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職學生高輟學率一直是困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通過對連續9年國家權威數據的分析,結合個案學校5位教師、3位中職輟學學生及部分在校學生進行的小規模訪談,從生師比、生均投入、學校內部管理三個方面探討了中職學生輟學率高背后的原因。針對上述問題,從人力資本的社會保障、教育投資的經濟保障、辦學主體的內驅保障三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職學校;學生輟學率;輟學原因;控制輟學策略
[作者簡介]高德強(1976- ),男,重慶人,重慶市永川職業教育中心,講師。(重慶" 402160)孔令勇(1971- ),男,重慶人,重慶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職業教育研究院西部職教基地研究院院長,高級講師。(重慶" 402160)高光(1982- ),男,江蘇徐州人,重慶文理學院,講師,博士。(重慶" 402160)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22年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基于課堂革命的中等職業教育‘三教’改革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Z223442,項目主持人:高德強)和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22年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大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中職學校產教融合模式建構與課程實施研究”(項目編號:ZZ221023,項目主持人:孔令勇)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0-0099-08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1]理論及實踐業已證實,受教育程度與家庭貧困的發生率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2]為此,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提高兒童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近年來投入不斷增加,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的應用技能型人才。然而,中職學生的輟學率雖逐年下降,但仍處于高位態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2023共9年的數據統計分析,2017—2022共六屆全國中職學生的屆輟學率分別為17.96%、17.26%、15.25%、15.07%、12.40%,12.71%,平均屆輟學率為15.19%①。換言之,每100名中職學生在高一注冊入學,到高三畢業時就有15名學生中途輟學,未能獲得畢業證書。相比之下,同期普通高中學生的平均輟學率僅約為2%,遠低于中職學生。為何如此多的中職學生急于離開學校,是社會的推力還是家長的拉力?抑或是學校的不作為還是學生主動為之?
二、文獻綜述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收集與分析發現,中職學生輟學問題已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并得到了廣泛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關于中職學生輟學現象的調查研究。這些研究多是以某地區或具體學校的輟學情況為對象進行的實地調查。例如,林克松等人在對云、貴、川、渝四個省市18個國家級貧困縣及其縣域職業教育中心進行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在2014—2019年這五年間,3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職業學校的學生輟學率平均約為40%,8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職業學校學生輟學率平均約為20%[3];楊敏調查了西部某中職學校,發現其輟學率高達13.1%[4];呂庚圣估算,職業學校學生輟學率普遍在20%左右[5];王青梅認為,中職學校學生入學后,輟學率偏高,有的學校高達30%以上[6]。這些調查研究有助于了解中等職業學校輟學的基本情況,但仍缺乏對全國范圍內輟學率的權威數據支持。
二是關于輟學原因的分析研究。輟學原因是研究的熱點,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許妤認為,輟學原因主要包括參加工作、學生基礎差和跟不上、傳統教育思想對學生的影響等[7];王春梅認為,輟學原因涉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校自身的原因、家庭環境的影響、學生自身的原因等[8];楊敏從“家庭教育缺失”[9]方面對輟學率進行了分析;牛保頓認為,學校是造成輟學的根本原因,社會及家庭起著關鍵的導向作用,學生起著決定性作用[10]。這些輟學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有微觀層面,也有宏觀層面。它們為本研究采用宏微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原因分析提供了借鑒,但多數分析偏向于共性,缺乏深入挖掘,同時也缺乏數據支撐,顯得較為籠絡。
