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珊
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時期都有特定的記憶和符號,是在長期的群居生活勞作中共同繁衍生息的過程中產生的,特別在廣西這種少數民族眾多的區域,民族符號無處不在,觸手可及。符號究竟是什么?民族符號又是什么?當今融媒體環境下,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探討民族符號的傳播路徑的本土化能充分利用融媒體手段讓人們了解廣西特有的民族文化,推動文化傳播和當地經濟的發展。
現代符號學誕生于20世紀初,創始人是索緒爾與皮爾斯。符號學是研究事物符號的本質、發展變化規律、各種意義以及符號與人類多種活動之間的關系。我國知名的符號學家趙毅衡認為:“符號是一種攜帶意義的感知”[1]。
許多民族都是從族群發展而來的,千百年來的傳承都要依靠某種形式的符號作為載體進行傳承。每個民族因為空間地域的因素,物質與精神兩大基本領域存在標志性特征,如語言文字體系、勞動生活觀念、群體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差異,打上了各民族特有的烙印,約定俗成地產生了本民族的形象特征,這就是民族符號。有學者提出民族符號學的定義:民族符號是民族傳遞信息、呈現主題、凝聚共識的重要媒介,是傳播和表達的外在形式和物質載體,是民族文化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廣西各民族標志性因素在符號領域中的體現,可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基本層面分類。
廣西寧明縣花山巖畫,在遠古部落時期氏族祭祀神靈儀式中就描繪了勞作、生活的圖案,花山巖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為現今中國發現的圖像最多、單體最大、種類最多、分布最密,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巖畫[2]。廣西花山巖畫主要以蹲式的人形為基礎符號,在38個巖畫點中,人物圖像一共有3315個,占全部圖像的82%,描繪著氏族的生產勞作、繁衍祭祀場景。幾何形的印紋陶器是駱越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器物之一,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圖案風格而聞名。例如,飲食中的五色糯米飯,有五種顏色,取楓葉、黃花汁、紅藍草、紫蘭藤等原生態植物汁液與糯米浸泡,用傳統手工技藝煮熟之后即可,寓意吉祥如意、五谷豐登。
壯族人喜歡把村子建在山腳下向陽、通風好的地方。壯族稱“屋”為“干欄”。全干欄房為全樓居住形式,是傳統的住房形式,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存放農具。
廣西壯族的服飾,其構圖紋樣以及字紋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黑、藍色是壯族服飾的主調。勤勞樸實聰慧的壯族人把本民族特有的風俗人情、生產勞作場景、民族祭祀、自然神話崇拜等方面的內容運用智慧和巧手繡成了壯族服飾的構圖紋樣,用優美的象征符號展現出來,穿在身上,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表達了壯族人獨有的審美和民族文化,使生活中的壯族服飾成為民族符號的一種表現和傳承[3]。
廣西銅鼓是壯族文化的瑰寶,它源于古代祭祀,是壯族先民在宗教儀式和戰爭中不可或缺的法器。銅鼓如今已成為壯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銅鼓紋樣青蛙紋、太陽紋、翔鶩紋同樣作為一種視覺圖像語言,承載著廣西民族符號的文化內涵。
天琴,它的造型、音調、色彩、材質獨具特色,音色悠揚醇厚,能奏出優美動聽的旋律。在壯族的文化中,天琴有著祈求神靈、祭祀先祖的重要作用,也是民間藝人表演和娛樂的主要工具。
三月三,又稱歌圩節、歌婆節或歌仙節,是壯族古駱越人祭祀祖先、倚歌擇配的傳統節日,是壯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下,經過日積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種具有壯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主要有祭祀祖先、對歌擇偶、聚餐、唱戲、搶花炮、拋繡球、斗蛋等活動。
螞拐節,是壯族人通過祭祀“螞拐”,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壯族螞拐節同時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以上從民族物質和精神層面列舉了部分民族符號的特征,民族符號承載著民族信息,有著本民族的共同記憶、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同時本著“本土化才是國際化的最高境界”,優化傳播路徑才將使得廣西的民族符號在融媒體環境傳播中發揮特有的魅力,助力民族文化的對外輸出。
媒體融合將是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它不僅是指硬件技術層面的重組與整合,更包含了媒體融合的過程之中要以人民為中心,這對民族地區文化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傳播學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誕生于美國,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由于西方中心主義的主導地位和長期影響,我國媒體會主動適應其他國家的文化特性和思維習慣,從內容選擇到敘事表達等難免陷入以西方模式為標準的局限。提出媒體本土化的優化路徑,更有利于少數民族符號的傳播。
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電影、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興起,擴大了傳播的范圍。而如今,互聯網和“5G”時代的到來,“融媒體”是傳統媒介的變革,是多種媒體整合形成的,它不是一個具體獨立的實體媒體,它具有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等共通性,又兼容不同媒體的互補性,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在內容產出、人力資源、硬件方面進行多層面融合,綜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比如,融媒體把廣播的迅疾、便捷,電視的直觀、立體,互聯網的“四個無限”(無限空間、無限時間、無限作者、無限受眾)兼收并蓄,打通傳統媒體的邊界效應。
