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凱,藍 春,楚長樂,王子源,張喬威,張偉新
(齊齊哈爾醫學院護理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就業意向是指個體在職業選擇和擇業過程中表現出的態度和意愿,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工作生涯的期望以及對所從事職業的偏好和預期。就業決策不僅關系到個體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社會角色和身份認同,還對社會整體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研究就業意向及其影響因素對于理解個體職業發展和社會就業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護生就業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在我國,護生作為衛生領域的未來從業者,其就業意向以及職業選擇具有特殊意義。社區護理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廣大社區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同時對于增強社區居民生活幸福感,減輕醫療系統負擔,降低醫療成本,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護生就業意向決策困難現狀及影響因素,以減少護理人才的流失,為護生就業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黑龍江省在讀護理學本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345名,于2023 年6 月至9 月采用整群方便抽樣法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在黑龍江省就讀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護理學專業本科學生;2020—2023 年入學;愿意接受此項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45 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334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8%。
采用橫斷面問卷調查研究,以了解護生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面臨的就業意向決策困難現狀以及影響因素。
1.2.1 問卷設計 自行設計結構化問卷,用于收集護生關于就業意向、決策困難以及影響因素等信息。問卷內容包括護生的年齡、性別、生源地、父母職業、職業目標、就業意向等。
1.2.2 資料收集 在2023 年6—9 月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現場發放問卷,現場填寫,并在需要時為其提供解釋和協助。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頻率分析、χ2檢驗。
本研究共調查了黑龍江省本科護生334 名,其中男生168人(占50.3%),女生166 人(占49.7%),性別分布相對均衡。大部分護生年齡18~22 歲,占50.0%;其次為23~25 歲,占44.0%。生源地方面,大多數護生(76.3%)來自黑龍江省,而來自其他省的護生僅占23.7%。家長有穩定工作的護生占61.1%,父母沒有穩定工作的護生仍然很多。深入研究家長的職業對護生職業決策的影響時發現,認為父母職業對自己有影響的護生占67.1%。在進行就業決策時,76.9%的護生表示存在就業決策困難,這說明就業選擇對護生來說是一個復雜且有挑戰性的工作,具體見表1。
表1 護生一般資料情況(n=334)Table 1 Nursing students' general information(n=334)
表2 護生的核心競爭力自我評價(n=334)Table 2 Nursing students' self-evalua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n=334)
表3 護生就業意向決策困難程度(n=334)Table 3 Nursing students' difficulty in decision-making on employment intention(n=334)
2.4.1 家庭因素對護生就業決策的影響(見表4)
表4 父母是否從事醫療行業對護生就業決策的影響(n=334)Table 4 The impact of whether parents are engaged in the medical industry on nursing students' employment decisions(n=334)
2.4.2 社會因素對護生就業決策的影響 本研究調查發現,薪資待遇、工作地點、發展前景、行業穩定性等因素影響護生就業決策。其中,工作地點(73.7%)是護生最為關注的因素,其次是行業穩定性(59.9%)和薪資待遇(54.8%)。這表明工作地點和行業穩定性在護生的職業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見表5。
表5 社會因素對護生就業決策產生影響的因素(n=334)Table 5 Factors those influence nursing students' employment decisions due to social factors(n=334)
2.4.3 學校因素對護生就業決策的影響(見表6)
表6 學校設置就業指導課程與護生就業焦慮之間的關系[n(%)]Table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in schools and employment anxiety among nursing students[n(%)]
表7 護生從事社區護理與護理科研工作的意向(n=334)Table 7 Nursing students' intention to engage in community nursing and nursing research work(n=334)
本研究顯示,護生的核心競爭力在不同方面水平有所差異。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方面,有32.3%的護生自我評價為一般,而僅有6.9%的護生自我評價為很好。在溝通能力、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方面,有48.8%的護生自我評價為優秀,32.6%的護生自我評價為良好。在抗壓能力方面,僅有11.1%的護生自我評價為很強。這些數據揭示了護生在各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水平有所差異,為進一步探討護生的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本調查研究顯示,護生就業意向明確程度整體水平較低,就業意向明確及非常明確的僅占38.7%,就業意向非常不明確的占6.6%,不明確的占16.5%,一般的占38.3%。護生的就業意向明確程度有所差異,一些護生有較為明確的職業規劃,但也有護生尚未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這可能與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及對未來職業的期望有關。職業價值觀在護生的就業決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目前本科護生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生活的滿足,而更加注重對理想職業的期望[1]。護理專業本科生普遍存在對畢業后就業的高期望值和過于挑剔的現象,這種態度不利于其自身的職業發展,因為畢業生如果對就業抱有過高的期望,可能導致其求職失敗時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同時,這種不符合自身預期的就業結果可能使其產生對護理職業的懷疑,從而影響職業適應性和穩定性[2]。因此,有必要為護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業指導,糾正其不良職業意識和職業價值觀,以幫助其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3.3.1 父母職業對護生就業決策產生影響 本調查研究顯示,父母是否從事醫療行業對護生的就業決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在父母未從事醫療行業的護生中,有79.2%的護生存在就業決策困難,而在父母從事醫療行業的護生中,有64.0%存在就業決策困難。這可能是因為父母的職業背景對護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其更容易做出職業選擇。
