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利
《故鄉》是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人文主題是“少年成長”,單元能力要求為“學會梳理小說情節”“能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結合自身體驗,理解小說主題”,層級發展明顯,要求教師有梯度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符合當前中考閱讀命題考查趨勢。本篇課文課后的“思考探究”也呈現這一趨向,三個任務“梳理故鄉的變化并繪制示意圖”“探究造成‘我’和閏土隔膜的原因”“分析環境描寫對表達主題的作用”,層遞上升,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去學習課文,培養其閱讀學習能力。教師教學《故鄉》,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任務設置簡單隨意,常常先有結論性內容,然后讓學生“按圖索驥”,去文章中尋找事實和依據。又或是任務與任務之間缺少有機聯系,無法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文本細讀,對文本內涵進行思辨性理解。
比格斯和科利斯的SOLO 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的結構)把學習的思維層次從低到高劃分為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五個層次,符合學生閱讀思維過程的層級發展特點。運用這一理論的后三個層次結構組織《故鄉》的教學,在初讀、細讀、深讀三個階段設置相應任務活動,引導學生由低到高、由易到難進行閱讀學習,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閱讀難點,提升思辨水平,進行深度閱讀,達到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的目標。
SOLO 分類理論的多點結構層次,基本上只注意有限的、孤立的素材。以閱讀學習為例,學生可以找到文本中的多個相關點,但各點之間還無法有效聯系起來,兩個同一水平層次的回答利用相同的素材,結論卻可能完全不同。由此觀之,這一結構層次符合初讀的特點。學生初讀文本時,教師設置的任務活動應多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為下一階段更深層次的閱讀奠定基礎。
《故鄉》中作者花大力氣著重描寫的人物主要有閏土和楊二嫂,人的變化展示了故鄉的變遷。少年閏土與現在的閏土有比較,當年的楊二嫂和現在的楊二嫂也有比較,兩者性別不同,社會分工不同,兩者相加,代表了整個故鄉的困境。由此,教師可設置如下閱讀任務。
任務一:填寫表格,抓取閏土(楊二嫂)的人物表現,分析內涵,把握人物形象。

表1
楊二嫂的表格同上參照處理。
任務二:探究閏土和楊二嫂的生存境遇是否能夠改變。
以任務二來強化任務一的多點思考,使閱讀活動更深一步。閏土和楊二嫂能否改變自己的生存境遇?就全文來看,無論是他們還是“我”,人生都處于沉淪的態勢,閏土由活潑、機靈、勇敢變得滄桑、麻木,楊二嫂由年輕美麗變得自私、勢利、潑辣,“我”流落在外,故鄉的房子也變賣了,這些都說明我們和故鄉的命運走向沉淪破敗的必然性。
任務二要求學生回溯文本,建立多點之間的聯系,關注小說的細節和內涵。如閏土崇拜“偶像”與其身處現實困境且無力改變具有相關性,找不到出路也造成了他生活的“辛苦麻木”。綜合考慮多個敘事點之間的有機聯系,是學生解讀這篇小說的一把“鑰匙”。
找出細節后不能戛然而止,應該進一步發現細節之間的聯系。找到聯系,才能發現細節的意義指向,真正深入文本。
任務三:填寫表格,找出三個故鄉的特點,比較分析,尋找意義指向。

表2
此任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文本,找出相關細節,建立聯系,由微觀到宏觀,整體把握作者對于故鄉的看法。
任務四:師生交流,體會和領悟敘事者“我”對故鄉人和事的思考。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麗的地方,寂靜而富有動感,遼闊而鮮活。然而,這樣一個理想的世界只存在于“我”的回憶中,當成年后的“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時,這個回憶中的故鄉一去不復返了,這時“我”看到的是一個純粹由成年人構成的現實的故鄉。通過初讀,現實故鄉的幾個重要敘事點學生已經把握,把這些敘事點串聯起來,現實故鄉的圖景就清晰起來了。發出“尖利的怪聲”,只講利不講情的楊二嫂;現在“懂事了”,卻成了“木偶人”的閏土;失去了精神落腳地,沒有了精神故鄉的游魂似的“我”。現實故鄉的人精神各個分離,喪失了生命活力,處處隔膜,早已沒有了幸福和真情。現實的故鄉讓人絕望,因絕望而必須逃離。現實的故鄉令人難以忍受,“我”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希望:追尋理想的故鄉。“我”有了一個理想故鄉的觀念:人與人之間不再隔膜,不需辛苦輾轉,不再辛苦麻木,不用辛苦恣睢,“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串聯三個故鄉,學生需要基本理解讀到的材料,從材料的聯系中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并嘗試做出評價。
細讀文本后,學生的閱讀思考已走向深入,能嘗試依據“問題線索+相關素材+相互關系”的模式主動關聯文本細節,在細節與細節之間建立聯系。SOLO 分類理論的第四層次為關聯結構層次,是歸納和概括的具體運思階段。在細讀階段運用關聯結構設置任務活動,可以促進學生深入探索小說細節之間的聯系,形成對文本的理性印象。
《故鄉》有“心里的回鄉”,有“現實的回鄉”,文本內容始終在兩者構成的張力中展開。在這種張力中,“幻景”和“現實”互相剝離,驚醒了“我”的幻夢,讓“我”深刻思考故鄉。教師可設置如下任務,幫助學生關聯思考,加深認識。
任務一:填寫表格,對比“幻景”故鄉和“現實”故鄉,思考分析,挖掘內涵。

