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嵐
20世紀初,許多作家開始關注傳統文化,試圖從中汲取養分,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現當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探尋與傳承更加重視。在這一背景下,通過對我國現當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探尋與傳承進行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與文化的關系,揭示傳統文化在現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本研究也有助于推動文學創作和文化傳承的發展,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做出貢獻。
優秀傳統文化通常指的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化精英層不斷篩選、傳承并創新發展形成的,對現代社會仍具有積極意義和價值的文化成果。它包含了廣泛的領域,如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道德規范、生活習俗、傳統技藝等多個方面。這些文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質,對個人的行為規范、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等均有著深遠的影響。
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歷史沉淀。優秀傳統文化是在較長歷史時期內形成的,它通過歷史的篩選,留下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化元素。二是民族性。每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都有其獨特性,這種文化是民族歷史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體現了特定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三是價值導向。優秀傳統文化往往蘊含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如崇尚仁愛、注重和諧、強調節制等,這些價值觀念對于促進社會穩定和人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四是教化功能。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它通過各種文化形式和載體,如節日、儀式、故事、戲劇等傳遞知識、傳承經驗、塑造品格。五是創新性。盡管傳統文化強調傳承,但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僵化不變的,它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吸收新的元素,使自身更具活力和適應性。
現當代文學是基于當前社會的文學潮流,它包含著各種類型,如小說、詩歌、隨筆及劇作等。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當今社會狀況與文化景象的同時,也深刻地探究了生命的本質、人類本性和社會的歷史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的現當代文學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多樣化的文學風貌及其深度思考的內容。20世紀初期,由魯迅等人所引領的思潮構成了現代文學的基礎。此后的幾十年里,尤其到了21世紀中后期,文學創作變得愈發多元且自由,涌現出許多有影響力的作者和杰作,比如《紅高粱家族》(莫言)、《活著》(余華)等。當代文學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對于當下社會和文化的如實描繪上,還表現在其對社會和文化的積極促進作用上[1]。
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展示了我國各民族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異,也是民族繁榮的精神基石,同時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的多民族格局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哲學思想、民間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各展風采,豐富了國家的文化寶庫。不同民族間的獨有信仰和風俗亦為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這些文化要素不斷地被人們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過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文學形式的傳承和發展,進一步加強了傳統文化與現當代文學的融合。通過這種形式的演繹,傳統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得到了新生,為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和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前所述,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緊密相連,它們之間構建了一種互補與共生的關系。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創作過程中不斷發揮作用,創作者們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式,成功地實現了文學現代化的轉變,從而促進了我國現當代文學表現方式的發展和創新。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我國現當代文學有著互惠共贏的關系。
在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演進歷程時,我們不難發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文學的價值取向、反映的社會特征以及審美趣味上,還體現在其源源不斷地為文學創作提供靈感。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關系緊密且互為因果:文學的源泉在于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則通過現當代文學的創新與吸納得以實現。這種相互促進確保了文學作品能夠滿足新時代社會的需求,為文學的進步開辟了更廣闊的可能性。如今的現當代文學發展同樣依托于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其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預示著我國文學事業的繁榮未來。
在探討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探尋時,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這些作品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這一背景,特別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極大地影響了文學的發展及其對傳統文化的處理方式。
首先,文學作品在反映歷史時期的抗爭和戰爭中,展示了傳統文化的傳承。雖然這種傳承方式可能在文化層面上看起來不夠理想,但在民族和國家面臨威脅的背景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遞。同時,長期的封建社會,尤其是儒家思想作為主導,也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在封建社會末期轉化為反儒思想,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變革?,F當代文學作品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探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引經據典。中國的文學作品常常借用歷史典故來隱晦地表達真實想法。這種方式不僅美化了文學作品,而且使讀者能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二是時代色彩?,F當代文學中的傳統文化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點。通常,文學家們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入的理解,他們的作品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結構崩潰以及舊思想與新思想的沖突。這種時代的轉變也改變了傳統文化的繼承方式,使其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的根和魂,不僅是歷史的沉淀,也是現當代文學創作的不竭源泉。它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不僅維系了民族文化的連續性,也為文學的現代表達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靈感。本文將從幾個維度分析傳統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并探討其背后的意義。