三是關于中職學生輟學問題的建議研究。呂庚圣提出,應從教師關懷、教師隊伍打造、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入手[11];王春梅則認為,應從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四個方面共同協作;許妤則建議從國家、社會、學校、學生自身以及校企合作方面著手解決;牛保頓認為,從改善實訓環境、強化教師隊伍、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就業質量、加強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努力[12]。這些建議較為全面,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就業等多個層面,為本研究提出對策建議提供了方向。
四是針對研究框架與模型的研究。在研究框架與模型方面,相關學者引入了多種理論模型進行分析。馬暉、李玉飛依托布迪厄場域理論框架,從家庭場域、學校場域、資本、慣習等方面論述了影響學生輟學的主要因素[13];魏莉莉總結了輟學理論,包括社會學習理論、社會緊張理論、文化傳遞理論、抑制理論、生態系統理論五個理論[14];劉婧進一步將各種輟學理論歸類于教育視域、經濟視域、社會視域、心理視域四個方面[15]。這些理論框架與模型為本研究在更高層面上分析中職學生輟學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相關理論綜述
(一)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根本動因。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概念。他認為:“學習一種才能,須受教育,須進學校,須做學徒。”[16]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也指出:“社會和個人為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各項成本,都是為了獲得一種存在于人體之內的,可提供未來收益的生產性資本。”[17]之所以極力減少中職學生的輟學,是因為讓他們繼續留在學校學習,學會一種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掌握的特定技能或熟練職業,相當于獲得一臺高價值機器。掌握職業技能的人,在從事工作時,期望不僅獲得普通勞動收入,還能收回所有的學費,至少獲得普通利潤。“熟練勞動工資與一般勞動工資之間的差異,就基于這個原則。”[18]因此,中職學生的輟學不僅對學生本人和家庭造成損失,也對國家長期利益造成損害。
薩伊(Jean Baptiste Say)認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有足夠的身長和足夠的力氣來搞甚至最基本的勞動。他要到大約15歲或20歲才取得這種能力,因此可以把他看作一項資本,這項資本由每年用以教養他的款項累積形成。”[19]他們認為,資本除傳統可見的物質資本外,還有工作中的人身上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這些對提高生產力越來越重要。因此,政府和生產機構不僅要注重物質資本的投資,更要加強對人的教育,尤其是對15~20歲年輕人的教育。這不僅可以提高社會生產力,還可以增加個人資本,使學生進入職場后獲得更大的回報。
(二)教育投資理論
教育投資理論是基于人力資本理論衍生而來,是對教育投資者的方向指引和長短期利益博弈的考驗。“一般來說,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提升工作效率、選擇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完善人格,并通過這四種效應使受教育者獲得更高收益,同時還帶來一些難以計量的外溢性收益。”[20]教育投資是一項持續且效益遞增的巨大投資,通常由政府主導。既然是投資,就得遵循經濟規律。“每個具有經濟理性的個體選擇接受多少教育以及接受什么類型的教育,就像其他物質資本投資一樣,以追求收益最大化為目標。若給定時間偏好、融資成本和預期收益,每個人對于教育投資的選擇最終將確定在接受這種教育所付出的邊際成本與預期邊際收益相等的水平上。”[21]政府要想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就必須加大在教育領域的投資,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四、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與對象
本研究采用宏觀分析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既把握了中職學生輟學的總體情況,又針對典型個案進行深入探究,以實現教育認識上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思想。宏觀數據采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教育部教育發展統計公報等權威數據,對各類數據進行分類匯總、計算整理,挖掘數據的內在聯系。
個案研究以方便抽樣法選取西部某中職學校,預訪談了該校教務主任和德育主任。隨后,通過個別訪談法對該校不同專業的三位班主任進行了訪談(見表1),并以焦點訪談法對這三個班級中的輟學學生(每班選取一人),以及這三位班主任所管理的部分在校學生進行了訪談(見表2)。同時,收集了該校2019—2022屆(較早的數據有缺失)學生的入學和畢業數據。通過訪談和個案學校數據的分析,構建一個較為豐富完整的中職學生輟學現狀的真實圖景。
(二)資料收集與整理
