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雪
(作者單位:河北傳媒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近些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群體逐漸成為健康傳播的重要受眾群體,在新媒體時代提升老年群體的健康素養也是對黨的二十大所闡述的內容的落實。
20世紀5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將勞動年齡人口的統計定為15歲至64歲,65歲及以上為老年人。隨著全球老年人就業參與率不斷上升,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65歲至69歲老年人就業率已達28%。自2000年開始,我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截至2023年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 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將積極的老齡觀念和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全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為實現積極的老齡化,需要從城鄉基層社區開始,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老年生活觀,全方位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要樹立和培養積極的老齡觀念,就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更積極的政策和更積極的行動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近年來,隨著收入提高和壽命延長,銀發經濟迅速興起,社會對養老服務、大健康、文體旅游、繼續教育等老年產業需求越來越大,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獲取健康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遠程醫療類、智慧養老類、帶貨直播類等各類社交應用程序(Application, App)已經深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其操作復雜,對于老年群體來說較為困難,特別是對于信息獲取較為滯后的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具有較強的健康信息獲取欲望,但是這種強烈的健康訴求在新媒體時代容易被邊緣化,甚至被無視。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各種功能會逐漸衰退。老年群體的身體素質下降、反應能力變弱,使得老年人對于新興的事物產生了逃避心理[1]。老年群體更樂于接受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的傳播方式,對于手機、電腦等存在著一定的使用障礙。在心理維度上,有相當比例的老年人會因為心理上的畏難情緒而不敢使用數字技術。因此,數字接入首先需要讓他們有使用動機,愿意去嘗試,敢于去擁抱數字技術,而這需要社區、家庭等的支持[2]。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健康信息出現在新媒體平臺上,但是由于缺少一定的設備應用能力,老年群體很難迅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 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占比1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老年人通過新媒體接收更多健康新聞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然而現實卻是,大眾媒體更加關注年輕人的需求,會將更多的資源分配到年輕人手中。隨著新媒體從業者年輕化趨勢的愈演愈烈,以諧音文化、生僻字文化和混搭文化為代表的話語表征進一步加劇了老齡群體信息理解的“壁壘”[3]。因此,老年人對于健康知識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甚至有一些自媒體、營銷號片面追求點擊量,發布一些虛假的健康信息,利用了老年人基于自身對于健康的重視,假借權威從而獲得相關效益。加上老年人辨別信息的能力有限,造成了虛假信息在老年群體中的大量傳播。
新媒體的出現,為老年人獲取健康知識提供了新方式和新渠道。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一些新媒體平臺在設計之初沒有完全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存在著老年人操作困難、關于健康信息的查找困難、老年人的反饋信息無法及時處理等問題。
首先是操作困難,許多老人不使用新媒體平臺接觸相關健康信息的原因是許多新媒體平臺存在字體過小、功能繁多難以找到等問題。操作困難和形式的煩瑣使得新媒體平臺的健康傳播很難在老年群體中進行,雖然一些平臺如抖音推出了老年人版本,針對老年人的需求進行了一定的優化,但是只是解決了一些基本的問題,并沒有優化老年人的使用體驗[4]。
其次是獲取困難,很多新媒體平臺所提供的內容往往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如一些微信公眾號關于健康信息的推文的受眾擬定的是社會全體成員,并未針對老年人傳播相關內容。在新媒體平臺中,這種匱乏的“老年人專屬”的傳播嚴重影響了老年人通過新媒體獲取健康信息的熱情。老年人難以通過簡單的搜索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與健康相關的知識,如在微信中搜索“風濕病”,出來的內容繁多,有視頻、有推文,其中個人賬號、非官方賬號、官方賬號混雜,內容也參差不齊,甚至出現了矛盾的內容,這也是老年群體利用新媒體獲取相關健康信息困難的重要原因。
最后是反饋困難,新媒體平臺是交互性很強的平臺,但是在健康傳播過程中缺乏反饋渠道。老年群體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相關健康信息的搜索之后,沒有渠道能及時地幫助老年人解決相關的健康問題,這制約了老年人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健康信息的習慣的養成。