首先,優秀傳統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體現為主題與情節的借鑒與重塑。眾多文學作品通過重新講述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將傳統文化的經典情節轉化為現代文學的敘事。例如,以《白鹿原》為代表的作品,將家族史與民族史交織,將傳統文化中的宿命觀、家國情懷等元素巧妙地融入文學創作之中。
其次,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上得以傳承。現當代文學家經常借鑒古典文學的詞匯和典故,將傳統文化中的語言美融入現代文學的表達中。如余華的《活著》通過質樸的鄉土語言,讓古老的中國農村在現代讀者面前展現,使得文學作品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和深度。
再次,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和思想對現當代文學具有深刻的影響?,F當代作家在作品中不僅展現了對傳統倫理和道德的承接,同時也對一些陳舊的思想進行了批判和革新。例如,王安憶的《長恨歌》以新女性的視角解讀了傳統的“賢妻良母”形象,展現了其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深刻反思。
此外,傳統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在現當代文學中也得到了創新與發展。諸如書法、繪畫、戲劇等傳統藝術,不斷地被現當代作家引入文學作品中,形成獨特的文學美學。比如,莫言的小說就常常糅合戲曲、民間故事等元素,創作出獨樹一幟的“寓言現實主義”。
最后,優秀傳統文化在現當代文學的文化批評和自我反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文學作家們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探索民族文化的當代價值,以及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如多位海外華人作家的作品通過跨文化的視角,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新的解讀和傳播。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它不僅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作品賦予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儒家思想在優秀傳統文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影響力非常廣泛。儒家思想倡導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強調孝、忠和廉等美德。這些價值觀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傳統文化的延伸,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主導角色。
儒家的觀念注重人類尊嚴和個人身份的重要性,并提倡人文精神。這種觀點與現當代文學的“文學即人學”的主張是相互呼應的。郭沫若在《女神》里,運用了神話主題和象征技巧來揭示當時的社會狀況,并且強烈主張個性的解放與人格的自由。同樣地,在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記》里,她描繪了一位新時期的知性女子,表達出對于個人尊嚴和自我決定權的熱切渴望和追尋[2]。
葉圣陶大師成功地把儒家的仁愛道德價值觀巧妙地融入他的文學作品里,從而促進了其文學作品的傳承與發展。這也說明了儒家思想以多種形式傳承并得到發展,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文化資源。
因此,可以說,中國的許多文學作品都體現出了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要價值。這種思想不僅僅存在于文學用語里,也同樣體現在民族思維的表現方式上。
在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特別體現了文人文學的氣質,與儒家有顯著區別。道家強調“道”是宇宙本源,掌管萬物變化的規律。其獨到的宇宙、社會、人生理解,在哲學上顯現出獨特生命力和價值,為中國文學提供了豐富文化資源?,F當代文學家,如魯迅、胡適、沈從文等,深受道家影響,其作品傳承和發展了道家哲理,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反對斗爭,倡導自然面對生活,強調回歸本性。許多現當代作者融合道家核心思想于作品,表達對人性簡樸和自然的向往。如沈從文作品中,展現了對自然的尊重和人的本性。其他作者通過人物與景物的融合,體現了對自由的追求,與道家核心相吻合。
林語堂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群體中的一員,其作品顯著地體現了他對道家思想的推崇。他的作品中不僅反映了道家思想對其心態的影響,還展示了一種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總體來看,許多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都繼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特別是道家思想,這不僅促進了文學創作的發展,也突出了作家們對自由與個性的重視。
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現當代文學中的傳承是一個豐富而多元的現象?,F當代文學家們從民間文化中汲取靈感,借鑒其形式和內容,將之融入文學創作,使得文學作品更加生動和富有地方色彩?,F當代文學家們一般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將民間文化融合于其文學作品當中:
1.故事和題材的轉化
民間故事、傳說、神話及歷史軼事是現當代文學創作題材的重要來源。這些故事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寓意,通過現代文學的形式轉化和再創作,它們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例如,沈從文的《邊城》就融入了許多湘西地區的民間故事和民俗風情。
2.人物塑造與民間傳統文化
現當代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很多時候都借鑒了民間文化中的英雄、圣賢或者普通人物的典型形象。作家們通過這些形象反映社會現實,批判時弊,表達對理想的追求。比如,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中,就有著深受傳統家庭倫理影響的人物形象。
3.語言藝術的吸收
民間的語言,特別是各地的方言和俗語,以其生動、質樸的特點被廣泛運用于現當代文學中。這種語言風格的借鑒使得文學作品更加接近真實生活,豐富了文學表現的多樣性。例如,魯迅的小說和散文中就大量地運用了方言和俗語,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
4.文化符號和象征的使用
民間文化中的符號和象征,如節日、習俗、宗教信仰等,在現當代文學作品中被賦予了新的文化意義和象征功能。這些符號和象征往往用來傳遞特定的主題和情感。例如,莫言的小說常常使用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文化符號,來批判現實和反映社會變遷。
現當代文學不僅為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文學進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注入了新的血液。作家們需要不斷創新和努力,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滿足年輕一代讀者的需求。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該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支持,共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