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于2023年10月開始,為期兩個月。
1.宏觀分析資料收集整理的基本思路。首先,從國家統計局官網下載匯總并分析2017—2022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職和普通高中學生學籍注冊人數和對應的畢業生人數,計算各屆的輟學率。其次,下載匯總分析2014—2022年中職和普通高中在校學生數與專任教師數,計算出生師比,以提供輟學率與生師比之間關系的數據支持。再次,從教育部官網下載匯總分析2014—2022年中職和普通高中學生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情況,以提供與輟學率的內在關系分析所需的數據支持。最后,以個案學校的輟學率數據為主,探討學校管理與輟學率之間的關系。
2.個案研究資料收集整理的基本思路。首先,分別與教務主任和德育主任進行一次訪談,了解輟學學生的基本情況,搜集個案學校關于學籍管理、教育教學方面的文本資料,為編寫訪談提綱提供基本依據。其次,在征得班主任和學生的同意后,以結構化訪談的方式進行三次訪談,并做好記錄和錄音。最后,運用比較靜態分析法對個案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地區的學生輟學情況進行分析。采用主題歸納分析法,以自下而上的歸納方式對文本進行歸納性內容分析。
(三)研究倫理與信效度
宏觀分析數據只采信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提高數據信度。個案訪談時,信息的告知、信息的理解、同意的能力、自由地同意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問題。研究者向受訪者保證,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保密,確保受訪者有權確認整理后稿件的準確性。通過與教師和學生的核實,確保所采訪信息的準確性。此外,兩位研究成員相互配合,檢查各自資料的選取向度及呈現的適當性。
五、研究結果
(一)高生師比影響輟學率
生師比一直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較高的生師比通常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2007年,《教育部關于“十一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0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規模達到130萬人,其中兼職教師占教師隊伍總量的比例達到30%,生師比逐步達到16:1左右。然而,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2010年生師比為25.69:1,遠高于教育部的預期目標。即使到了2022年,生師比仍為18.65:1,未能達到2010年的預期目標。
為了更好地探究中職學校生師比對中職學生輟學率的影響,本文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與同等層次的普通高中進行對比分析,二是探究生師比與中職學生輟學率之間的關系。首先,比較中職與普通高中生師比可以發現,中職生師比遠高于普通高中,且降幅也低于普通高中。2014—2021年全國普通高中與中職的生師比(如表3所示),普通高中的生師比逐年穩步下降,中職生師比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在2018年不降反升了0.63%,2020年又上升3.17%,呈現不穩定的波動狀態。這意味著中職教師沒有像普通高中那樣隨生源的增加而進行及時的補充。總體上,普通高中與中職的生師比比值為2:3,即中職學校兩名專任老師所教的學生數量相當于普通高中三名專任老師所教的學生數量。這說明中職學校教師的管理負擔過重,難以保證教育質量,抬高了中職學生的輟學率。其次,中職生師比與學生輟學率呈正相關關系。生師比越高的地區,學生輟學率越高。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2023年數據整理,東北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②生師比分別為8.43、12.05、13.41和20.91,呈遞增趨勢。相應地,這些地區的輟學率也依次增加,分別為12.92%、17.16%、21.73%和22.91%。中職學校高生師比的情況意味著學校不得不利用較少的教師去管理比普通高中更多、更具挑戰性的學生。教師數量的不足導致教學任務沉重,因而在學生管理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足,這也進一步解釋了中職輟學率為何會增加。
在個案研究中,師資不足、教師工作量大、班級規模大等成為降低教育教學質量、抬高中職學生輟學率的重要因素。針對教務處主任的訪談顯示,學校的師資嚴重不足。據其介紹,學校執行的編制數是5年前核定的,而現在學生規模是5年前的兩倍。為了彌補教師數量的不足,學校不得不大量外聘合同制教師,然而這些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完全由學校自籌,政府未提供任何資金支持。由于需要節約辦學成本,學校只能聘請最低數量的教師,并給予較低的工資,同時增加他們的工作量。據統計,合同制教師的平均工作量都在23節以上。這種情況導致學校普遍出現只重視上課數量而忽視上課質量的現象。在受訪的三位輟學學生中,通常認為老師大多具有經驗少、過于嚴厲,班級管理混亂等問題。目前,該校的生師比約為25:1。
(二)低生均投入影響輟學率
生均經費是衡量教育經費投入程度的核心指標,能夠準確反映教育資源的分配情況。
