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華

我園有一片種植園,很適合開展種植活動。但我發現,大部分教師的種植活動局限于春季種植,夏、秋、冬三季的種植活動出現斷崖式減少,種植后的活動局限于觀察、拔草、澆水等簡單的勞動,勞動形式單一,種植活動安排隨意無序,甚至種子播下以后都是班級保育教師在維護。這不禁讓我思考:種植究竟蘊含著什么教育意義?幼兒在種植過程中如何真正獲得發展?
虞永平教授提出的“全收獲”理念給了我啟發:要多層次、多方面、多主體開展種植活動,幼兒在種植過程中收獲的不只是能力和知識,還有情感和態度。
在“全收獲”理念的指導下,我帶領小農人們開展“四季農忙”勞動實踐活動,圍繞“春種”“夏生”“秋收”“冬藏”開展多元的、綜合的實操勞動,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掌握實用的勞動技能。
翻土松壤
制訂計劃
選種買種][觀察記錄
拔草除蟲
保衛瓜果
扎稻草人][采摘品嘗
清理保養
農家游戲
篝火晚會][儲藏準備
搭建大棚
開挖地窖
圍爐煮茶]
春發其華,種下一粒粟
新春伊始,經過劃分承包農田、翻土松壤、選種買種等一系列準備后,小農人們開始春耕春種。幼兒在播種的過程中發現,有的植物是點種,有的是撒種,還有的是先育苗再移栽。他們都在期待著,想看看哪個班的種子先發芽,哪個小伙伴的種子先冒頭。
結果是“幾家歡喜幾家憂”,有的嫩芽如期而至,而有的種子爛在了土里。面對這樣的結果,小農人們不禁疑惑:“同樣都是種子,為什么有的種子發芽,有的不發芽呢?”于是,小農人們開啟了“種子發芽記”的探秘之旅。他們詢問家長種植顧問,翻閱種植繪本,在網絡上查閱資料,逐步揭開了種子發芽的秘密。原來,種子發芽不僅受環境、氣候、陽光、土壤、水分等諸多條件的影響,還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了解原因之后,大家不怕失敗,遵循科學種植規律,等到4月中旬后,再次播種棉花,收獲了如期而至的美好。
很多時候,教師會提前規避一些問題,一句簡單的“現在還不是種棉花的時候”會讓幼兒失去主動探究的機會,使幼兒很難發現氣候對種子發芽的影響。其實,主動探究的過程不僅提高了幼兒的科學素養,還培養了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
夏觀其生,不與四時同
夏季的瓜果園非常熱鬧:長長的黃瓜懸掛在藤架上,朝天椒尖尖的角向天仰望,向日葵迎著太陽爭相綻放……看著這些瓜果,小農人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勞動中,每天戴著小草帽穿梭在田間。然而,這些果實也吸引了雀鳥,雀鳥可不管果子有沒有成熟,一有空就來光顧農田,這可急壞了辛勤耕耘的小農人們。于是,一場“瓜果保衛戰”拉開帷幕。小農人們動手、動腦,扎起了稻草人,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需要體力,還需要智慧。如何打結,如何讓稻草人立起來、動起來等問題都需要他們一一解決。經過一番觀摩學習和合作實踐,個性鮮明的稻草人穩穩地扎在田間地頭。它們有的拿著蒲扇,有的舉著彩帶,有的頂著尖帽,成功地保護了小農人們的勞動果實。
夏季充足的陽光和水分為植物迅速生長提供了條件,往往一兩天,植物就有大變化。這對于大班幼兒來說,無疑是一個觀察、記錄植物生長變化的好時機。通過觀察、測量,幼兒用文字、簡筆畫、圖表、數字等記錄植物的變化。這不僅是幼兒在反思自己的種養過程,還是發現與欣賞各類植物獨特美的過程。
秋收其實,共享農家樂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大家將各類果實采摘下來品嘗,興奮地感慨著:“自己種的櫻桃就是比買來的甜。”“能吃到自己種的玉米,真是太幸福啦!”“今天老師能吃到青椒炒雞蛋,都是小農人們的功勞哦!”
