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超萍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九人民醫院藥學部,廣東 佛山 525203)
多重耐藥菌是一種對三種或多種抗菌藥物都有耐藥性的細菌。多重耐藥菌感染是一種難治性和復雜性疾病,感染類型主要包括了以下幾種:泌尿系感染、手術部位感染、院內感染和導管相關血液感染[1-2]。傳染方式以接觸傳播為主,多重耐藥菌感染常危及手術、器官移植、腫瘤化療、重癥監護、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目前尚無特效抗菌藥,對臨床救治及院內感染防控提出了嚴峻挑戰[3]。多重耐藥菌的感染是造成患者死亡、增加醫療成本的主要因素。該病主要是指對三類或更多類(例如氨基糖苷類、紅霉素類、β-內酰胺類)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已成為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4-5]。為進一步強化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管理的防控工作,為臨床上對多重耐藥菌進行治療,以及對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參考。鑒于此,本文就院內多重耐藥菌的分布和耐藥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分析2022年1月~12月某醫院住院患者分泌物、痰、全血、尿液、血清、肺泡灌洗液、傷口分泌物、穿刺液等各類標本共1285份。
細菌分離培養與鑒定:標本的采集、運輸和接收過程應遵循規范和合理的流程,標本的接種應嚴格按照消毒程序進行,優勢菌的涂片、染色和藥敏試驗,并進行定期的質控。細菌鑒別方法:采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別系統。抗菌藥物敏感性測試結果的解釋是根據2010版的CLSI。標準菌是:大腸埃希菌ATCχ25922,金葡菌ATCχ25923,大腸桿菌ATCχ25922,綠膿桿菌ATCχ27853以及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均購自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臨床檢驗中心。藥敏試驗:藥敏試驗采用 K-B 紙片法,按照 CLSI標準進行。臨床醫生根據病人情況開具病原學標本采集醫囑,護士根據醫囑規范采集標本并在限定時效內送至細菌室,如果細菌室分離出多重耐藥菌株,細菌室根據院內實行的《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立即電話通知病人所在科室,并在HIS系統登記,院感信息系統自動捕捉HIS系統數據并預警。臨床醫生收到通知后立即開具特殊疾病護理醫囑,并通知責任護士落實感染控制相關的干預措施。
多重耐藥菌的分布主要源自于痰液、尿液、分泌物及全血標本,詳見表1。

表1 多重耐藥標本來源分布(n)
醫院內多重耐藥菌患者主要分布在ICU及呼吸科最多見,詳見表2。

表2 多重耐藥菌科室分布情況(n)
耐藥率具體狀況詳見表3。

表3 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鮑曼不動桿菌及大腸埃希菌的耐藥率[n(%)]
隨著多重耐藥菌感染問題的日趨嚴峻,醫院感染的風險越來越大,假若患者在醫院內感染多重耐藥菌,不單只住院時間變長,經濟負擔加重,生活質量降低,甚至造成死亡[5-6]。2010年8月,“NDM-1”這一“超級病菌”的發現,引發了世界范圍內對其的廣泛關注,《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是我國衛生部門辦公廳2011年1月17日印發的一項重要文件,對進一步強化對該病的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7]。
在2022年從院內分離到的204份多重耐藥標本中,其分型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為主,這一點與國內多個文獻報道相吻合[8]。院內分離的多重耐藥菌前5名分別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在多重耐藥菌標本中,最常見的是從痰液中分離出來的病原菌,與該類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復雜、年齡較大、較多合并基礎病多、難以自主咳痰、住院時間較長有很大關系,如果長期處于平臥狀態,極有可能會造成墜積性肺炎,除此之外,因為氣管插管、靜脈插管、使用呼吸機、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等原因,都會造成菌群失衡,從而產生更多的耐藥菌株。這類病人的病程比普通的院內感染患者更難以控制,病死率也更高[9-10]。它是醫院多重耐藥菌監測、預防和控制的重點和難點。根據耐藥性分析,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和克林霉素的耐藥性很高,已經超過75%,應暫停哌拉西林對于以上兩個菌種的臨床應用[11-12]。此類患者一般都是重癥或合并發生了多部位感染,在這些患者中,以肺部和泌尿道反復感染為主要特征,因為長期、大量的抗菌藥物的使用,引發體內菌群失衡、抵抗力下降,從而導致了多重耐藥菌的繼發感染[13]。根據耐藥情況分析,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對大腸埃希菌株耐藥性均不超過30%,臨床在治療泌尿系感染、腹腔感染當考慮大腸埃希菌可能性較大時,可選用β-內酰胺酶抑制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進行經驗性治療,懷疑嚴重感染時可適當聯用阿米卡星或選用碳氫霉烯類抗菌藥物。對于耐藥率超過50%的細菌,臨床醫生應該參考藥敏試驗的結果進行抗菌藥物種類的甄選,而不能完全依靠經驗用藥。
臨床需加大住院病區醫務人員對于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等知識的培訓力度,醫務科牽頭,聯合醫院感染管理科、護理部、藥學部及檢驗科,對醫務人員開展關于多重耐藥菌的主題培訓,并對其進行考核,對不合格的,則需要重新培訓,爭取做到人人都能達到要求。與此同時,還要強化對進修生、實習生、第三方陪護、清潔員的教育與培訓,讓院內各類相關人員都能對多重耐藥菌的相關知識和感染防控措施有更多的了解。與此同時,還要積極進行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家屬對于多重耐藥菌患者護理前后執行手衛生的知曉度及執行率。此外,加強和完善院級和科級兩級的醫院感染管理體系,充實醫院感染管理團隊,強化科室感染管理團隊的成員,使其成為“哨兵”[14-15]。對多重耐藥菌隔離措施的落實細則實行進一步的細化,構建出臨床多重耐藥菌監測、報告、隔離、跟蹤的流程管理模式,并逐漸對其進行持續改進,為臨床醫務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提供便利和切實可行的使用指南。科室感染控制小組遵照院內《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每個月對科內多重耐藥情況展開一次自查及評估,并做好記錄備查。醫院感染管理科每個月都會對各科多重耐藥感染與防控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及風險評估,梳理出各個科室中存在的問題,給出整改建議,并下達整改責任書。對檢查中發現對多重耐藥菌相關感染防控知識掌握程度不夠的科室和個人展開培訓;對于沒有限期整改的科室納入月度績效質控評價,給予相應的處罰。
總之,多重耐藥菌感染對臨床救治造成很大的威脅,增加患者的負擔。為更好地了解細菌耐藥性的變化,多重耐藥菌耐藥性監測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抗菌藥物合理選用明確的依據,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進行積極治療并防止院內傳播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