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經濟數字化的迅速發展,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面臨數字素養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不一致、新技術迭代與教學資源更新時差明顯以及專業教學情景滯后于生產實踐等多方面的挑戰。在分析教育數字化轉型趨勢、新技術持續應用、教師角色轉變的基礎上,職業本科院校要與頭部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以產業技術革新優化教學資源,以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方法,定期培訓打造數字“雙師”以及建立實踐教學反饋評價體系,促進職業本科實踐教學的高質量發展,確保人才培養規格能夠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社會需求。
[關鍵詞]職業本科;數字化轉型;實踐教學體系
[作者簡介]李亞昕(1982- ),男,河北邢臺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副研究員,博士;覃正納(1990- ),女,廣西柳州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講師,博士。(廣東" 深圳" 518055)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學科共建課題“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契合度模型研究”(項目編號:GD22XJY36,項目主持人:覃正納)和深圳市教育科學2022年度規劃課題“工程思維導向下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bzz22025,項目主持人:李亞昕)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0-0051-06
發展好職業本科教育是落實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教育部印發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列有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247個,這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奠定了體系基礎[1],也為數字經濟轉型提供了人才支撐。2022年9月,教育部發布《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簡介》,將專業直接對應新職業、新技術,以典型工作任務引領實踐教學目標,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以推動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職業性既是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起點,也是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教育原則。精準對接崗位要求的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面對數字經濟發展,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面臨何種挑戰以及如何適應,是所有職業教育研究者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一、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分析
2024年1月在上海召開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主題為“數字教育:應用、共享與創新”,各辦學機構、研究機構與學者充分展示了未來數字化學習趨勢,這表明數字化已成為全球教育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共識。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這不僅關乎職業本科的高質量發展,也影響學生能否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數字化社會。但是,無論是面對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行動,還是針對服務業的數字化發展人才需求,我國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都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一)數字素養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矛盾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超50.2萬億元,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已成為國民經濟提升的重要引擎[2]。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建設數字鄉村。數字化轉型所需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需要高質量的職業本科教育來提供。
在《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簡介》中,“數字”一詞頻頻出現,總共達627次,涉及“數字化設計與仿真”“數字化管理的能力、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數字化工廠、數字素養和數字治理的能力”[3],凸顯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高層次。由此可見,數字素養不僅要融入理論課堂,更是專業實踐教學的關鍵目標與重要環節。但是,專業簡介只是提出了數字素養的要求,具體到各院校人才培養標準,尚存在如下問題:第一,課程設置與數字素養要求不匹配。某些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較為傳統,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長期固化,難以及時反映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實際應用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數字化技能和經驗,與市場需求和新職業要求存在脫節。第二,師資配備與教學方法不適應。部分教師缺乏數字化理念和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難以有效地傳授與數字能力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第三,數字教學資源投入與實際需要不匹配。數字化教學需要相應的硬件設施、軟件平臺以及網絡支持等投入。然而,部分學校由于經費等原因,無法提供充足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限制了數字能力培養。
(二)新技術迭代與教學資源更新之間的矛盾
《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簡介》介紹了專業面向諸多新技術、新職業,各專業的建設緊貼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八大新興產業,緊靠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九大未來產業,顯示出職業本科專業與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的對應性。然而,面對新技術的更新迭代,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資源更新并未實現密切同步:第一,職業本科專業面對的大部分是新職業,如光電信息工程技術面向電子工程師、信息工程師等職業,網絡工程技術面向網絡運維、網絡系統集成、網絡規劃設計與應用開發等崗位,職業本科緊密對接的是負責生產制造、測試裝調、試驗試制、現場管控、設備運維等工作的一線崗位,培養一批具有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現場工程師團隊。但是,當前的產教融合未能覆蓋教學全要素,不同專業之間的實踐教學內容也存在著壁壘。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方法正在經歷革命性變革,而這些變革對現有教學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支持復雜產業技術的更高層次學習,前沿產業技術的需求與現有數字化教學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二,產教融合程度尚不深入,部分院校專業與生產的融合往往只停留在表層,在此基礎上開發的教學內容雖然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但未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遠不能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對現場工程師人才規格的需求,也會影響職業本科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和復雜技能訓練。
(三)專業教學情景與生產實踐之間的矛盾
以裝備制造大類中的智能制造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對接真實的工作情境,需要職業本科校內具備數控編程與加工、數字化設計與仿真、智能產線系統集成與聯調、智能制造系統監控與診斷優化實訓資源;校外聯合智能制造裝備集成企業、智能制造裝備應用企業等相關單位進行崗位實習,這使得專業實踐教學面臨如下挑戰:第一,校內實踐教學體系滯后于生產技術的更新。新技術可能在短時間內推廣并應用于生產實踐,但教學體系的調整和更新則需要更長時間。因為教學體系的調整既涉及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水平,也涉及專業教學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的對接,所以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方能落實到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中。第二,現有教師也需要適應和再培訓。大部分職業本科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有限。雖然很多學校會針對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制訂培訓計劃,但教師還需要較長的周期來更新專業知識,才能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第三,實踐教學體系的評估標準也需要調整和適應新技術應用。傳統的教學評估可能更側重于重復性操作或熟練技術應用,而新技術可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解決現場問題的能力。
