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霞,鄧 鑫,秦 平,王宇瀟
(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2)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升高,且逐漸呈年輕化發展趨勢,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現階段手術是乳腺癌常用治療方式的一種,也是最可能達到治愈的方法,而手術帶來的乳房殘缺、術后并發癥、術后化療不良反應、預后未知等可嚴重損害患者心理及生理功能,導致其術后生活質量降低[1]。因此,臨床上不斷強調乳腺癌患者的術后護理干預,而以往臨床護理多強調術后觀察、康復活動指導、飲食等生理方面的護理,對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預程度不夠,難以促進其順利完成創傷后成長[2]。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強調接觸當下、正念、接納等與認知之間的聯系,通過提升患者心理靈活性達到引導其投入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的效果[3]。本院近年來將此療法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患者中,并以2021 年3 月—2023 年3月接收的78 例患者為對象探討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于2021 年3 月—2023 年3 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中選取78 例,通過電腦數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9 例,均為女性,病灶部位:左側18 例,右側21 例;年齡42~65 歲,平均(53.50±6.53)歲;TNM 分期:Ⅰ期12 例,Ⅱ期20 例,Ⅲ期7 例。觀察組39 例,均為女性,病灶部位:左側17 例,右側22 例;年齡43~65 歲,平均(54.01±6.55)歲;TNM 分期:Ⅰ期12 例,Ⅱ期19 例,Ⅲ期8 例。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21 年版)》[4]中的診斷標準與手術指征;(2)單側患?。唬?)同一組手術醫師行乳腺切除術;(4)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臟器功能障礙;(2)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3)精神疾??;(4)認知、語言交流障礙。此次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會審批,且兩組病灶部位、年齡、TNM 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展開常規術后護理,術后嚴密觀察患者,遵醫囑規范應用相關藥物治療,并介紹乳腺癌預后、術后治療及功能鍛煉的相關知識,安撫患者不良情緒,予以日常活動、飲食等方面的指導。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ACT 干預:(1)建立信任關系。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檔案,與患者展開親切交流,耐心回答其關于病情的相關問題,通過開放式問題了解患者心理、情緒狀態,與患者討論其當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并表示會全力予以幫助,使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提升。(2)接納。引導患者正確、積極面對疾病,不逃避,可通過“流沙”隱喻引導患者冥想,想象深陷泥沙越掙扎越深陷的場景,使其意識到不良情緒對疾病康復的負面影響。同時,幫助患者回憶以往成功克服困難的經歷,促進其正面感知建立,接納患病現實,并指導患者每天進行3 次呼吸放松訓練,5 min/次。(3)認知解離。讓患者意識到一些負面認知并非事實,了解患者產生不良情緒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其將負性想法視作客觀事物,趁機詳細介紹乳腺癌術后康復、預后、自我管理的相關知識,使患者的錯誤、偏差認知解離。同時,引導患者冥想“落葉隨河流漂流”的場景,將負面想法想象為落葉,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不回避、不掙扎。(4)體驗當下,以己為景。引導患者專注此刻的心理活動、周圍環境,并嘗試平和接受,鼓勵患者接觸室外風景,觀察動、植物,感知美好,進行力所能及的自我照護,主動接受親朋好友的關心,享受親情、友情的美好。同時,將乳腺癌術后康復知識手冊發放給患者,介紹乳腺癌治療最新進展,促進患者抗病信心提升。(5)澄清價值觀。以“你內心深處覺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假如未患乳腺癌,你最想做什么?”等問題為開端,了解患者想要實現的價值,發放“價值四欄表”,引導患者記錄生活中的積極改變,鼓勵其生活自理、參與力所能及的工作,患者取得一定進步時,及時予以肯定,使其感受到自身價值。(6)承諾行動。幫助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飲食、運動計劃,與患者共同制定短期、中期及長期目標,引導患者養成正確的行為方式并堅持,為達到目標而努力。
(1)應對方式。干預前后通過醫學應對問卷(MCQM)了解兩組應對方式,量表包括面對(8 個條目)、回避(7 個條目)、屈服(5 個條目)3 個維度,各條目均為1~4 分計分,得分越高,越傾向此應對方式。(2)自我接納與創傷后成長水平[5]。干預前后采用自我接納問卷(SAQ)、簡易創傷后成長量表(PTGI-SF)了解兩組自我接納與創傷后成長水平。SAQ 包含16 個條目,各條目均為1~4 分計分,得分越高,自我接納程度越高[6];PTGI-SF 共10 個條目,各條目均為0~5 分計分,得分越高,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7]。(3)負性情緒。干預前后采用綜合醫院焦慮抑郁情緒測定問卷(HADS)了解兩組負性情緒,量表包括7 個抑郁評價項目(HADS-D)、7 個焦慮評價項目(HADS-A),各項目均為0~3分計分,得分越高,抑郁、焦慮程度也越高[8]。(4)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B)了解兩組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生理狀況(7 個條目)、社會/家庭狀況(7 個條目)、情感狀況(6 個條目)、功能狀況(7 個條目)、附加關注(9 個條目),各條目均為0~4 分計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9]。