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杰
在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各民族的民俗美術文化交相積淀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術民俗形式。流傳至今的有剪紙、年畫、布藝、泥塑等等民俗美術形式,而這些璀璨的美術民俗文化可以在我們生活中產生正常功用的同時,還可以對特殊教育下的兒童或者成人形成輔助的治療。特殊教育是針對各種在心理或者生理上有障礙的兒童或者成人進行的教育。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們了解民俗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掌握一部分美術民俗文化形式的制作,如剪紙等,從而對有特殊障礙的學生起到一定程度的療愈作用。
民俗美術文化以民族的村落村莊為起點,以鄉村生活、習俗、民間的藝術為基本的表現形式,再經過大規模的相關群體的集體創造、傳播、傳承、使用,成為了具備了民族特色審美文化的一種藝術形式,它通常與一個地域或者某一群體相關。民俗美術文化的表現形式多樣,如剪紙、繪畫、壁畫、陶瓷、泥塑、面塑等等,這些藝術形式經常以民間傳說、宗教等等為藍本,服務于傳統的民間生活,通過手工制作來傳承。它從某種程度上鮮活地呈現出了人們的生活、價值觀、生活的方式、社會的組織等等。民俗美術就像一滴水反映出的整條河流一樣,它反映出了一個地區、一個群體的社會結構、文化、生活習俗、思維、審美范式等等。民俗文化連接著社會的認同,加強了人們的凝聚力,弘揚了地方文化,傳承了傳統技藝。
民俗美術因其豐富的藝術特點,對人們的審美以及動手能力的要求,具備豐富的藝術治療功用,用藝術表達和豐富的藝術創造,來達到輔助治療特殊教育環境下的學生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民俗美術類的產品既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專注力,也需要投入情感來制作,這就為特殊教育下的學生們提供了表達情感的路徑。民俗美術活動釋放了學生們內心的壓力和負面情緒,使得學生們將情感融入作品中,增加了內心的體驗,促進了特殊教育環境下的學生們的情緒健康。特殊教育環境下的學生或多或少在身體或者精神上有一定的缺失[1],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要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會更多。通過民俗活動的參與,緩解了他們焦慮,也使他們學會了一些技能,如繪畫、剪紙、面塑等,他們通過這些活動,表達了內心的困惑,有了參與感,為內心的壓力找到了釋放的出口。
民俗美術不是一種語言性的藝術,對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沒有要求,民俗活動對于特殊教育下的學生來說,重在參與和體驗,而不是要做出完美無瑕的民俗美術藝術作品,參與有助于降低學生的自我壓力與精神焦慮,使其專注于藝術創作之中,達到情感表達與內心宣泄。
民俗美術文化源自地區傳統文化與民間生活,地域性的文化和民間傳說為特殊教育下的學生們構筑起了交流的橋梁。民間文化通過每一代的傳承,成為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大眾共同的內心記憶,通過這些民俗文化產品的制作,學生們與社會、與他人產生了聯接,激發了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探索興趣。通過對民俗美術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培養學生們對于民俗美術文化的由衷熱愛,激發他們的對于民俗美術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民俗美術文化對于特殊教育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學寫作有提升作用。民俗美術文化中的故事蘊藏著群眾的智慧,故事的表達正是對學生想象力的開啟過程,對于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和表達也是一種融入和引導。通過對地域性民俗美術文化的了解,特殊教育環境下的學生可以感受到身份的一種認同,他們從民俗美術文化和民俗美術故事中汲取不竭的力量,增強自身的信心,可以全面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文化認知、情感體驗和自我認同,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之中[2]。
因此可以說,民俗美術文化具有良好的藝術治療功用,它為特殊教育環境下生理或精神上缺失的學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路徑、促進了他們身心的舒緩、提供了身份認同以及社交支持等。通過參與民俗美術活動,學生們掌握了民俗知識,學會了新的技能,進一步促進身心健康以及病情的康復,提高了生活質量。
民俗美術文化對特殊教育學生的技能培養,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它使特殊教育下的學生可以在多個方面發展和成長。
民俗美術文化對特殊教育環境下的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參與民俗美術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美育能力以及創造力、空間想象力等。首先,在民俗美術活動中,要多注重特殊教育學生的自由創作,鼓勵他們表達自我,嘗試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方式。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而這些作品能夠反映學生內心的情感和真實想法。其次,民俗美術作品是地域傳統文化和民間故事融合下的產物,特殊教育環境下的學生通過與本地區民俗文化元素接觸,不僅可以擴展自己的視野,還可以汲取靈感,創作出新的作品,并從傳統文化中探索出奧秘,激發自身的創作潛能。
民俗美術活動的形式往往包括了手工制作和繪畫等,特殊教育環境下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法,來將自己的創意轉化具體的作品。作品產生的過程,恰恰是他們需要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綜合能力創作的過程,也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參與民俗美術活動讓特殊教育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樹立了對藝術和文化的自信。當他們看到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獨特的作品時,他們不僅自身沉浸到民俗美術活動中,而且對自己的創造力和綜合能力產生更大的信心,激發更多創作的熱情,從而更快地融入社會。
因此,民俗美術文化對特殊教育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個積極的環境,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和對創新的追求,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機會。
民俗美術文化對特殊教育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提升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參與民俗美術活動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發展和提升手眼協調能力。
剪紙、面塑、泥塑手工織物、陶藝等手工制作是民俗美術活動中常見的形式,這些活動都需要學生通過手眼協調的動作來完成。在實際操作中,特殊教育學生因為身體或者精神的缺陷,手部操作可能會面臨大的挑戰,要達到精細的程度,對于學生來講,不僅需要手部肌肉的控制,也需要提升手眼協調能力,并通過手眼的動作來修復受損的大腦神經。
另外,民俗活動中的繪畫以及書法等活動,也能夠有效地提升手眼協調能力,在繪畫中,學生通過眼睛來觀察對象,準確地用手表現出來。書法對學生握筆姿勢、用墨、紙張的鋪展都有相應的要求,通過不斷練習,可以提升手部的靈活性和精準度,使大腦能夠恢復,促使精神放松。