同時,傳播的發展需要人文價值引領,而我們處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而少數民族符號,它集特有的、實用、裝飾和記錄于一體,凝結了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的集體情感與智慧,能夠正確指引民族正能量。
融媒體吸納眾多大眾傳媒的優點,助推民族符號有效傳播。廣西通過舉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對各種具有象征性的民族文化符號進行藝術展演,從內容和形式上有效推進了融媒體助力民族符號的傳播。慶祝大會上從演奏傳統民族樂器、表演傳統民族舞蹈、展示民族服飾等等,讓各種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化符號視覺、聽覺展現于世人面前。同時每一個符號蘊含著不同的符號意義。這些符號被受眾所接收、理解、闡釋,進行解碼,通過文化符號的互動,形成集體記憶,傳統民族文化廣泛傳播。與傳統的節慶儀式場域下的文化傳播相比,融媒體時代下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儀式化傳播呈現出新的傳播特點[4]。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文化傳播中,內容本土化、媒體本土化、運營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等是傳播本土化的常規手段。本土化能讓傳播更接地氣:內容本土化,即通過創新能力,與現代生活生產內容連接起來,用本土化的社交媒體進行傳播,找到適合當地的媒體,因為當地人了解當地人的語言習慣,風俗文化,以當地化的視角解決本地化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當地高素質的人才去執行并實施。整體上基于環境變化的特點和趨勢,民族符號元素需要更多注入傳播本土化,優化路徑需要做出提升與調整。
傳統媒體是二維向度的,而網絡化的融媒體能立體化地打破空間限制的傳播途徑,不受局限地擁有不同地域的受眾群體,從文化現場遷移到線上,消除傳統媒體的信息單向傳播。例如,可以通過和廣西民族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等單位合作,將部分具有標志性民族符號的文物放在線上展出,并配置相應的解說文字和語音。同時將所有物質形態的民族符號進行影像聲化轉換,通過攝影攝像錄音等手段以圖片、錄像和聲音形式長久保存下來,從而為它們利用現代傳播手段進行廣泛的信息傳遞和表達打下了很好的物質基礎[5]。
網絡化則是多維向度的,通過新媒體短視頻等新興渠道使各種民族符號化成圖、文、聲、像相結合的多媒體、超文本格式文件進行多元傳播,足以大大增強傳播的綜合實效性。同時,融媒體后臺有著強大的硬件及技術支持,充分利用互聯網數據采集技術,可以收集、點擊、轉載、互動、評價數據,可視化現代大眾與民族符號承載的民族文化深度全方面互動。
讓民族符號成為品牌符號也是多維度呈現的一個角度。民族符號外在形式具有民族地域的鮮明特征,是現代各種應用設計與民族文化的契合點。民族符號在現代產品商品設計中的應用目的就是將民族文化融合到現代產品設計中。例如,文創熱,這類文化產品融合各種文化符號元素和現代時尚審美觀念,將符號巧妙地融入產品設計中,滿足了他們對本土文化審美、時尚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進而在民族符號日常消費行為下增進對少數民族的認同感[6]。
民族符號借助融媒體傳播能夠快速提升廣西的整體影響力。例如,可以把生動符號化的民族活動,如唱山歌、織壯錦、民族樂器演奏、傳統祭祀活動等等物化成多媒體、互動媒體、自媒體碎片化融進短視頻平臺,如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B站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和發布,并開發二維圖像、音頻、視頻、三維虛擬、輕應用H5等多媒體展示功能和實時交互功能多角度傳播。利用碎片化的方法用視頻和聲音等渠道向大眾進行傳播,這些融媒體平臺的應用使用戶從新的角度去了解地方風物文化,融媒體成為整合民族符號傳播本土化的新載體。
同時,健全多元化媒體融合體系,形成民族符號傳播的流量市場。給予優勢媒體各種流量資源,增強媒體自身的造血功能。樹立新媒體傳播的觀念,探索民族文化發展的渠道,構建多層面、多維度的民族文化傳播機制,官方傳播為主力,同時鼓勵優秀自媒體傳播,多方位地增強民族符號融合傳播的受眾體驗感。
廣西文旅廳制作App,把專家學者、旅游愛好者、自媒體大V、精通軟件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專業人員組成團隊,利用自媒體的傳播優勢,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開設賬號,邀請廣西自媒體“流量大V”對民族活動做直播,推介當地特色美食、土特產等,延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鏈,提升經濟效益,促進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
新媒體融合環境下,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都能深入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和思維方式,正確解讀特殊意義或者特殊內涵的民族文化符號,抽象性地形成集體記憶,傳達給大眾,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這就要求信息的傳播者加強對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符號的意義解讀[4]。例如,從當地語言、建筑、文化民俗、儀式活動等角度,通過專家現場解讀、文字解釋、彈幕互動等方式進行詳細介紹,使受眾加深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使民族文化煥發更強生命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民族符號的呈現與新媒體融合本土化傳播快速推動著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經濟的建構。重視民族符號的本土化實踐傳播力量,推進民族文化與媒體深度融合,從網站、短視頻、移動媒體、三維虛擬、媒體的智能應用等方面探索現代民族符號傳播的重要特征及作用,傳承、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魅力,提高廣西少數民族形象和民族內核,有效傳播有效延續民族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