表3
故鄉的現實讓人感到痛苦,那么故鄉的未來會怎樣?作者希望宏兒和水生的將來不要像“我”和閏土一樣,他們會有全新的明天,重現“奇異的圖畫”。對此,教師可設置如下任務。
任務二:填寫表格,對比“我”和閏土,思考宏兒和水生的未來。

表4
上面兩個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關聯思考,揭示其中的內涵,探索小說的主題。“我”回到故鄉是為了重新找到那幅“神異的圖畫”,然而現實的圖畫驚醒了“我”的幻夢。現實的圖畫里,是“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是閏土的一聲“老爺”,是楊二嫂細腳伶仃的“圓規”形象,這使“我”打了一個寒噤,從幻景回到了現實。“我”進而感到被隔成孤身的“氣悶”和“悲哀”,“所謂希望”原來只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因而“絕望”。行文至此,敘事者“我”否定了“故鄉”的價值,始于篷船,終于篷船,只想離去,于是完成了“離去—歸來—再離去”的循環。但“絕望”并非“我”心路歷程的結束,“絕望”也有其“虛妄”的一面,不滿于現實,就應該尋求變革。在宏兒和水生那里,“我”寄托了希望,希望他們不要像我們這一代人,他們要走自己的“路”。
當學生關注于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能關聯思考一系列問題,對如“希望”的象征意義這樣的深層問題可以發表見解,他們就進入了深度閱讀的大門。
SOLO 理論的抽象拓展結構層次,能對文本要素進行抽象概括,揭示主旨,并嘗試用習得的問題解決策略解決其他問題。在閱讀教學活動的深讀階段,學生可嘗試超越情節本身,歸納文本要素,形成抽象性的認識與回答。遷移運用,對未經歷的情景進行概括,用習得的知識進行合理的演繹。
《故鄉》表現出一種憂郁的美,其美的一個重要的體現在于于無希望中尋找希望。希望是這篇小說敘事中的亮色調,對其內涵的解讀是《故鄉》閱讀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對此,教師可設置如下任務。
任務一:談一談小說中“希望”的內涵。
(提示:找出小說中作者贊同的表現,思考其內涵,分析與“希望”的聯系。)
完成此任務要總結普通民眾身上的優秀品質,進而尋找民族的文化基石,找到民族的“希望”,找回精神的“故鄉”,這正是小說主旨所在。小說的結尾,“神異的圖畫”再現,也蘊含深意,引導學生在這一點上展開思考,探究作者匠心所在,亦可作為一種探究方向。
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編選了三篇小說《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它們都與“人生成長”相關,細細品讀,可以發現蘊含其中的或濃或淡的故鄉情結。組織學生開展多文本聯讀,能夠活躍學生的閱讀思維,強化其閱讀思辨能力。對此,教師可設置以下任務。
任務二:完成表格,梳理情節,感受“回鄉之痛”,思考分析,體悟“故鄉之義”。

表5
三篇小說中,三位主人公都對“故鄉”深深眷戀,但都回不去“故鄉”。這種回不去,是一種精神上的疏離和背離。從這一層面來講,“故鄉”是精神性的,是人物心靈的故鄉。多個文本聯讀,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關鍵敘事點,分析比較,歸納與演繹出合乎情理的結論。
將SOLO 分類理論用于閱讀教學,為閱讀教學的設計和任務活動設置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三個閱讀階段對應分類理論的后三個層次,進階梯度分明,便于學生循序漸進,深入閱讀文本,提高閱讀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