通過持續的藝術實踐和訓練,特殊教育環境下學生不僅提高了藝術水平,還對大腦以及身心的康健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這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未來的學習有非常正向的作用,還為未來更多類型的技能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因此,民俗美術文化通過其多樣的手工制作和繪畫活動,為特殊教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手眼協調訓練機會,有效地促進了他們手眼協調能力的提升。
民俗美術文化對特殊教育學生的空間感知和細致注意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特殊教育下的學生的參與感,使他們情感上獲得滿足。
空間感在繪畫或者手工制作中非常重要,特殊教育學生需要仔細觀察,深刻理解空間結構。比如在繪畫時陰影表現,大小的鋪陳、比例等,或在手工制作時,構件的組合與協調關系。這些活動需要學生在進行作品創作時精確把握空間感知,培養了他們對三維和二維空間的理解能力。又如,民俗美術活動需要學生對細節和紋理進行把控,如微小的圖案、暈染的色彩以及線條的處理,這都對學生耐心和對細節的觀察力和把握力提出了要求。只有通過不斷地細致觀察,特殊教育下的學生才可能培養出對細節的敏銳觀察力以及處理能力。此外,一些民俗美術活動如面塑人物,可能會有多個部分的組合或者空間布局設計的要求,這就要求學生在動手之前,大腦中有對面塑人物的整體把握,并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合理的空間規劃,從而促進了學生空間感知的培養。
民俗美術文化活動中的作品的創作,可以有效地培養特殊教育學生專注力和耐心。無論是繪畫、手工制作還是其他民俗美術活動,特殊教育下的學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作品,這對他們的專注力和耐心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和考驗。
聚焦于細節,面對完成作品的挑戰,學生逐漸能力發展出專注和耐心的品質。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排除干擾,長時間地專注于民俗藝術活動的創作,培養了持續專注的能力,為大腦神經遞質的恢復提供了有效的支撐。特別是在處理復雜工藝時,特殊教育下的學生需要不斷重復調整、嘗試、改進,這個實踐過程對于培養特殊教育學生搭建正常人群的情緒以及情緒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
民俗美術文化活動的創作是特殊教育學生完善自我、培養專注力和耐心的一個過程。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創作或制作的過程中,不斷給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從而為他們身心康復、學習和生活走向正軌創造條件。
參與民俗美術文化活動,還可以促進特殊教育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社交能力的發展。在民俗美術活動中,學生常常需要與他人協作來共同完成一個項目,這對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提出了要求。
與其他學生一起參與民俗美術活動創作,特殊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學會與他人有效溝通和協商,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技能。在共同完成作品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學會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使得他們能更融洽地融入社會中,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民俗美術活動也給特殊教育學生表達的機會和共享精神,這有助于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分享創意、技巧和經驗。通過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揚,恢復了他們社交的積極性和信心。
民俗美術文化活動還為特殊教育學生提供了拓展社交圈、建立良性人際關系的機會,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自身能力,提高審美力,學習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夠使他們恢復社交信心,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的意識。
總之,民俗美術文化對特殊教育學生的技能培養具有全面正向的意義。促進了特殊教育學生的創造力和空間想象力,提升了手眼協調能力、促進了大腦神經遞質的發育,空間感知能力,鍛煉了專注力和耐心,培養了團隊合作和社交信心。這些技能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恢復,也為他們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
學習民俗美術文化可以幫助特殊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和自信心。例如,他們可以通過學習剪紙、編織、陶瓷制作等技藝制作出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作品,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民俗美術活動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活動,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創作出獨特的作品。這種創造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主生活能力。民俗美術文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學生通過欣賞和學習民俗美術作品,可以了解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這種審美意識的培養對于學生的生活品位和創業思維具有積極的影響。參與民俗美術文化活動也為特殊教育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和才華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藝術展覽、手工市集等活動,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與他人交流。這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自信和自尊心提供了機會[3],為今后創業和展示個人才華打下基礎。
民俗美術文化活動還可以為特殊教育學生提供創業的機會。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藝術技巧和創造力應用于創業項目中,例如開設手工藝品店、藝術工作室等。這樣的創業機會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還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民俗美術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的瑰寶,民俗美術文化與特殊教育之間的聯系體現在傳承與發展、藝術治療、培養技能和促進社會融入等方面。在特殊教育環境中引入民俗美術文化,有助于提高特殊教育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社會融入程度,還為他們的未來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