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迅,王樂瑞,索朗潘多,索朗旺姆,格桑卓瑪,次仁央宗,向映月,謝婉冰,楊美盼*
(1.西藏自治區高原相關疾病分子遺傳機制與干預研究省級重點實驗室,陜西 咸陽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學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發展戰略中提到,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1]。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國之基。在新時代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慢性病、傳染病、地方病等健康問題的防治備受全球關注。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個人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占60%[2]。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間具有密切相關性[3-4]。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是指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健康與幸福而采取的所有行為,宗旨是使人們知曉如何保持健康,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選擇。相關研究發現[5-6],在西藏地區,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生命指數全國最低,且地區之間健康壽命的差異與社會經濟條件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基于此,該研究采用問卷調查了解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現狀,分析原因并探索正向引導的策略,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提供參考。
在西藏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西藏45 歲及以上的居民925 名。第一階段在西藏日喀則、那曲、拉薩、昌都、林芝、山南6 個市隨機抽取2 個市;第二階段在每個樣本區中隨機抽取3 個縣;第三階段在3 個樣本縣中隨機抽取6 個鄉/鎮/村;第四階段在6 個鄉/鎮/村中隨機抽取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中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53 人(49.0%),女性472 人(51.0%);城鎮185 人(20.0%),農村740 人(80.0%),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戶籍占比一致[7],說明在本次抽查中,戶籍占比合理。納入標準:(1)西藏居民;(2)45 歲及以上居民;(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不愿參與本次研究;(2)漢語理解能力障礙。
(1)一般人口學資料。(2)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引用HPLP-Ⅱ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8],有6 個維度:人際關系(5 個條目)、健康責任(11 個條目)、壓力管理(5個條目)、營養(6 個條目)、體育運動(8 個條目)、精神成長(5 個條目),共計40 個條目。選用Likert 4 級評分法對自評情況打分,分數越高,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越好。“從不”1 分,“偶爾”2 分,“經常”3 分,“總是”4 分,總分40~160 分。其中40~80 分為低水平,81~120 分為中等水平,121~160 分為高水平[9]。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總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3,KMO 值為0.905,Bartlett 球形檢驗值為6 241.606,P 值為0.000。
該調研采用線上問卷星回收及線下走訪兩種方式,向能夠自主填寫問卷的居民發放電子版,向漢語閱讀能力障礙者發放紙質版,通過講解完成填寫,確保問卷均有效。
使用SPSS 22.0 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數據分析,一般人口學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在比較不同特征人群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中,性別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其余因素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表1 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Table 1 General demographic data of research subjects
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得分為(101.15±12.23)分,處于中等水平,其中低水平占6.7%,中等水平占89.4%,高水平占3.9%。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標準化得分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是營養、人際關系、精神成長、壓力管理、健康責任、體育運動,見表2。
表2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得分情況Table 2 Score of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in various dimensions
不同文化程度的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得分見圖1。圖1 顯示,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營養、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健康責任、體育運動呈現倒U 形,精神成長呈現逐漸遞增趨勢。
圖1 不同文化程度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得分Figure 1 Scores of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dimensions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in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通過平行性檢驗,χ2=29.042,P=0.113(P>0.05),符合平行性檢驗,可使用有序Logistic 回歸分析。通過似然比檢驗,χ2=100.814,P<0.01,說明至少有一個自變量有效。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作為因變量、一般人口學資料作為自變量進行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3,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Table 3 Assignmen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表4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有序Logistic 回歸分析Table 4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由表4 得知,性別、戶籍、婚姻狀況及體檢頻率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無明顯影響(P>0.05)。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醫療保險、自覺健康狀況是影響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因素(P<0.05)。(1)年齡:以70 歲以上為對照,45~59 歲的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OR 值是0.266(P=0.001)。(2)文化程度:以大學及以上為對照,小學及以下的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OR 值是0.418(P=0.033)。(3)月收入:以2 000 元以上為對照,月收入500 元以下的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OR 值是0.433(P=0.022)。(4)醫療保險:以其他為對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分別是“其他”的4.228 倍、4.035 倍、4.403 倍(P<0.05)。(5)自覺健康狀況:以很好為對照,自覺健康狀況差、一般、較好的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OR 值分別是0.081、0.191、0.204(P<0.05)。
