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 李海立 孫仙紅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文化,以紅色文化資源助力高校思政課的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要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豐富育人內涵,打通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依托紅色文化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創新思政教學形式,提升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及影響力。文章首先分析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價值意蘊,然后從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個維度探索紅色文化融入的實踐路徑,為高校思政教學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學|紅色文化|實踐路徑
在全國高校思政政治工作會議等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思政課建設提出明確要求,提出“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強調思政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可以引導高校學生深入認知紅色文化,從中汲取精神養料,將其內化為價值理念并付諸于實踐行動,培養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價值意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智慧結晶,用好紅色資源可以增強高校思政教學的育人實效,更好地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一)指明教育的方向,為黨和國家、人民培養優秀人才
“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方向問題,教育要服務于人民的發展需要,服務于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教育的戰略方向上不能出現偏差,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能夠更好地回答“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能夠捍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有助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教育的戰略方向,為共產主義事業和全人類培養優秀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學能夠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培育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為黨和國家、人民培養優秀人才。
(二)指明教育的目的,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目的問題,高校思政教學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使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學在價值取向上保持同質性,堅持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提升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將紅色文化內化為自身的價值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堅定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嚴格要求自我,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外化于行,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三)指明教育的方法,兼顧理論教學深度與實踐教學創新
“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方法問題,關系到教育目的的達成和教育功能的實現。為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經過“怎樣培養”的實踐環節,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上。高校思政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紅色文化融入教學可以提升思政理論知識深度,有助于創新思政教學形式和方法,進一步提升思政教學的實效性[2]。
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要素,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使思政教學更加詳實、生動、深刻,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思政教學照本宣科、講話刻板的問題,使思政教學更富有思想性和親和力。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有書本故事,更分布于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中,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可提高社會調查、實地走訪等實踐教學的占比,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使思政教學更富有實踐性和感染力。
二、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
高校思政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要科學確立紅色文化融入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紅色文化資源,探索可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的教學方式,并完善紅色文化融入的教學評價,構建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于一體的紅色文化融入模式。
(一)明確紅色文化融入的教育目標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首先要厘清教學意義并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指引思政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教育目標的確定要分析紅色文化融入教學的地位及價值,對學生情況和社會生活環境進行深入研究,根據高校、專業等實際情況選擇重要且可實現的教育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思政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重在對紅色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紅色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優質資源,可將紅色文化作為連接時代的紐帶,使高校學生得到紅色文化的浸潤熏陶。在明確紅色文化的地位及價值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生活環境進行分析。當代大學生從小家庭條件優渥,物質生活滿足而精神世界空虛,不少學生意志品質薄弱,性格過于自我而缺乏集體意識,甚至愛國情感和為人民服務意識淡薄。而當今世界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網絡環境中充斥著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不良思潮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有些學生的理念信念不夠堅定,部分學生成為精致的利益主義者,還有很多學生受到錯誤思想的誤導,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缺乏足夠的信心。在思政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有所傾向和側重,著重糾正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錯誤認識問題。