1.中職生均教育事業費投入量低于普通高中。根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發布的2014—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數據:一是國家對普通高中和中職的生均教育事業費投入呈逐年增長趨勢,但增長率不同。2014年,中職生均投入比普通高中多103.87元,到了2022年,反而比普通高中低了1541.86元。二是中職的年均投入增長率明顯低于普通高中。2014—2022年期間,中職的平均增長率為7.22%,而普通高中達到8.77%。2017年和2020年,兩者差距甚至超過了3%。
2.中職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水平與學生輟學存在負相關關系。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較高的地區,如國內東北部和東部地區,其2014—2022年的平均值均超過1.6萬元,而這些地區的中職學生輟學率相對較低。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的平均值在1.1萬元左右,這兩個地區的中職學生輟學率也相對較高。
但是,在輟學率最高的西部地區,西藏自治區在2017—2022屆的平均輟學率為4.94%,僅次于北京(3.28%)。值得注意的是,西藏自治區在2014—2022年間投入到中職教育的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平均高達35724.56元,也僅次于北京(48598.43元),比上海還高出4000元。在同樣屬于西部地區的貴州省,情況與西藏自治區截然相反。貴州省2014—2022年間投入到中職教育的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平均為7260.36元,是全國最低水平。相應地,貴州省2017—2022年間中職學生的平均輟學率高達28.63%,也是全國最高的。
中職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的較低水平,使各中職學校在提高教育教學實訓水平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師資匱乏、學生管理難度增加、學習資源匱乏以及學生輟學率上升等問題。學校要兼顧生存與發展,一些地方還存在持續上漲的招生費用,進一步壓縮了學校的財政支出,導致中職學校只能采取如增加班級規模、延長設備更新周期等降低教育質量的措施來維持基本運轉。
(三)學校內部管理問題影響輟學率
對于學生輟學問題,文森特·汀托(Vincent Tinto)提出,應從學校層面而非個體層面來審視學生輟學過程。他認為,學校和學生對輟學行為負有同等責任,因學業失敗而導致輟學的學生數量相對較少。[22]因此,學校需要營造適合所有學生社交和專業學習的氛圍,增強學校自身的凝聚力,以便讓學生有機會和平臺自由地融入學校的主流價值觀。
目前,由于中職學校的資金投入不足、生師比偏高以及師資數量不足,整體師資水平相對較低。許多優秀畢業生較少考慮到縣級中等職業學校任教;大多數專業課教師都是“學校內部選拔”,缺乏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實訓條件不足、課外活動較少,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職業學校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職業需求嚴重脫節[23];學校內部資源整合不力,學生缺乏存在感、獲得感和自豪感,降低了他們對學校的依賴程度。這些成為中職學生希望離開學校的重要動因。
個案學校對于減少輟學率的問題表現出較低的關注度,而對于引發輟學的責任人也只是給予象征性的處罰。個案學校的管理方式相對粗放,各部門之間相互獨立。例如,德育處要求臨時召開學生會時,僅通知班主任讓學生集合,而其他部門通常不知情,導致到了課堂上才發現沒有學生。
通過對個案學校提供的2019—2022四屆學生數據分析,整體來看,該校學生的總體輟學率(21.08%)比全國平均水平(13.88%)高出7.20%,也高于西部12個省市平均水平(19.54%)。從專業來看,個案學校輟學率最高的是電子商務專業,四屆平均輟學率高達42.20%,其次是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29.82%)。從區域來看,個案學校中,貴州籍學生的輟學率是最高的,四屆的平均輟學率高達33.60%,而該校在貴州的招生數按1:0.53:0.53:0.35迅速下降,而四川籍學生的四屆平均輟學率最低,為12.43%。該校在四川的招生數按1:0.76:1.15:1.29遞增。由此可見,學校管理與學生輟學率和招生狀況有著直接的關聯。
六、對策建議
(一)人力資本的社會保障:配齊配好中職師資隊伍
1.降低生師比,增加編制。在政策層面,教育行政部門可參考普通高中的生師比標準,適度降低中職學校的生師比。以2022年的數據為例,全國中職學校在校學生為1339.29萬人,專任教師為71.83萬人,生師比達到18.65:1。若按照普通高中的生師比12.72:1計算,全國中職學校需要增配33.46萬名專任教師。政府應通過增加中職學校教師編制,給予中職學校自主聘用教師補貼等舉措,解決中職學校專任教師不足的問題,有效提升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實訓水平,降低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中職學生的輟學率,切實保障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同樣的機會。