二、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基礎
(一)理念基礎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踐教學體系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現實需要,也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職業本科專業的數字化轉型要始終堅持理念先行,準確理解“數字化”的內涵[4],引導職業院校對數字化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引領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各項工作,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從而促進畢業生就業能力和數字化能力的提升。
對數字化理念的理解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從行業發展來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各行業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職業本科專業直接面向新職業,需要高層次的職業勝任能力,需要教育鏈與產業鏈緊密對接的培養體系,以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龐大需求。第二,從用人單位來看,企業和組織需要能夠靈活運用數字技術、數據分析和信息化工具解決問題的人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個行業的必然趨勢,這也要求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數字化的思維和能力,能夠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推動企業的創新和發展。第三,從學生角度來看,職業本科專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第四,從專業理念來看,職業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應堅持跨界融合,打破傳統學科和專業之間的界限,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法,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改進實踐教學內容和方式,積極探索與其他學科專業的合作和交流,從而拓展教學資源和渠道,提高教學效果。
(二)技術基礎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指出,促進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職業院校已然將信息技術技能融合應用,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更新實踐教學理念,改革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積極探索與“數字化應用”深度融合的實踐教學模式[6]。
職業本科院校應以“技術”為紐帶,與行業領軍的技術上游企業構建聯盟,面向技術下游企業,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打造技術聯盟型培養平臺。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和頭部企業合作,建設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打造協同創新型服務平臺。通過深化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建設大學科技園、創業園、雙創示范基地等,打造雙創孵化型實踐平臺。通過對虛擬仿真技術、在線教育平臺、遠程實習和實踐項目平臺、數據分析工具、協作平臺和團隊管理工具、移動應用開發平臺等技術的應用,提升職業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層次。同時,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推動教育教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提升教學效率。
(三)師資基礎
師資基礎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數字化時代的教師素養不僅包括教師的數字化技能和教學能力,也包括教師對自主學習路徑設計和現存評估體系的理解和應用。教師在面對數字化轉型時,需要平衡好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把握自主學習路徑設計的靈活性與現存的評估標準。自主學習路徑設計強調個性化和靈活性,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能力和目標制訂學習計劃?,F存的職業本科評估體系更傾向于量化、標準化的評價方法,教師需要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并把握好多樣化學習路徑之間的平衡。第二,教師角色的轉變。在數字化轉型中,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個性化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第三,教學資源的更新和利用。教師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工具,突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過程,積極參與企業調研,關注新技術應用,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及時適應新技術的應用需求。
三、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應對策略
職業本科教育擔負著為數字經濟培養高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面臨挑戰,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需要綜合考慮教育內容、方法、資源和評價機制的創新,具體應對策略如圖1所示。
(一)加強與頭部企業的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是提升職業本科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策略之一。數字經濟爆發之前,企業可能會囿于技術擴散導致的競爭,對校企合作表現冷淡。但是,在數字經濟時代,大量通用性技術不斷向產業鏈中下游滲透和擴展,企業特別是行業頭部企業積極參與院校人才培養,不僅有利于培養自身的人才生態,還可以提升品牌價值。因此,職業本科專業的校企合作要優先考慮與行業內具有影響力和創新能力的頭部企業合作,雙方制訂共贏方案。同時,邀請企業專家共同開發或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分享最新的行業動態和職業發展建議,確保專業實踐方向符合行業最新的發展趨勢和需求。對于新技術引領專業,雙方可共建數字化實習實訓基地,通過真實工作環境造就現場工程師。此外,職業本科院校在建設專業數字化實習實訓基地時應具備如下特點:一是場景引領。規劃與構建新技術場景應用體系,提供與新專業相匹配的場景應用與實踐平臺,并與產業發展同步,讓學生在場景中實踐。二是能力導向,將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與專業實踐教學深度融合,引導重塑數字化知識基礎,打造數字化能力體系,培養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三是共享迭代,學校與企業新技術實訓基地建立實時互通,形成校企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新格局,在保障整體安全的前提下建設校企專業實踐大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與擴展。
(二)緊跟產業技術革命,更新優化教學資源
實踐教學體系數字化轉型需要緊跟產業技術,不斷更新優化教學資源,打造數字化程度高、專業性強的實踐教學環境。第一,職業本科教育發展需要緊貼行業趨勢,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方向,定期更新課程內容,并引入最新的技術和工具,確保學生接觸到前沿的技術和知識。第二,通過項目合作等形式建設和維護包含最新學習材料、案例研究和工具等在內的數字化實踐教學資源庫,用以整合和優化各類教學資源,從而促進實踐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第三,跨專業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將數字技能融入專業學習,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字化技術,使其具備更廣泛的知識視野和應用能力。跨專業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將數字技能融入專業學習,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字化技術,使其具備更廣泛的知識視野和應用能力[7]。第四,鼓勵教學資源的共享,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平臺,促進知識的廣泛傳播和利用。通過推動校企合作共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優化。
(三)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方法手段