高校、專業性質的不同也會決定紅色文化的特殊性,教學目標要考慮學校和專業的特點,思政教學不僅要考慮紅色文化與專業知識的關聯度,還要考慮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側重點。比如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政教學應將紅色文化與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聯系起來,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同向而行。最后,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對教育目標的行為和內容進行詳細描述。比如,認知目標一般是了解紅色文化的內容、性質和價值,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情意目標主要是學生形成紅色文化情懷,培養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自覺繼承和主動弘揚紅色文化;能力目標主要是能分析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并將紅色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付諸于實踐。
(二)精選紅色文化融入的教學內容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中,需要結合教材和教學需要,并考慮學生的喜好特征。優先選擇能夠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素材,盡量選用與教材、專業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素材,兼顧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和趣味性、吸引力[3]。
例如,在思政教學中融入井岡山精神時,可以圍繞“實事求是”選擇案例素材,講清楚“實事求是”精神是如何誕生并運用于井岡山斗爭中的,引導學生對紅色文化進行思考分析。為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可選擇伍中豪、鄧貞謙等革命先烈的故事,伍中豪犧牲時年僅25歲,鄧貞謙犧牲時僅21歲,這些同齡人的事跡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為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可引入“一根燈芯”等革命故事,毛澤東同志堅持用一根燈芯的事跡可以體現艱苦的革命條件和革命人物的精神,引入精彩故事可以激發學生了解的興趣,更能使學生認同并踐行革命精神。
思政教學中引入的紅色文化素材,可以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方便學生理解,更容易產生共鳴。將本校、家鄉的紅色人物和故事引入思政教學,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講授“統一戰線”相關內容時,可以聯系本地區的革命人物、事跡和紀念館等。如若紅色文化素材與學生日常生活的差距過大,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隔離感,推薦選擇影音視頻的形式,直觀生動的畫面能夠消除距離感。
(三)創新紅色文化融入的教學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心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要采用適合的教學方式方法,通常有理論解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三種教學模式。
理論解析即是對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價值理念等進行客觀講述,然后引導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形成原因等進行深入分析[4]。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講授“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時,可以融入井岡山精神中的“實事求是、敢闖新路”,分析井岡山道路如何實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完美結合,思考其對當下的指導意義。理論解析并不等同于僵化刻板的說教,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應靈活采用情境教學、角色扮演、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動起來”。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和全息投影、虛擬場景等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以短視頻等方式展示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對紅色人物和故事進行角色扮演,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可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任務或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通過組內合作與組間競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即是在課堂上引入紅色文化資源講授理論知識,在課外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拓展活動。實踐教學是思政課堂的有效補充,單純的理論教學會引發學生學習疲勞,形式大于效果。除了在課堂上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動起來”外,更應開設“行走的思政課”,開展現場體驗式教學。最常見的實踐活動是參觀紅色博物館、革命舊址等,帶領學生在現場感悟紅色文化,記錄所見所聞所感完成實踐作業。還可以布置社會調查、走訪等類型的實踐作業,鼓勵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地探究和學習,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即是將線下思政課、課外活動等與線上數字化教學結合起來,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和實踐。課前由教師向網絡教學平臺上傳紅色文化資源并發布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課中教師根據學生反饋情況著重講解重難點知識,促進課堂互動;課后師生通過線上完成教與學任務,可隨時交流討論,分享個人心得體會。混合式教學的優點在于交互性強、資源豐富、不受時空限制,比如采用“彈幕”功能進行提問、答題、討論、評價。學生可在線上完成預習和實踐作業等任務,比如在網絡平臺發布創作的視頻作品等,將優秀實踐作品在學校新媒體矩陣發布,形成全員參與傳播紅色文化的大好局面。
(四)完善紅色文化融入的教學評價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考核評價內容應有所調整,增加紅色文化相關的回答問題、分享作品等方面的比重,減少出勤、筆記等方面的考核權重[5]。考核評價方式也應進行優化,以測試方式考核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以實踐作業方式考核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運用能力。在教師評價外,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和小組評價等方式,由學生對紅色文化學習的態度、行為、效果等進行全面評價。重視對評價結果的分析和利用,對評價考核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合理意見,以推動思政教學水平的持續提升。
三、結語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理論創新和實踐積累的寶貴財富,也是思政教學的優質資源,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不僅是紅色文化資源充實思政教學內容,也是對思政教學形式的重構與優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要明確融入紅色文化的教育目標,精心選用適合的紅色文化資源,改進和完善思政教學模式,引導高校學生傳承紅色文化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終生。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 張志強,郝琦.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0):61-63.
[2]張雪晴.“大思政課”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3,21(5):82-86.
[3]于鑫揚.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J].時代報告,2023(9):89-91.
[4]楊潤青,鄭嘉禹.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重邏輯[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5):73-76,86.
[5]胡俊.網絡時代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路徑[J].甘肅教育,2023(18):15-18.
(作者單位:海軍潛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