就目前來看,很多App的適老化改造浮于表面,改造方式分為“內嵌式”和“獨立式”兩種類型,其中大多數App采取了“內嵌式”改造,即用戶需要自行在產品內部切換適老模式。只有“今日頭條”等新聞資訊類App、“百度地圖”等出行類App和“百度”另外開發了獨立的適老版App。“內嵌式”App,在整體上呈現出“進入(適老模式)難,退出(適老模式)易”的特點。絕大多數App將適老模式入口設定在“設置”頁面中,用戶需要在繁多的欄目里逐條尋找。由于適老版入口埋藏較深,用戶想要從原版切換至適老模式,需要在App中點擊多次。用戶很少能在首屏首頁看到切換入口,即使切換入口位于一級頁面中,它也多和其他功能圖標排列在一起,需要用戶仔細查找。相比之下,退出適老模式的步驟則比較簡單,因為退出入口多位于首頁中。同時,因為切換到適老模式后,內部圖標會放大、功能會簡化,所以退出入口也更為顯眼。雖然各App就產品本身進行了調整,但若不解決“宣傳弱”“進入難”等問題,適老化改造的成果很難真正惠及老年群體。
自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以來,我國已經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以推動老年人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并提高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文件要求所有面向中老年人的版本應優化字體的尺寸和大小,并且禁止任何形式的內容推廣或其他干擾用戶體驗的行為的廣告彈窗等。隨后各地政府也紛紛采取相應策略來向老人群體提供更友好的環境和服務。2022年12月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七成的老年人對于目前網絡服務針對他們提供的友好度表示滿意。
老年群體對于App的改良最核心的要求是更大的字號和圖標,易于使用的界面,較少的廣告,能夠輕松接通的人工服務等[5]。經過實際測試,優化過的界面對用戶來說更加清晰明了。一旦移動App被轉換為“老人版”或者“關愛版”,文字會變大,按鈕也會變得更大,顏色也更為鮮艷;許多App的功能會被削減,以強調其核心功能;一些App甚至提供了如語音搜索、文本閱讀、快速購買門票、一鍵打車等便利功能,使得老年群體使用難度下降,操作過程更加順暢無阻。
經過老年化改良的手機應用程序類型繁多,適用場景多樣,包括新聞、社交、購物、金融服務、旅游、醫療保健等領域。不同的應用程序在數字消費方面也針對老年人的特點作出了不同的設計。例如,針對老年人視覺衰退,更難看清字體,微信的“關懷模式”有更大的字體,在配色上也盡量提高對比度,便于老年群體辨認;針對老年人對語音操作的偏向,騰訊新聞推出了語音播報的功能,還支持倍速播放,這樣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調慢播報速度,以更合適的語速聽清播報內容;在操作上,鐵路12306 App優化了軟件登錄時的驗證形式,不單單提供需要快速反應的滑塊驗證方式,還提供了短信驗證方式,降低了老年人的操作難度。
新媒體所帶來的新的改變與老年人賴以生存的習慣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新媒體對于老年人來說是新興的概念,所以新媒體的健康傳播對老年人的影響是有限的[6]。因此,新媒體在進行適老化改造之前,應該要思考如何使得新興的技術服務于老年人;新媒體在進行適老化改造時,要思考如何將新媒體適老化的舉措落地,切實地造福老年群眾。適老化應該是從滿足老年人健康信息獲取的需求出發,而不是只改形式不改內核,更不是迫于形勢和政策的壓力,走走過場。
新媒體在進行健康傳播之初,要實行分眾化的傳播,為老年人提供更加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不能一味地追求先進的技術,而忽略了老年群體接觸困難的問題。要保留人工服務的通道,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7]。新媒體平臺要著眼于老年群體關注的健康問題,為老年人提供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并且,對于老年人熟悉的傳統媒體也要進行數字化的升級,要讓老年人使用起來更方便、更舒適。
新媒體平臺健康傳播的適老化改造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所以政府要推進智能普及公共設備的適齡化,減少城鄉老年群體之間的差距。要挖掘老年人在新媒體平臺獲取健康信息的難點、痛點,引導新媒體平臺發展,切實做到適老化的探索[8]。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新媒體傳播的健康新聞的監管力度,對于那些在適應老齡化方面執行不力的媒體平臺,進行監督和整改,以建立長久有效的機制,從而真正提高其質量。政府部門也應重視提供深度服務,并組織開展“數字幫扶”,開展相關培訓班,幫助老年群體解決接觸數字化媒體的種種困難,幫助老年群體更快地適應新媒體的發展[9]。相關部門要加強行業監管,特別是加大反詐宣傳力度,幫助老年人提高運用網絡的媒介素養,避免陷入虛假健康新聞所帶來的一系列詐騙行為陷阱。
老年群體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應用新媒體,增強自身通過新媒體接觸相關健康信息的信心。新媒體平臺可以推出一些“銀發網紅”,讓他們進行如何使用新媒體搜索相關健康信息的分享,給那些不會使用新媒體或者剛剛學會使用新媒體的老年人起到一個帶頭作用。“銀發網紅”起的帶頭作用可以促進老年人更加積極地利用新媒體獲取健康信息,而且“銀發網紅”的榜樣作用也能夠激勵老年群體發掘自己的潛能,主動彌合與年輕群體的數字鴻溝,從而積極融入數字社會。
新媒體時代,人口老齡化在全世界呈不可逆的趨勢。我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尊老愛幼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所以我們要關注老年群體的需求,積極幫助老年群體融入當前社會中,提高老年群體的融入感,增強老年群體的參與感。同時,我們也要推廣尊老的社會風氣,提高個人價值,努力營造更加良好的氛圍,助力適老化的推進。在當下的技術環境中,要想實現“老年友好型社會”仍需作出很多努力。“當下社會,數字技術的邏輯是非常強勢的,要求人去主動適應數字技術。但事實上,被數字技術賦予合法性的某些行動方式,其實并不適合所有人。”要想幫助老年群體適應數字社會,更方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健康信息,不僅需要改善數字技術本身,還需要一個“更加寬松的技術環境”,為老年群體提供多樣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