2.內培外引。構建優秀的教師隊伍對于有效控制中職學生輟學問題、保障職業學校教育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要培養優秀的教師,一是依靠教育生態系統自身“造血”。目前,我國僅有12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難以滿足全國7294所中職學校及2492所技工院校的師資需求[24]。因此,應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建設,提升普通師范院校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力度,并鼓勵一批高水平工科學校開設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為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土地優惠等政策激勵,以推動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工作。二是大力引進行業企業工匠型人才到校任教。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機制,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之間的雙向流動。通過增加政府對兼職教師的聘用補貼,優化人才引進政策的效果,吸引更多行業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加入職業院校的教學隊伍。
(二)教育投資的經濟保障:參照普通高中保證中職生均撥款
1.增加資金投入量。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很強,需要更多的設備和實習基地的支持,因此其資金需求量較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時,優化教育支岀結構,新增教育經費要向職業教育傾斜。進一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撥款制度,各地中等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可適當高于當地普通高中。可見,加大資金投入是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據統計,職業教育的生均成本約為普通高中的3倍。然而,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論從z總量還是生均教育經費數量上都低于普通高中。[25]
2.降低辦學內耗。中等職業教育的市場化在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對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相應地,辦學過程中各要素的市場化也帶來了一系列內耗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每年的招生競爭。各中職學校為了生存與發展,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招生競爭。這種競爭不僅增加了招生成本,也使得本已有限的生均教育經費被挪用于招生,嚴重影響了中職教育的質量與可持續發展。政府應當加強對招生過程的監管,降低或免除招生費,實現招生過程的透明化,確保國家投入的教育經費真正用于學校建設與發展。
(三)辦學主體的內驅保障:創新中職學校控輟舉措
1.問題前置:建立輟學風險識別機制。輟學風險識別指標應當不僅限于常見的遲到、早退、曠課和長期缺席等課堂行為問題,還應制定更為全面、細致和精準的輟學跡象識別指標,以準確識別并及時干預在校學生潛在的輟學風險。一是成立輟學風險評估解決專業機構,擬定風險識別清單,包括但不僅限于學習狀態、生活狀態、學業成績突然下降;明顯對人和事缺乏興趣、表現出群攻擊性或退縮性、頻繁出現身體不適、食欲不振、異常亢奮等。擬定輟學風險處置的工作流程及操作細則,以指導控輟的前期洞察、工作流程、家校共育、后續處理等工作。該機構由班主任、心理咨詢師以及經驗豐富的學生問題解決專家組成,調動班主任掌握輟學問題的主動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任課老師和生活管理團隊對學生輟學情況的考核機制,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工作氛圍。二是在調研本地區各校、本校各專業的輟學情況后,制定學校各專業、各年級,甚至按性別劃分的控掇措施,加大對地區教育部門負責人、學校領導、班主任的輟學率考核權重。
2.增強粘性:營造良好成長氛圍。一是形成專業技能融合場域。建立健全國家、省、市、校四級技能比賽長效機制,踐行職業學校的初心使命。一年級學生在校內比賽中通過海選,二年級學生在省(市)級比賽中脫穎而出,三年級學生則通過國家級比賽的選拔,引導中職學生不斷強化技能,確保學生學有所成,實現學生升學有保障,就業有底氣。嚴格落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中“崗位實習時間一般為6個月”的規定。將課程標準與崗位標準對接,為技能提升提供更好的理論支持。二是開展豐富的社團和課外活動,打通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社交溝通渠道,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學校應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使學生對學校更有認同感、融入感,更能理解學校的決策、服從學校的管理,從而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依賴感。三是嚴格執行紀律,保持嚴謹有序的校風校紀。學校應該嚴格但溫和地執行紀律要求,讓學生認同學校的綜合育人措施,提高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這將對降低中職學生高輟學率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