(5)護理滿意度。完成干預后,向患者發放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指導其當場填寫并收回,統計其滿意情況。量表總分100 分,>80 分表示非常滿意,60~80 分表示滿意,<60 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采用SPSS20.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MCQM 各維度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面對維度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更高(P<0.05);回避、屈服維度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
表1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 P面對t干預前16.86±2.32 16.84±2.33 0.038 0.970干預后22.23±2.25 27.84±3.23 8.900 0.000 10.377 17.938--P 0.000 0.000--回避t干預前22.86±3.35 22.87±3.33 0.013 0.989干預后16.98±3.23 12.24±3.25 6.460 0.000 7.891 14.267--P 0.000 0.000--屈服t干預前16.45±2.33 16.43±2.35 0.038 0.970干預后11.95±2.21 8.68±2.22 6.519 0.000 8.751 14.971--P 0.000 0.000--
干預前,兩組SAQ、PTGI-SF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Q、PTGI-SF 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接納與創傷后成長水平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elf-acceptance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
表2 兩組患者自我接納與創傷后成長水平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elf-acceptance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 P干預前35.56±3.45 35.57±3.47 0.013 0.990 SAQt干預后46.28±3.37 50.22±3.23 5.284 0.000 13.881 19.312--P 0.000 0.000--干預前32.21±3.31 32.23±3.32 0.027 0.979 PTGI-SFt干預后36.68±3.35 42.36±3.33 7.510 0.000 5.528 13.453--P 0.000 0.000--
干預前,兩組HADS 中HADS-D、HADS-A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HADS 中HADS-D、HADS-A 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egative emo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
表3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egative emo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 P干預前17.38±2.19 17.40±2.17 0.041 0.968 HADS-Dt干預后14.33±2.67 10.43±2.48 6.684 0.000 5.516 13.209--P 0.000 0.000--干預前16.78±2.51 16.76±2.52 0.035 0.972 HADS-At干預后12.49±2.27 10.72±2.53 3.252 0.002 7.916 10.563--P 0.000 0.000--
干預前,兩組FACT-B 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FACT-B 各維度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life qua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life qua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干預后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生理狀況時間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附加關注對照組(n=39)觀察組(n=39)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16.78±3.22 20.32±3.56a 16.80±3.24 23.45±2.71ab 17.02±2.89 20.43±3.26a 16.99±2.90 22.98±2.78ab 12.34±2.55 15.32±2.45a 12.32±2.57 18.21±2.58ab 14.52±2.55 18.72±3.42a 14.54±2.53 20.36±2.64ab 18.92±3.77 24.52±3.42a 18.94±3.75 29.82±3.42ab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是97.44%,比對照組的76.92%高(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Table 5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居首位,近年來此病治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患者生存期限也隨之延長。手術是現階段乳腺癌患者常用且較為有效的一種治療方式,其中常用的為乳腺癌根治術,可有效切除腫瘤病灶,但術中操作可對上肢的神經、腋窩的淋巴管等產生損傷,致使患者術后明顯出現上肢活動功能障礙,嚴重降低其生存質量。不僅如此,接受乳腺癌根治術治療后,患者乳房缺損,且需接受后續的術后治療,加之擔憂預后,可導致其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失去疾病管理、自理生活的信心與能力,降低其生活質量[10-11]。