3.3.2 薪資待遇、工作地點等因素對護生就業決策產生影響本調查研究顯示,薪資待遇、工作地點、發展前景、行業穩定性等因素影響護生就業決策。其中,工作地點(73.7%)是護生最為關注的因素,其次是行業穩定性(59.9%)和薪資待遇(54.8%)。工作地點、行業穩定性和薪資待遇是護生就業決策優先考慮的因素,這些因素均反映了護生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其中,薪資待遇是影響護生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護生的薪酬待遇,增強其職業認同感是很有必要的[3]。42.8%的護生認為崗位安全性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健全醫療制度,為醫護人員人身安全提供保障[4]。43.1%的護生認為護患關系非常重要,護患關系會影響護生的職業價值觀。護理不良事件會對患者和護生產生不良影響[5],可能對患者健康造成影響,不利于其康復。同時,護生的心理狀態、職業發展等也可能受到負面影響。因此,醫院應加強對護生的教育培訓,減少護理不良事件,改善醫患關系,避免給護生職業價值觀的培養帶來不利影響[6]。
3.3.3 學校是否設置就業指導課程對護生就業決策產生影響本調查研究顯示,學校是否設置就業指導課程會影響護生就業決策。經χ2檢驗,學校是否設置就業指導課程與就業焦慮存在相關性(P<0.05)。學校設置了就業指導課程的護生其就業焦慮人數占比(33.3%)小于未設置就業指導課程的護生(59.3%)。這可能是因為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能減輕護生的就業焦慮,可見護生未來就業與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有直接關系,因此,學校應加強對護生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為護生就業決策提供幫助[7]。
本調查研究顯示,愿意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護生占58.7%,不愿意的占21.6%,不確定的占19.8%。究其原因,主要是護生不了解社區護理工作,對社區醫療存在認識上的誤區[8],認為社區護理工作薪資待遇低、晉升空間小、社會認同度低等。因此,有必要提高基層醫護人員的薪資待遇,改善社區護理就業環境,深化社區護理教育改革,加強對護生的社區護理教育,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鼓勵護生積極響應國家“健康中國”戰略政策方針,積極投身基層護理工作[9],為社區居民健康保駕護航[10]。
本調查研究顯示,62.3%的護生愿意從事護理科研工作,而17.4%的護生表示不愿意,還有20.4%的護生對此持不確定態度。護生從事護理科研工作的意愿相對不高,這反映出部分護生對護理科研工作的熱情不高,需要加強引導,舉辦相關科研實踐比賽,激發其開展護理科研的興趣,幫助其掌握一定的護理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為今后從事護理科研工作做好基礎準備。
提升護生就業決策能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下是提升護生就業決策能力的建議:(1)個人。護生要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提高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水平[11],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另外,護生還可主動與教師、家長及專業人士溝通,了解護理行業現狀、特色和未來發展趨勢,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有的放矢地提升專業水平,為今后職業生涯發展做好充分準備。(2)學校。以護生就業需求為中心,以用人單位對護理專業人才的要求為導向,根據護生的興趣愛好和自身優勢,為其提供更加全面、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培養其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提升護生專業素養,為用人單位提供專業護理人才[12]。在加強護生核心競爭力方面,學校應為護生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培訓和指導,包括提供更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強溝通、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的培養,并提高其抗壓能力,以滿足不同護生的就業需求,幫助其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13]。同時鼓勵護生積極參與職業規劃和就業準備活動,舉辦職業規劃大賽,增強其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同時,學校可與醫院合作,為護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幫助其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實踐能力,增強職業自信和心理韌性,從而更好地進行職業決策。(3)社會。應提高護理行業的薪資待遇,增強護生的職業自信;針對護生社區護理和護理科研工作意愿不高的問題,應加強相關培訓和宣傳,以提高護生對這些領域的認識和興趣;鼓勵護生提升學歷,幫助其繼續深造,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更多優秀的社區護理人才;為愿意從事基層護理的護生提供獎學金等資金支持和職業發展機會;深化護理教育教學改革,尤其加強對護生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增強其職業認同感。
本研究以黑龍江省護理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調研揭示“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護生就業意向決策困難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護生在就業決策中普遍存在困難,影響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如個人、家庭、學校及社會,其中工作地點、行業穩定性及薪資待遇對護生就業決策有重要影響。值得關注的是,護生對從事社區護理與護理科研工作意愿不高,為此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強相關培訓與宣傳工作,鼓勵、引導護生全身心地投入社區護理或護理科研工作,為基層護理崗位輸送更多優質的護理人才。本研究為減少護理人才的流失和開展護生就業相關研究、實踐提供了參考依據。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影響護生就業決策不同因素間的關系及護生職業發展的多樣性,同時通過縱向研究設計,追蹤護生就業情況及職業發展軌跡,對其就業決策與實際就業情況的相關性有更為清晰、全面的認識。另外,為確定更有效的就業指導辦法,可以調查研究不同類型的就業指導辦法對護生就業情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