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繪明,羅 瀾,胡汝均
(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護理人文關懷是指在診療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生活質量與生命價值的真誠關懷和照顧[1]。2023 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 年)〉的通知》中明確提出,治療機構要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注重加強護理人文建設,細化人文關懷措施,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2]。可見,人文關懷作為護理專業的本質和核心、優質護理的內涵和指征,作為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的重要手段[3],已成為護士必備的基本職業能力。護生是未來護理人員的后備力量和主力軍,良好的人文關懷能力在其今后從事護理工作、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而臨床實習是護生成為護理人員的重要過渡階段,此階段的人文關懷能力培養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為今后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進一步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遵義市某“三甲”醫院臨床實習護生149 人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家庭所在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自愿填報護理專業、受教育層次、大學期間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政治面貌、目前所處的臨床實習階段、實習科室的人文氛圍、父母的關心、學校教師的關心、臨床教師的關心、周圍同學的關心、就讀學校是否開設人文護理相關課程、是否參加過人文護理相關培訓等,共16 個條目。第二部分是黃弋冰[4]編制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該量表共有8 個維度,45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從“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計4~0 分。量表采用百分制計分,總分越高說明人文關懷能力越好,根據總分將人文關懷能力分為優(大于90 分)、良(80~90 分)、中(60~79 分)、差(小于60 分)4 個等級。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04,內容效度為0.960,信效度良好。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通過微信發布電子問卷網頁鏈接或二維碼,被調查者知情同意后匿名填寫問卷。問卷設有知情同意書,若被調查者不同意填寫問卷,則自動退出答題。所有題目為必答題,若提交時有缺漏項,系統會自動提醒答題者補充完整。一臺電子設備只能填寫一次,以免重復。
借助SPSS 27.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使用頻數、百分比、(±s)進行描述統計;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兩組或多組間人文關懷能力差異;以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為因變量,其他相關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探索其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0.05。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149 份,其中女生124 人(83.2%),男生25 人(16.8%);平均年齡(21.9±1.6)歲,見表1。
表1 實習護生一般資料及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情況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scores of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scale for nursing interns
本研究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平均得分為(69.69±11.82)分,處于中等水平。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是否自愿填報護理專業、受教育層次、實習科室的人文氛圍、學校教師的關心、臨床教師的關心、周圍同學的關心、就讀學校是否開設人文護理相關課程、是否參加過人文護理相關培訓對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有影響(P<0.05),見表1。
將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量表總分設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設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回歸模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3.658,P<0.001,調整R2=0.322,實習科室的人文氛圍、學校教師的關心以及是否參加過人文護理相關培訓與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呈正相關(P<0.05),見表2。
表2 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nursing interns'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護理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完善,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的護理理論知識和扎實的護理操作技能,還要擁有較高的人文素質。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平均得分為(69.69±11.82)分,處于中等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5-8]。這可能與國內護理人文關懷教育起步較晚、人文素養培養力度不足等因素有關。國外早在20 世紀70年代就進行了護理人文關懷方面的研究,將人文關懷作為護理人才培養的核心融入護理教育[3,9],已構建了人性照護理論、關懷教育理論、跨文化護理理論、5C 理論等人文關懷理論[8],極大地推動了人文護理的發展。而我國護生人文關懷相關的教育和研究起步較晚,傳統的護理教育更側重護生臨床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的掌握,卻忽視了對其人文關懷能力的教育與培訓。雖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護理院校開設了人文護理相關課程,但是有研究發現,人文課程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效果并不理想[10]。因此,仍需進一步加強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建議學校和醫院積極探索加強教學改革,將人文關懷教育滲透到護生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中,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全面提升其人文關懷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科室的人文氛圍與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呈正相關(P<0.05),與湯云[11]的研究結果一致。既往研究表明,組織氛圍可促進組織的人文關懷,組織的人文氛圍會對個人的人文關懷能力產生積極影響[12]。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對醫院人文關懷氛圍的感知會影響其人文關懷知識的學習、人文關懷態度以及人文關懷能力[13]。這一結果提示,護理部及臨床科室應重視科室人文關懷文化的建設,營造充滿人文氣息的科室氛圍,通過科室人文關懷氛圍影響護生。本研究結果發現,學校教師的關心也會對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產生積極影響(P<0.05),與顧娟等[14-15]的研究結果一致。已有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關懷會對學生起正性的榜樣作用[16-17],護生感受來自周圍較多的關心,其對他人也能反饋更多的關心[18],對患者也會潛移默化地進行人文關懷。因此,護理管理與護理教育者在與護生相處和溝通過程中,應注意對其給予人文關懷。本研究還發現,參加過人文護理相關培訓的護生,其人文關懷能力較未參加者更強(P<0.05),與余小柱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劉芳等[20]實施了以Watson 關懷理論為基礎的系統化導師制人文關懷培訓,有效提升了新入職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鐘美濃等[21]開展的基于ASK 模型的體驗式培訓,顯著提高了臨床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教育培訓是提高護士人文素質以及人文關懷感知、評估、行為能力的重要途徑[22],建議學校及實習醫院有計劃地舉辦人文護理相關培訓,采用理論講授、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經驗分享、觀看人文護理相關影視資料等多元化教學形式,結合線上+線下培訓途徑,滿足實習護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興趣和培訓效果[22],逐步樹立護生的人文關懷意識。
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處于中等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影響其人文關懷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實習科室的人文氛圍、學校教師的關心以及人文護理相關培訓,建議學校、醫院及臨床科室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注重學校教師對護生的人文關懷,加強人文關懷相關培訓,通過多元化途徑潛移默化地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