大量臨床研究均顯示,乳腺癌術后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希望水平明顯下降,消極應對臨床干預,不利于術后康復。因此,臨床上應不斷提升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心理干預的重視程度,而以往臨床護理僅給予此類患者基礎性護理及常規的心理干預,對患者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不夠理想。以往臨床上對乳腺癌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多從常規性健康宣教、用藥指導、活動與飲食指導等方面入手,對患者心理的關注程度不夠,難以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總體護理效果不夠理想,因此需進一步探尋針對乳腺癌術后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案。
3.2.1 可有效改善患者應對方式,促進其自我接納與創傷后成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MCQM 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SAQ、PTGI-SF 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與蔣維連等[12]的研究相似。提示予以乳腺癌術后患者ACT 干預可有效改善其應對方式,促進其自我接納與創傷后成長。ACT 干預由心理學教授海耶斯提出,屬于認知療法的一種,以功能性語境主義為背景,理論基礎為關系框架理論,強調情景、癥狀之間的關聯性,通過提升心理靈活性改變個體與消極事件間的關系。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實施ACT 干預時,通過全面了解患者、與其進行交流建立護患信任關系后,對患者實施多方面干預,其中接納方面的干預通過冥想、介紹不良情緒負面影響、回顧克服困難的經歷等措施,可引導患者積極面對疾病,不逃避、不屈服;認知解離方面的干預通過介紹乳腺癌術后康復知識、引導其平和面對情緒等措施,可促進患者錯誤及偏差認知解離,構建正確認知行為;體驗當下方面的干預通過指導患者親近自我、體驗周圍環境等措施,可使患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促進其抗病信心提升;澄清價值觀方面的干預引導患者尋找人生價值,可幫助其樹立新的生活希望;承諾行動通過幫助患者樹立自我管理目標,并引導其為之努力,可使其積極客服障礙。通過以上各方面干預措施的實施,可使患者正確、積極地面對疾病,順利完成積極心理轉變,自我接納病情及現實,促進創傷后成長水平進一步提升。
3.2.2 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與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HADS 中HADS-D、HADS-A 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且觀察組干預后FACT-B 各維度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與肖瑾等[13]的研究相似。提示ACT 干預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負性情緒與生活質量。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術后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此過程中患者面對乳房殘缺、后續治療副作用、預后未知等痛苦體驗,長期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14-15]。ACT 干預是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后,在接納方面的干預注重引導患者接納患病現實,促進其疾病正確感知;在認知解離方面的干預注重引導患者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負面想法,可對其心態進行調整、克服負面情緒;在體驗當下方面的干預注重引導患者感知身邊的美好,促進其心理彈性、抗病信心提升;在澄清價值觀方面的干預可幫助患者認清自身價值、樹立希望;在承諾行動方面的干預可使患者主動構建并實施自我管理目標,減輕疾病不適癥狀。通過以上各方面干預措施的實施,可使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產生的情感內耗、痛苦體驗減少,主動、正確進行病情管理,減輕不良心理、不適癥狀對其生理健康及日常生活的影響,從而達到改善其生活質量的效果[16-17]。
3.2.3 可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是97.44%,比對照組的76.92%高(P<0.05),提示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實施干預時,應用ACT 干預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其護理滿意度。大量臨床研究均顯示,乳腺癌術后患者多處于低落心境中,極易出現恐懼、擔憂等負面情緒,在臨床干預過程中容易煩躁、發怒等,極易引發護患糾紛,致使不良社會影響產生[18-19]。而ACT 干預充分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強調護患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給予患者全面的人文關懷、認知引導等,可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改善,使其能夠正確配合臨床干預,進一步提升其對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程度[20]。不僅如此,乳腺癌術后患者接受ACT 干預后,其應對方式、自我接納與創傷后成長、負面情緒、生活質量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可使其充分感受到此護理方案的獲益程度,進而達到促進其滿意度有效提升的效果。
綜上所述,乳腺癌術后患者實施ACT 干預可有效改善其應對方式,促進其自我接納與創傷后成長,并改善其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護理滿意度。但此次研究存在樣本量少、未納入相關客觀性指標等不足,后續仍需實施進一步研究,以更為客觀地探討乳腺癌術后患者實施ACT 干預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