人類60%的健康狀況和生存年限都由生活方式和行為決定[10]。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夠有效預防重大疾病、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和電子健康素養與認知健康呈正相關[11]。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是為了維持或增加自身幸福感,實現自我價值和個人成就而采取的行為[12]。在本研究中,營養維度得分排第一,與陳澤南等[13-14,9]的研究一致。隨著社會的發展,西藏居民愈加關注健康飲食,其飲食搭配更均衡。體育運動維度得分排第六,與張盼等[15]的研究一致。馬少龍等[16]的研究表明,西藏居民體育人口平均為2.9%,低于全國體育人口平均值,且在安排閑暇時間時,參加體育活動排名相對靠后,西藏居民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較低。除此之外,還可能與中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鍛煉意識薄弱以及西藏獨特的高原地理和氣候等因素有關。本調研中營養維度得分第一、體育運動維度得分第六,與程景民等[2]的研究結果(18~65 歲居民人際關系第一、營養第四)有所差異,可能與地域、年齡等因素有關。18~65 歲的居民主體為中青年,其社交范圍廣,更注重社交關系的維護。而本研究涉及年齡范圍為45 歲及以上的群體,中老年居民居多,社交活動相對較少。
從圖1 各維度得分情況與文化程度之間的關系可知,文化程度越高,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項指標整體趨于較好的狀態,具體表現如下:(1)健康責任。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具有較好的認知能力、適應力,且對健康知識的了解也更全面,更傾向于選擇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17]。(2)營養。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宗教文化等的影響,西藏居民普遍以肉食、酥油茶和青稞酒等為主,加之資源匱乏,對植物纖維和維生素的攝入不足等因素,導致患高尿酸血癥等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18]。本研究顯示,總體來看,文化程度高的西藏中老年居民營養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可能文化程度高的居民獲得相關知識的途徑更加多樣化[19-20],其對營養的重視程度與認知程度相對更高,且中老年居民對營養健康的認知直接影響其飲食行為。(3)體育運動與人際關系。在體育運動與人際關系中,總體來看,文化程度高,居民的體育運動頻率更高,人際關系更好,也會從接觸的人和事中進行反思,使自己的思維更成熟[21]。但由于存在全民健身發展不平衡以及西藏大部分地方寒冷缺氧、條件惡劣等因素,居民的整體體質評價達標率偏低[22]。(4)壓力管理。通過調研走訪得知,文化程度高的西藏中老年居民更加注重情緒管理,找到適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從而有效調節負面情緒。但部分結果顯示,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西藏中老年居民營養、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健康責任、體育運動得分略低于高中/中專。可能是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西藏中老年居民從網上獲取健康等相關信息的動機比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西藏中老年居民高[23],這類群體通過網絡媒介等渠道了解到相關建議后,更傾向于接受通過自己的判斷得出的結果,故向專業人士咨詢的頻率較低,使自己進入誤區。此外,文化程度較高的居民腦力工作強度相對偏大,健康意識較薄弱。(5)精神成長。本研究顯示,文化程度與精神成長成正比關系(P<0.05)。通過調查可知,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著較為清晰的目標,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且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故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其精神成長得分也就越高。
由表4 可知,影響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因素包括:(1)年齡。70 歲以上居民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優于45~59 歲,這不同于其他文獻結論。根據走訪得知,可能因為西藏地區70 歲以上老年人大多處于退休或無業狀態,無論是工作壓力還是心理負擔都較小。(2)文化程度。西藏教育目前在全國范圍內處于相對落后狀態,無論是高等教育的在校生還是已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其規模都較小[24]。研究顯示,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比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失能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好[25]。由此可見,文化程度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健康,并能合理利用已有資源來保持更健康的生活狀態[26],這與黃小敏等[27]的研究結果相似。(3)月收入。月收入的高低影響居民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且對農村居民負面影響更大,更多地體現在醫療資源配置方面[28]。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戶籍中,西藏城鎮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7.06%,而農村人口卻占82.94%,這說明月收入的高低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西藏地區具有更大的影響。由此看來,收入越高,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越好,有更強的經濟能力來支付相關醫療費用[29]。(4)醫療保險。參加醫療保險的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優于“其他”情況(P<0.05)。自西藏大力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以來,截至2021 年,西藏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到343.51 萬人,覆蓋率高達95%以上,且參保人住院費用在政策范圍內最高報銷比達到90%以上,這對西藏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能夠更好地改善西藏居民的就醫行為。所以居民無論參加哪種醫療保險,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得分均高于未參加醫保者[26]。(5)自覺健康狀況。自覺健康越好的居民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越好,生活態度積極樂觀,樂于融入社會[30],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積極樂觀的心態形成良性循環,互相影響促進。
針對各類影響因素,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提出以下建議:(1)加強推進體檢工作。通過定期體檢,有效預防疾病。(2)適當減壓。當今生活成本高、節奏快,眾人迫于壓力長期熬夜,既存在健康隱患[31],也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愛[26]。應尋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點,正確應對心理障礙。(3)平衡醫療資源分布。我國城鄉醫療水平逐年提高,但資源分配仍不均衡[26],需政府繼續落實健全健康服務體系,縮小城鄉差距,提供優質醫療服務。(4)推進全民健身。相關研究表明,鍛煉頻率越高,其身心健康狀況越好[32]。所以政府應繼續加強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宣傳體育運動,促進全民身心健康發展[33]。同時,通過健康知識普及等活動,正向引導西藏中老年居民,提升其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進健康西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