷。同時陜西省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也具有大學生黨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育人優勢。但在此背景下,仍因資源利用或方法不當的問題,無法進一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發揮其育人功效。
(一)信息傳播渠道過于分散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有大量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文物地點較為固定且相對來說分布較為分散。各類紅色文化資源的信息線上傳播僅停留于“打卡式”宣傳,傳播范圍十分有限,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資源的固有優勢難以得到充分體現,線上線下宣傳并未能形成合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
(二)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政教育創新能力不足
陜西高校在實踐運用中大多仍采用宣傳、講座、調研三種方法,雖然能有效傳承紅色文化,但未能充分彰顯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未能與時俱進地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思政教師、輔導員及其他部門應相互統籌共同推動紅色文化傳承工作的進展。協同合作,創造性地運用多種形式,以激發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和探索精神,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三)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同度不足
當代大學生以網絡原住民“00后”為主,具有目標主義、個性化的時代特征,學生從小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一直接受著“說教式”教育,因此在大學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解浮于表面,僅通過課程和講座面對“00后”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略顯無力。并且無法將紅色文化映射到當今世界局面上,學生感到紅色文化相距甚遠,缺乏感性的認知和理性的思考。
四、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路徑探索
利用好陜西的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并用好挖掘革命后代等寶貴財富,積極推進進校園、入課堂,助力紅色文化走實走深。
(一)加強改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創新
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傳承和創新實踐活動,如編排紅色經典劇目、創作紅色文藝作品、組織紅色文化講堂等。通過參與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全面體會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其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一步弘揚陜西紅色文化。
(二)全方位構建多元交流和互動平臺
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打造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渠道,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出去,親自到不可移動的革命文物身邊,切實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加深對紅色精神的理解。結合互聯網短視頻等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增強其對紅色文化的接受度和理解能力。
(三)多層次打造紅色文化資源引領的社會實踐項目
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志愿活動、社會實踐項目,以實際行動去感受紅色文化的生動內涵。通過深入研究、宣傳和普及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激發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的熱愛和自豪感。通過講授紅色文化的故事、傳承紅色文化的精神,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核心價值觀。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到紅色文化的力量和價值,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講話[N].陜西日報,2023-8-21.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 丁嵐.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0(3):4.
[4] 人民日報客戶端陜西頻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陜西元素[N].人民日報,2021-11-25(1).
[5] 喬春梅,韓立梅.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芻議[J].理論觀察,2020(8).
[6] 楊煜.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走深走實[N].光明日報,2021-8-1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陜西科技大學學生工作研究課題資助項目“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XFKT23)】
(作者簡介:張馨月,陜西科技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