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曦 曹凌靜
摘要:立足數字化與老齡化共振的時代背景,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錦繡社區、和諧社區、團結社區、維拉壩珠海社區為例,通過對社區老齡人口展開線上線下民族志、深度訪談,對怒江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聯結現狀進行評估,探究怒江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數字融入的現實困境,總結分析當前怒江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數字困境的干預措施,并提出解決數字困境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易地搬遷;社會適應;數字困境
引言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老齡人口難以適應信息技術飛速更新而逐步被邊緣化,數字資源匱乏、數字技能缺失也讓許多老齡人口陷入數字融入困境,老齡人口數字鴻溝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愈發凸顯。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已達29697萬,占總人口的21.1%[1]。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10.9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77.5%,其中60歲及以上非網民群體占非網民總體的比例為39.8%[2]。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是國家重點關注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是典型的邊疆民族地區,10.2萬群眾從千山萬壑中“下山進城入鎮”,超過全州1/3貧困人口易地搬遷,比例居全國最高。
2022~2024年,作者先后4次前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易地搬遷社區進行田野調查,在瀘水市的18個易地搬遷安置點、11個安置點社區中,根據社區建設現狀和老齡人口數字融入情況,選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4個易地搬遷社區為田野點,分別是錦繡社區、和諧社區、團結社區、維拉壩珠海社區。借助人類學、社會學、新聞學、民族學的學科知識交叉,在學科交叉視野下建立研究框架。從傳統社會向數智化社會轉型中老齡人口的社會適應與數字融入入手,對積極老齡化背景下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的數字困境與干預展開研究。
1. 怒江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社會適應與社會聯結現狀
錦繡社區位于瀘水市大練地街道,共有居民897戶3096人,其中老齡人口有442人,約占總搬遷人口的14%。和諧社區位于瀘水市大練地街道城墻壩安置點,是怒江州67個安置點中最大的社區,共有居民2549戶10605人,占瀘州市市搬遷總人數的1/3,其中,老齡人口有1211人(年齡最大的為102歲),約占總搬遷人口的11%。團結社區位于瀘水市六庫街道,共有居民1216戶4596人,其中,老齡人口有463人(年齡最大的為104歲),約占總搬遷人口的10%。珠海社區位于瀘水市大興地鎮,是由珠海市援建的易地搬遷社區,其中,老齡人口有379人(年齡最大的為100歲)。
1.1 老齡人口收入降低與消費增加
易地搬遷社區的老齡人口在搬遷前通常依賴農業生產作為其經濟來源,搬遷后無法進行土地種植會導致收入減少,他們需要依賴政府或社會福利來維持生計,這可能導致經濟上的壓力,限制其在衣食住行、醫療、娛樂和其他基本需求上的支出。“我們都是一輩子的農民,在山上每天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山上種了很多的白菜、土豆、蘿卜、黃瓜……還養豬、養雞,要吃肉就自己宰,要吃菜就去地里拔。”土地對老齡人口而言是其生計和經濟收入的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生活質量和經濟地位,土地的缺失會導致其陷入經濟壓力和不安全感之中。同時,土地對老齡人口而言不僅是一種生計,更是身份認同的象征。土地承載著農村社區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人們通過對土地的耕種傳承著種植知識、農耕習俗和價值觀念。土地不僅是一種經濟資源,更是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承載者。
從搬遷前的農村自給自足到搬遷后城鎮市場化的生活方式轉變,易地搬遷社區的老齡人口消費會增加。搬遷前,依靠土地在農村生活,盡管直接經濟收益不高,但是基本生活保障可以通過土地解決,還可以通過售賣農產品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老齡人口不僅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有能力幫助在城鎮務工的子女照顧孩子。而搬遷后,易地搬遷社區是一個市場社會,開銷遠大于農村。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易地搬遷老齡人口會嚴格控制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但會因為需求改變、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等原因而面臨消費增加的問題。搬遷后,老齡人口須適應新的社區生活規范,通過調整行為適應環境衛生要求、用電安全要求、停水規范要求等,促進老齡人口對新社區的融入與適應。但與此同時,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改變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給老齡人口帶來不適感,并引起他們對過去生活的懷念[3]。
