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明,謝永松,王 浩
(泉州市第一醫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腰間盤突出癥的發生是由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或是神經根受壓迫有關,屬于綜合病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現階段,未明確腰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制,考慮與遺傳、損傷、發育異常等因素有關,并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發生的。患者有典型的腰痛、坐骨神經痛、脊柱測凸等癥狀表現,損傷了患者機體組織,增加了心理壓力,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并發腰椎滑脫和腰椎管狹窄等疾病。由于此類疾病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因此,常規的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難以從根本上改善腰間盤功能。隨著中醫學理論研究進展的推進,中醫治療急性腰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逐漸凸顯出來,中醫針灸、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均有一定的療效[1]。研究發現,將上述兩種方法配合治療,可增強應用效果,能夠強化臨床療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生活能力有明顯的提升[2]。基于此,本文于本院2020年06月~2021年06月收治的急性腰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隨機選取62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不同中醫方法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n=31),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26~70歲;平均(49.34±6.04)歲。對照組(n=31),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25~72歲,平均(50.76±6.13)歲。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急性腰間盤突出癥者;②意識清楚,可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③無精神系統疾病者;④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②有藥物過敏史者;③嚴重心腦肝腎功能不全者;④有精神系統疾病者。所有受試者臨床資料對比顯示,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課題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各項審批標準,患者家屬知情。
對照組患者用中醫針灸治療,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普及中醫針灸知識,告知患者具體的針灸穴位及留針時間,介紹針灸療效,強化患者認識,提升其認知程度,更好配合穴位針灸治療。選取腰陽關穴、腰痛穴、陽陵泉穴、氣海俞穴、委中穴、環跳穴等穴位進行消毒,選擇合適的毫針,采取捻轉法施針,針刺強度以患者機體可耐受為準,將2cm艾條柱插于針柄處,點燃艾柱,進行艾灸,整個留針時間為30min,連續治療1個月。
觀察組患者在中醫針灸治療基礎上進行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取桑寄生、獨活、熟地黃、雞血藤、地龍各15g,取紅花、川牛膝、人參、桃仁、當歸、茯苓、杜仲各12g;取川芎、防風、肉桂、白芍各10g,取6g甘草、乳沒和3g細辛;將上述中藥材用清水煎煮,取400mL湯汁分別于早晚餐后各服用200mL;治療14d(一個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具體根據患者的病情特征加減。
(1)觀察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顯效:患者疼痛、麻木、無力癥狀消失,肢體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疼痛、麻木、無力顯著改善,可恢復基本的勞動能力;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病情更嚴重)。(2)測定患者IL-6(7~150pg/mL)、β-內啡肽(1.25pg/mL)、SOD(110~215U/mL)。(3)采用CODI功能障礙指數評估量表評估患者腰椎間盤功能恢復情況,總分50,分數越低,則表示患者功能恢復越好。(4)采用本SF-36評定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各維度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治療后,兩組患者未見不良反應的發生,觀察組治療更有效,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更有效,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指標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腰椎間盤功能更高,疼痛感明顯減輕,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間盤功能對比分)
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生理職能、心理功能、社會關系、軀體功能、情感活動均比對照組更高,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誘發急性腰間盤突出癥因素較多,包括腰部急驟變換姿勢、腰部外傷、姿勢不當、腹壓增高、受寒受涼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急性腰間盤突出癥在椎間突出癥中的占比達到了90%,且好發于20~50歲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孕婦或是更年期女性發生急性腰間盤突出癥的概率更高[3]。患急性腰間盤突出癥后,患者有腰背痛表現,下肢則是有放射性的疼痛感,如坐骨神經痛、麻木、腹股溝及大腿內側疼痛等,并發癥狀多[4]。為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表現,降低疼痛癥狀,臨床采取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等方法控制病情,不同治療方法產生的療效也不相同。普遍研究發現,與西醫治療或是手術治療相比,中醫療效更顯著,中醫針灸或是中藥湯劑內服的療效更穩定、更安全,可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5]。