秋收過后,農田明顯蕭條起來。然而,秋收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新一輪種植的開始。在家長種植顧問的幫助下,小農人們開始了農田的維護工作,比如保養泥土、清理根須、枯枝堆肥,為來年的種植奠定基礎。
秋收以后的種植園還可以做什么呢?小農人們圍繞收獲的果實開啟了“歡歌載舞——農家樂”活動。他們創設了表演區,自編、自導、自演《等明天》《大熊勞動記》《蔬菜歌》等勞動劇;創設農家樂游戲體驗區,炒大鍋菜、磨豆漿、剝豆子、刨土豆、曬玉米、篩芝麻、打稻穗等豐富多彩的勞動體驗活動吸引了幼兒園其他小伙伴的目光。在大家爭相體驗的過程中,小農人們自發扮演了農家樂工作人員的角色,安保員、售票員、服務員等多種職業應運而生。在熱鬧的吆喝聲和歡快的音樂聲中,幼兒的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等多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冬藏其秘,誰與共清歡
農田里的植物如何過冬?如何儲藏果實?這再次考驗著小農人的智慧。經驗尚淺的小農人查閱相關繪本、詢問家長種植顧問、搜集相關材料,著手搭建塑料大棚,為農田里的植物做好保溫保濕措施,確保其免受嚴寒侵襲。他們還挖地窖,將土豆、紅薯、蘿卜送進窖內,期待它們來年食用起來口感如初。
搭大棚、挖地窖讓小農人們又一次體會到了勞動的辛苦,他們不斷遇到挑戰:塑料大棚坍塌壓到植物怎么辦?怎樣為植物創造足夠的生長空間?如何把握地窖的挖掘深度?怎么確保地窖不坍塌?如何在進出取放果實時保障安全?通過討論、實踐、反思、調整,小農人和農人師傅積極動手動腦,逐個解決問題,順利完成冬藏任務。
冬藏囤貨后,小農人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圍爐煮茶”時光。他們搭建火爐,架上鐵絲網,點火生炭,圍爐而坐,將自己愛吃的食物烤熟,好一幕“圍爐煮茶歡歌語”的溫馨畫面。如此,冬日的種植園便不再沉寂,而是充滿了歡聲笑語。
冬季氣溫低,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縮短,種植園使用率會斷崖式下降,而特色活動可以讓冬日的種植園活起來。這不僅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加深他們對種植活動的感情,讓他們期待新一輪種植。
反思
1. 問題導向,推動種植活動縱深發展
幼兒的學習離不開與周圍環境的深度接觸與互動。在“四季農忙·向陽生長”種植活動中,我們以小農人親身參與勞動為核心,關注幼兒的需求,通過提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發掘幼兒的勞動興趣,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打造縱向深學、橫向互學的良好勞動氛圍。
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而是給幼兒試錯的空間,比如不發芽的種子、如何扎稻草人等。幼兒在問題的引導下,在具體的勞動情景中找答案,將一個問題“點”逐步拓展成一個循環式學習“圓”。
2. 引導支持,關注幼兒勞動體驗
3~6歲的兒童對勞動的認知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童的勞動體驗和感受。在“四季農忙·向陽生長”種植活動中,我們以真實自然的農田環境、和諧平等的農忙氛圍吸引幼兒參與勞動,以豐富多樣的勞動材料調動幼兒的興趣,圍繞“春種”“夏生”“秋收”“冬藏”展開多元活動,引導幼兒深度參與勞動,讓他們在實實在在的勞動中積累經驗,獲得學習與發展。
通過這次活動,幼兒認識了勞動的多面性——勞動不是單純的體力活,而是一項綜合活動。這種勞動觀念和活動帶來的愉快體驗,讓幼兒以更開放、更主動、更積極的姿態擁抱下一次勞動活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指向幼兒教師課程勝任力的‘百雀驛站敘事研究”(課題編號D/2021/04/1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將軍山幼兒園)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