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全球化和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背景下,社會面臨著各種困境和挑戰。快節奏的生活、物質主義的追求、人際關系的緊張,以及道德觀念的淡化等問題,使人們開始反思現代社會是否需要尋找新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來應對這些挑戰。通過探討在現代文明困境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探索,有利于對傳統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人際關系和道德觀念等方面的核心價值進行詳細研究和分析,探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之道,以期為當代社會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現代文明|中華優秀文化|價值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淀和演進。這一文化傳承了尊重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強調家庭價值觀和孝敬長輩的道德準則。但是在現代社會的大背景下,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沖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需重新審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探討其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和適用性,不僅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也可為個體的成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一、現代文明困境概述
現代文明所面臨的困境非常復雜,全球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問題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過度的工業化、能源消耗和大規模的自然生態系統破壞是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盡管全球范圍內貧困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經濟和社會不平等被認為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問題,也加劇了社會緊張局勢。現代社會對技術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但這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1]。例如,數字化革命產生的虛假信息、個人隱私泄露和數據濫用等問題,對社會穩定和民主制度構成了威脅。全球化和移民潮帶來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緊張局勢。種族、宗教和民族之間的緊張關系日益增長,引發了各種形式的沖突和不和諧。現代文明中的生活方式改變導致了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精神健康問題等。
二、現代文明困境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探析
(一)環保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物我兩忘”的境界,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珍惜自然資源,與現代環保理念不謀而合。“物我兩忘”是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體現了一種超越自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境界。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人們忘卻自身的利益、權力和欲望,投身自然,與自然共生共榮,與自然達成和諧共處,凈化心靈,達到人的境界。在現代文明困境的視域下,這種和諧共處的哲學思想變得尤為重要。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全球的不斷破壞,盡量減輕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損害,變得尤為重要。中華傳統文化中注重的環境保護理念與現代的環保理念有著很好的結合點。中華傳統文化注重環境保護的理念,不僅對個人的修行、社會的治理、文化的傳承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成為現代環保理念發展的重要源泉之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環境保護理念要求人們注重生態環境的平衡,不可過由規模化生產和過度消費,而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自然的平衡。因此,“物我兩忘”的境界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哲學思想,也是對現代社會的一種重要理念。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珍惜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中華傳統文化中所體現和強調的環保理念,可為現代社會所借鑒,促進環保理念的傳承與發展。
(二)和諧共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和諧共處觀念,推崇禮、義、廉、恥等道德規范,這些都很好地指導了人們的行為方式,與現代社會超越國界、民族和宗教的共同價值觀相重合。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這種和諧觀念強調的不僅僅是個體之間的交往,還包括個體與社會、個體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體現在道德觀念上,如尊重、友善、互助與合作等。傳統文化中的“禮義廉恥”四字,代表了一套重視人類關系、社會秩序和個體品格的道德準則[2]。禮,強調社會上的恭敬和互相尊重;義,強調個體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廉,強調個人廉潔自律;恥,強調個人行為與社會道德規范的嚴格約束和內外壓力。這種和諧共處觀念可與現代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相契合,包括但不限于人權、平等、自由、正義等。和諧共處不僅局限于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也涉及到了更加包容和平等的多元文化共存。現代社會面臨著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和諧共處的理念能夠幫助人們超越差異,以包容、互敬、平等及和平的姿態相互共存。
(三)創新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逐步演變中不斷創新和進步,顯示了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這對現代社會的創新發展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鑒。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豐富而又不斷演化的體系,通過歷史的沉淀和積累,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和智慧。在不同時代和環境中,中華文化不斷融合吸收外來文化,創造出新的思想、理論和藝術形式,展示了其生命力和創造力。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詩歌、音樂、繪畫等藝術表達方式,反映了人類的情感、思考和智慧,而這些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也仍然充滿活力。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和進步并非意味著完全否定傳統,而是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例如,在教育領域,采用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結合,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創新思維培養。在經濟領域,創造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展示了中華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對于現代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鑒。傳統文化中注重的中庸思想、儒家道德、思辨精神等,對于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領導力和社會治理等方面都具有積極影響。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不僅有助于提高文化創造力和社會創新能力,也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創新思維、創造力和創業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人文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這一人文精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道德和精神關聯,注重人的內在培養和自我完善,強調個體的存在和價值。與現代社會關注人本主義、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等價值觀念相契合,共同促進了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關聯,注重家庭、友誼、師徒和鄰里關系等人際關系的培養。這有助于現代社會建立更加緊密、和諧的人際網絡,提倡互助、友愛和共同進步的精神。在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培養情感和關愛,可架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增進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道德和精神的培養,強調個體的自律和道德準則。這種價值觀念可對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迷失和道德滑坡起到一定的糾正作用。在現代社會,面對市場經濟、商業競爭等諸多挑戰,人們往往容易忽視道德和倫理的重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弘揚的道德準則可提醒人們要不忘初心,強調誠信、責任和公正,在建立公平、誠信的社會關系方面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個體的內在修養和境界的追求,強調人的精神境界和內心的滿足。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和物質追求往往成為主導,導致人們在物質生活的追求中忽視了內心的滿足和精神的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精神修養和境界追求,提醒人們要有遠大的目標和追求,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內心的平衡,不僅讓人在物質上富有,更重要的是讓人在內心上豐盈[3]。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些價值觀需與現實結合、與當代社會變革并行。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多元化的背景下,現代社會需理解和適應新的社會變革,同時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價值觀。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發揮,需積極地與現代文明的對話和融合,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和發展。
三、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豐富而深邃的寶藏,為現代文明的困境提供了一種珍貴的價值探索方向。在面對現代文明困境時,微課更好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政府、社會組織和個體都應發揮積極的作用,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學界也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為傳統文化的創新和應用提供理論支持。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劉雙月.現代文明困境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探究[J].經濟師,2023(1):245-246.
[2]方曉珍.家風家訓傳承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探究[J].池州學院學報,2021,35(5):24-27.
[3]管寧.現代化新圖景中的中華文化智慧——文化旨趣視域下的現代文明構建[J].東南學術,2023(4):1-11.
( 作者簡介:馬嫚,新疆科技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