1.2 老齡人口社會交往對象與溝通機會增加
錦繡社區的搬遷群眾主要來自稱桿鄉、古登鄉、六庫街道;和諧社區的搬遷群眾主要來自瀘水市5個鄉鎮30個行政村;團結社區的搬遷對象主要來自瀘水市、福貢縣,屬于跨縣、跨鄉鎮安置點;維拉壩珠海社區的搬遷群眾主要來自瀘水市大興地鎮、稱桿鄉。易地搬遷社區里來自不同鄉鎮的搬遷群體為老齡人口帶來了更多樣化的社交對象,促進老齡人口與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與交往,擴大了他們的社交圈子。同時,易地搬遷社區舉辦活動,如組織觀看“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公益電影、“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惠民演出活動,體驗非遺傳拓技藝體驗等,這些活動不僅增加老齡人口與社區內外群體的交流機會,還增強了他們在社區中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但與此同時,老齡人口突然置身于居住人口數量比過去龐大的易地搬遷社區,與陌生人打交道,對于一部分社交能力較弱、偏好獨居、性格內向的老齡人口來說,也帶來了一定的社交焦慮與社交壓力[4]。
2. 怒江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數字融入的現實困境
2.1 接入溝困境:主動抗拒與客觀挑戰
接入溝是第一道數字鴻溝,以能否接入互聯網為判斷標準。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數字社會的來臨,易地搬遷社區中老齡人口的數字鴻溝既在彌合也在產生。舊的數字鴻溝正在彌合和消散,但是因為技術進步導致的新鴻溝使老齡人口依然無法完全融入數字社會。易地搬遷社區中的老齡人口所認知的文化內涵與價值觀念,會與數字媒介中所傳遞的信息形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符,導致他們對數字媒介的使用產生抵觸情緒,難以將數字媒介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中央網信辦等五部門印發的《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提出,要“夯實鄉村數字化發展基礎”[5];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到要“大力支持電子產品下鄉”[6]。雖然數字媒介設備價格逐漸降低,但對于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易地搬遷社區的老齡人口來說,購買和維護這些設備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此外,一些數字媒介服務需要付費才能使用,這也增加了他們的經濟壓力。差異化的養老資本弱化了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數字融入的內生動力,不利于老齡人口形成更為主動的數字智能設備學習習慣。
2.2 使用溝困境:文化水平與媒介素養
使用溝是第二道數字鴻溝,以不同使用者之間掌握技能的差異作為考察對象。易地搬遷社區中老齡人口多為傈僳族,且受教育程度整體較低,缺乏一定的媒介素養,加劇了他們在使用數字設備中的困難。由于易地搬遷社區的老齡人口使用非漢語語言進行交流,加上缺乏對數字媒介使用技能的認知,難以理解和應用數字媒介中的漢語信息,導致信息獲取和傳播存在困難,限制了他們在數字媒介上獲取信息、溝通、參與社會交往活動的能力[7]。同時,由于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對自身刻板印象的判斷,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成為熟練掌握并使用數字設備的人群,反映出老齡人口對于自身文化水平和媒介素養的焦慮和擔憂。
2.3 結果溝困境:理解偏差與互動差異
結果溝是第三道數字鴻溝,其關注重點在易地搬遷社區的老齡人口因互聯網的使用所獲得的經濟、文化、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可見收益的差異。老齡群體自身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感知能力隨著時間的變化出現了退化、老化,一定程度上對接收到的信息產生理解偏差、記憶偏差。
首先,易地搬遷社區的老齡人口對新媒介技術的接觸較少,缺乏使用數字設備的基本知識。其次,搬遷后老齡人口面臨新的社交環境,不知道如何通過數字媒介與老朋友或新鄰居保持聯系,使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的時間較少,甚至不會更新動態。最后,老齡人口擔心自己的表達不被理解或受到嘲笑,常常選擇不在社交媒體中發表自己的觀點。例如,在微信樓棟群聊中,小組長或樓棟長通知一件事情后,回復消息的居民通常為中年人,老年人偶爾會回復1~2條語音,如“我們知道了”“我們老年人知道了”,導致數字媒介平臺所獲取的信息和收取的問題反饋難以包含老齡人口的實際情況,使老齡人口的訴求被忽視。
易地搬遷老齡人口在數字媒介中表現出缺乏內容生產能力、缺失信息互動習慣、自我表達動力不足等問題。這不僅反映出當前老年人在數字媒介中表達的困難,同時也暗示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渴望參與數字媒介社交[8]。
3. 怒江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數字困境的干預措施
