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坪的歌聲》是我一直想寫的作品,也是縈繞心中的一份情結。在雅安工作、生活,我走遍了雅安的山山水水,在那些錯落有致的民族村落里,我聽過很多斑斕的旋律素材,好似周公河的清流涓涓入心,又像潺潺的雅雨,敘說著雅安最清麗的純樸。我最難忘的,便是栗子坪。在那里,我親眼見證了彝家同胞因地制宜,用經濟作物黃果柑、枇杷等蔬果筑起發展道路。他們的歌聲里,除了對青山綠水的贊美,還多了一份對鄉村振興的喜悅。我想這份由衷的喜悅應該被歌詠,所以我要把真切的彝家生活風貌、真實的彝家感情、真摯的民族情懷用旋律表現出來。
如何才能展現栗子坪生機勃勃的生活風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合唱(由龐張柳、澤央卓瑪、阿依林芳、闞璐、徐思苑、王思然、李妹香、張舒曼、舒葉、雷璐菡、鄭子儀、代小炎、紀弋煊、賀子純、國瑜恩演唱)。音色上,我側重選擇了彝族同胞女聲,只有親歷者才能把真實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在寫完第一稿后,我又多次前去采風,通過一次次記錄和和聲分析,最終決定在多聲部的和聲處理上借鑒更多民族和聲的特點。在編曲時,通過多次細化的樂器音色對比和音色選用等工作,得以讓民族化的藝術形象變得更加豐滿。還記得采風時一些年老的長輩會演唱彝族的原生態唱腔,于是這種蒼勁、悠遠、富有張力的唱腔被又我加入了歌曲中的獨唱段落和末尾高潮部分。
就這樣,經過數次改稿,彝族文化色彩在譜面上漸漸生動起來。歌曲第一次試錄音時,我聽著彝族姐妹深情的歌唱,想到彝族鄉的秀麗風景,感慨于雅安鄉村的變遷,不禁悄悄流下了淚水。栗子坪彝族鄉開拓進取的步伐成為了這首作品最純潔的源泉,而彝族人民緊跟時代、砥礪前進的精神,正是這首歌的魂魄。在以后的歲月里,我也會繼續為創作增添如此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