有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在治療急性腰間盤突出癥方面有優勢,藥方中含有桑寄生、雞血藤、紅花、川芎、肉桂、甘草、獨活、杜仲、當歸、桃仁、川牛膝、乳沒、細辛、熟地黃、茯苓等多味中藥材,其中桑寄生具有祛風濕、補腎功效,可用于治療腰膝酸軟/疲軟、風濕痹痛,與杜仲、獨活等中藥配伍可發揮強筋骨作用,能夠補肝腎[6]。雞血藤能夠活血、補血,在調經止痛和舒筋活絡方面展現了有效性,可治療手足麻木、肢體癱瘓,同樣可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紅花有活血通經的功效,止痛效果好,同時能夠化瘀消斑,配伍其他中藥材使用,可治療跌打損傷,在治療腰部疼痛、腿部疼痛方面更有效。川芎具有祛風、止痛功效和作用,能夠治療瘀血腫痛、兩脅脹痛、肝郁氣滯。肉桂有補元陽、除積冷、通血脈的作用,可改善機體微循環,治療冠心病等疾病效果好。甘草可補脾和胃,有鎮痛作用。獨活祛風除濕效果顯著,在治療下肢發涼、疼痛、麻木、抽筋方面有效,配伍川芎、杜仲、桑寄生使用,能夠有效治療腰膝疼痛,合理配伍能夠明顯改善肢體疼痛癥狀。杜仲有強筋骨、補腎功效,可強身健體。當歸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散瘀止痛效果好。桃仁屬于活血類的食用藥物,可用于治療痛經、跌打損傷。川牛膝有強筋健骨、活血祛瘀的作用;在治療因風濕導致的腰膝疼痛方面有顯著效果。乳香沒藥能夠活血,消腫止痛效果顯著。細辛功效有祛風止痛、通竅等,配伍上述中藥材可治療急性腰間盤突出癥。熟地黃有多重功效,如補血滋陰,補腎效果好。茯苓健脾、寧心、安神作用強,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抗腫瘤作用。基于此,將上述藥材進行合理配伍增強了獨活寄生湯的功效;并結合急性腰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具體癥狀表現,加減中藥材,充分發揮了藥方的功效。
研究發現,中醫針灸可起到通經絡、平衡陰陽的作用,對急性腰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針灸治療,可驅邪扶正,配合艾條施灸,進一步發揮藥物作用。聯合獨活寄生湯治療,進一步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本文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治療顯效的患者占比較高,總有效率達到了93.55%,本組僅有2例治療無效患者,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4.19%)相比,有明顯的優勢(P<0.05);上述數據結果表明中醫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安全性高,有效性強,可加速患者腰腿功能恢復,對疾病康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醫在治療急性腰間盤突出癥方面,以益氣活血、祛風除濕、強筋骨為主要原則,藥方中的雞血藤、當歸、紅花、乳香、川芎等藥材活血效果好;川芎、獨活、桑寄生祛風除濕效果顯著;獨活、杜仲、川牛膝強健筋骨作用明顯。多味中藥聯合配伍,達到了化瘀通絡、祛風除濕、止痛、消炎的目的。IL-6是炎性細胞因子,通過檢測IL-6水平可判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根據β-內啡肽指標可判斷鎮痛效果;SOD是生物體內存在的一種抗氧化金屬酶,在機體氧化和抗氧化中有平衡作者用,考慮參與到疾病的發生或發展中。基于此,根據上述指標進行評估和判斷,可進一步預測患者肢體功能的改善情況。進一步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6、β-內啡肽、SOD各項指標與本組治療前相比,IL-6下降明顯,且低于對照組,β-內啡肽和SOD大幅度升高,且比對照組更高(P<0.05);說明中醫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能夠增強療效,可改善患者的血漿指標,促使患者康復。分析發現,通過中醫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減輕了機體炎性反應,考慮是在內外兼施作用下,提高了治療效果;通過針灸穴位,促使經絡暢通,起到了消腫、抗炎的作用;配合獨活寄生湯服用,發揮了標本兼治的作用。
中醫治療方法本身的安全程度較高,兩組患者均無嚴重的不良反應,針灸也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患者接受程度高,通過穴位針刺,激發周圍神經,提高神經的活躍度,進而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獨活寄生湯本身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鎮痛效果明顯。在中醫針灸與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下,改善了疼痛癥狀表現,患者直腿可抬高度能夠達到70°以上,大部分患者能夠恢復基本的生活能力。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ODI功能障礙評分為(26.09±3.75)分,低于本組治療前和對照組,VAS評分為(1.96±0.33)分,有下降的趨勢,比對照組更低(P<0.05);上述數據說明中醫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能夠促使患者腰椎間盤功能恢復,患者可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力,能夠降低疼痛程度,疾病預后更好,有預防功能障礙的作用。觀察研究結果可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理職能、心理功能、社會關系、軀體功能、情感活動各項評分均比對照組更高(P<0.05);說明中醫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急性腰間盤突出癥能夠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本文研究成果,證實了中醫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的臨床意義,為急性腰間盤突出癥治療提供了科學指導。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急性腰間盤突出癥有明顯的療效,比單一針灸治療效果更明顯,有利于改善患者腰間盤功能,但本文的研究樣本量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增加樣本量,展開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