項目導向是職業本科專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方法。在項目導向學習中,一方面,教師和學生要明確項目解決的問題或實現的目標,制訂詳細的項目計劃和時間表,并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讓不同背景和專業的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根據項目計劃實施項目活動,教師則為學生提供項目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項目任務。學生要對已結束的項目進行過程反思和評估,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同時將項目成果進行展示和分享,獲得反饋。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在線平臺、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反饋機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8]。通常做法包括:第一,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水平,通過在線平臺和學習管理系統,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內容和評估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實踐教學。第二,學生利用在線教育平臺訪問學習資源、參與在線課堂、提交作業和參與討論,而教師則可以通過在線平臺發布課程資料、組織在線考試、進行互動討論。第三,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將虛擬信息疊加在現實世界中,為學生提供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學習體驗。
(四)定期進行師資培訓,打造數字“雙師”隊伍
職業本科院校應通過多種渠道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和信息化素養,幫助教師逐步降低對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依賴,提高教師應用場景教學的創新能力。一般可以通過開展定期培訓,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水平,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教育的新要求。數字“雙師”教師不僅能促進教學內容與行業實踐的緊密結合,還能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和未來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一,擁有行業經驗的教師通常對行業內部的運作、趨勢和實際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其與行業內部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和行業資源,還能夠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融入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具實際意義的案例分析。第二,數字“雙師”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業經驗,編制真實的案例教學材料,并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自己的經歷和見解傳授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此外,行業經驗豐富的數字“雙師”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專業的職業發展方向和就業市場需求,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真實的行業挑戰,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指導他們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目標。
(五)強化反饋評價機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實踐教學評價應注重多元化評價,既要評價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專業能力,也要評價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綜合素養??刹捎庙椖砍晒⑼性u審、實習表現等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地展示學生的潛力和發展空間,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通過對數據進行持續性收集和分析,構建數字化實踐教學反饋評價體系,包括對實際教學內容的進程評估、實際教育成果的標準評估以及多種實際教育評估方法的應用。評估過程中,借助大數據增強價值評估和過程評估,以提高評估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通過伴隨式收集教學行為數據,分析教學過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此外,建立多維度的學生畫像,用以評估學生的認知結構、能力取向和個性特征,從而為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指導提供支持。在評價機制的實施過程中建立一個持續的反饋機制,讓學生、教師和企業能夠定期交流意見和建議,不僅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還能讓學校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使企業聆聽學生和教師的反饋,從而促進評價機制的完善。
四、結語
在當前經濟環境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改變了行業發展的軌跡,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職業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開展數字化轉型,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一轉型的核心在于如何通過技術力量,提高教育的效率與質量,同時確保學生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成為既有實踐技能又具備數字化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需要職業本科院校做好以下準備:第一,優化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是教學體系中承載文化與價值觀的重要部分,教學內容的更新不應僅限于理論層面,更要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通過校企合作頂崗實習與模擬真實工作環境的實訓,讓學生敢于實踐、善于實踐,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與解決實際問題。第二,豐富實踐教學資源供給體系。通過建立在線實驗室和虛擬仿真平臺等,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獲取學習資源的豐富程度,也能為學習者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此外,數字“雙師”隊伍建設是支撐這一轉型的人力資源基礎。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相應的教育背景和教學能力,還應具備行業經驗和數字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需要持續推進實踐教學方式的創新,通過探索混合式學習模式、項目導向學習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措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為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EB/OL].(2024-01-31)[2024-03-06].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zhijiao/.
[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EB/OL].(2023-05-06)[2024-03-09].https://dsj.hainan.gov.cn/zcfg/zybs/202305/t20230510_3413998.html.
[3]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簡介[EB/OL].(2022-09-05)[2024-03-09].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zdzyxxzyml/gaozhiben/.
[4]趙萬里,蔡甜甜,吳泳芳.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實踐教學體系與平臺構建研究[J].教育觀察,2023,12(31):56-58+115.
[5]張俊青,陳正振,張佺.數字化時代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4):49-55.
[6]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EB/OL].(2023-05-22)[2024-03-09].https://www.cac.gov.cn/2023-05/22/c_1686402318492248.htm.
[7]李正良,董凌燕,余辰龍.跨學科工程教育基層教學組織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6-22.
[8]李秀麗,李申,方維,等.一體化資源共享型職業院校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4):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