3.評估解決:開展輟學風險處理。基于輟學風險識別機制,介入有輟學風險的在校學生,進行聯系、診斷、解決三個階段的處理。在聯系階段,基于輟學風險評估解決專業機構的評估數據,識別出存在潛在輟學風險的學生,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準備好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和環境,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和期望,并確定最適合的診斷人員。在診斷階段,與輟學風險學生進行面談,重建學生對學校的信任,以便于今后更有效地與學生溝通,提高問題解決的成功率。在診斷過程中,確定學生輟學風險的程度,了解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的期望。最后是解決階段。診斷者需提出適合學生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包括學校工作和教師方法的改進、學校對學生的承諾以及與家長的充分溝通。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安排專人觀察并跟進輟學風險學生的轉化情況,必要時再次進行面談,隨后重新進入診斷階段,直至問題得到最終解決,最大程度地為輟學風險學生提供重新融入學校教育的機會,也為學校自身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契機。
[注釋]
①在統計上,學界有“年輟學率”和“屆輟學率”兩種,本研究指的是屆輟學率,即從學生中職高一入學注冊學籍一直到高三畢業取得畢業證書,三年內的輟學學生數與高一入學注冊人數的百分比。
②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教師節前夕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勉勵廣大教師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J].人民教育,2015(18):6-7.
[2]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貧困問題社會發展指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51.
[3]林克松,沈家樂,劉紅.脫貧攻堅與控輟保學:貧困地區職校學生“非貧困性輟學”的推拉效應[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7):19-25.
[4][9]楊敏.中職輟學學生家庭教育缺失 的原因及改進對策[J].職業,2021(9):88-89.
[5][11]呂庚圣.中職學生輟學原因及對策[J].職教通訊,2015(32):41-43.
[6][8]王青梅.中職學校學生輟學的原因及對策[J].廣西農業機械化,2022(2):52-55.
[7]許妤.中職學生輟學問題的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科教文匯,2020(34):174-175.
[10][12]牛保頓.如何降低中職院校的學生流失率[J].科學中國人,2015(10):119-121.
[13]馬暉,李玉飛.布迪厄場域理論下農村苗族學生輟學原因探析——以曲靖市A村學生為例[J].教育觀察,2017(22):12-14.
[14]魏莉莉.關于國外的輟學理論研究述評[J].當代青年研究,2008(9):60-67.
[15]劉婧.國外高等教育輟學理論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14(5):84-89+94.
[16][18](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59,91.
[17](美)西奧多·舒爾茨.對人進行投資[M].吳珠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40.
[19](法)讓·巴蒂斯特·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陳福生,陳振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75.
[20][21]陳婕,張鳳林.教育對個人收入分配具有怎樣的影響?[J].經濟問題研究,2023(2):25-38.
[22]Vincent Tinto.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17(3):246.
[23]張露穎,于志宏,李桂玲.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學校專業適應產業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5):69-72.
[24]教育部.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2-09-14)(2024-01-2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25]方芳.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財政和財政制度現狀及面臨的問題[J].職業教育研究,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