3.1 外部賦權,發揮數字媒介技術的賦能作用
國家通過制定專項資金支持計劃,完善網絡基礎設施,以匹配老齡社會需求。把關愛保護留守老人放在突出位置,出臺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經濟困難老年人服務補貼實施辦法,完善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機制和保障體系,實施動態跟蹤服務。發展傳統服務項目,以保障部分數字技能缺乏的老齡人口可以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
經濟補貼可以幫助老齡人口改善生活條件,提高他們對數字設備和網絡服務的獲取能力;降低在數字融入過程中的經濟門檻,使他們更容易參與數字社交互動;提高他們使用數字媒介的頻率,增強他們獲取各種信息的便捷性,提高老齡人口在數字媒介中的參與程度[9]。
3.2 內部增能,關注數字媒介培訓的個體差異
錦繡社區建立鄰里幫幫團,利用自助互助模式,在老年人群體內部形成互相支持、互相服務的網絡,以解決老年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和諧社區打造“紅色情暖長者屋”紅色學習站,作為社區老年人養老休閑、紅色學習的陣地,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團結社區創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常態化開展“長者生日會”;維拉壩珠海社區為孤寡老人、殘障老人、留守老人設有養老院。
怒江流域易地搬遷社區結合實際,針對不同需求的老齡人口采取多樣化、差異化的活動培訓,讓數字媒介真正走入老年人的生活中。積極引導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數字反哺,助推數字媒介使用在代際傳遞,幫助易地搬遷社區老齡人口提升數字素養,使其主動融入數字社會[10]。
結語
通過線上線下民族志、深度訪談的質化研究發現,怒江流域易地搬遷社區的老齡人口在社會適應方面存在收入降低與消費增加的問題,在社會聯結方面呈現出交往對象、溝通機會增多的情況。本文針對老齡人口在數字融入中的現實困境,從接入溝、使用溝、結果溝三個層面展開分析,有助于在“數字中國”背景下,為我國進一步設計、制定易地搬遷居民數字困境解決政策,以及實施有效可行的易地搬遷居民數字困境消減行動提供一定的策略建議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23年國民經濟回升向好 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EB/OL].(2024-01-17)[2024-03-12].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7_1946624.html.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4-03-02)[2024-03-20].https://www.cnnic.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3]劉升.養老型返遷:易地搬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困境及養老選擇——基于某脫貧縣集中安置社區的跟蹤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4):119-129.
[4]蘭宇強.易地搬遷老年人社區融入問題研究[D].三亞:海南熱帶海洋學院,2023.
[5]中國網信網.中央網信辦等五部門印發《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EB/OL].(2023-04-13)[2024-03-12].https://www.cac.gov.cn/2023-04/13/c_1683027266482224.htm?eqid=fb7ecda90000117700000006647765cf.
[6]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于促進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發改就業〔2023〕1019號)[A/OL].(2023-07-20)[2024-03-1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7/content_6893477.htm.
[7]王艷玲,姜怡寧.老年數字鴻溝之痛及彌合之徑[J].新聞愛好者,2021(7):31-34.
[8]于瀟,劉澍.老年人數字鴻溝與家庭支持——基于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61(6):67-82,231-232.
[9]林寶.老年群體數字貧困治理的難點與重點[J].人民論壇,2020(29):129-131.
[10]尤偉瓊,曾宇龍.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驅動研究——基于云南直過民族整族脫貧實踐[J].云南社會科學,2020(6):117-124.
作者簡介:李紹曦,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媒介與社區治理、媒介文化研究;通信作者:曹凌靜,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研究生類)——數字反哺對農村留守年老人群的積極影響研究——以瀘水市和諧社區為例(編號:2023Y0679);云南財經大學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2023年度學院碩士研究生科研項目——怒江流域易地扶貧社區老齡人口數智貧困與干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