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光進,李鳳姣,蔣 勇
(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 清遠 513000)
尿源性膿毒血癥源于由泌尿生殖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的感染性疾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多見,并以泌尿科多發,患者會出現持續高熱和典型全身中毒表現,重度尿源膿毒血癥伴有感染性休克征象,會導致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多器官功能受到損傷,嚴重情況下甚至還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所以臨床治療上對重度尿源性膿毒血癥患者需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搶救和治療,而抗生素的選擇是廣大醫療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次研究對本院136例重度尿源性膿毒癥患者采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與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治療進行治療,現對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01月-2022年01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重度尿源性膿毒血癥患者136例,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6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齡24~81歲,平均(51.05±2.55)歲;試驗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齡25~83歲,平均(51.02±2.40)歲。入選患者經過診斷確診為重度尿源性膿毒血癥,且與《實用內科學(第10版)》標準相符合[2];入選患者入選前一個月并未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排除免疫缺陷的患者,包括惡性腫瘤患者及艾滋病患者。比較兩組年齡、性別等相關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兩組患者均予積極液體復蘇、吸氧、預防應激性潰瘍、尿路有梗阻患者予積極逆行置管引流、對癥治療以糾正營養失衡、水、電解質、酸堿紊亂的情況。
對照組患者配制0.9%氯化鈉溶液100mL+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3.0g,靜脈滴注,1次/8h。(生產廠家:湘北威爾曼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3368,規格:3.0g/瓶)。療程4天為一周期,待藥敏試驗結果后調整抗菌素使用。
試驗組患者配制0.9%氯化鈉溶液200mL+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1g,靜脈滴注,1次/8h。(生產廠家:深圳市海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9132,規格: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分別500mg)。滴注時間4天為一周期,藥敏試驗結果后采取積極降階梯抗感染治療。
對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進行仔細觀察,記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在使用藥物之前和停藥后,檢查血液、尿液和肝腎功能,并進行細菌培養。這些步驟有助于確保患者的治療方案得到充分的評估和監測。
1.3.1 臨床療效評估
以衛生部 2015年發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作為依據[3],檢測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0%~75%、白細胞計數(WBC):(4.0~10.0)×109/L、紅細胞計數(RBC):4.0~5.5×1012/L、血紅蛋白(Hb):男性 130~175 g/L,女性 115~150 g/L、紅細胞壓積(Hct):男性 40%~50%,女性 35%~45%、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0~100 fL、血小板計數(PLT):(100~300)×109/L指標,治愈:膿毒癥發熱、腰部疼痛、心動過速、血壓下降等癥狀、體征、實驗室指標檢查數據和病原學均轉為正常;顯效:患者病情表現有明顯好轉,但未達到治愈;進步:患者病情好轉,但尚未達到顯效;無效:用藥3天后患者病情無好轉甚至有加重。治愈和顯效可視為總有效治療。
1.3.2 病原學檢查
根據五級標準對病原菌進行評價:分為再感染、替換、未清除、部分清除、清除。清除表示在患者結束治療后,原先體內的致病菌已經消失;部分清除表示患者在治療期間,原先培養中發現存在兩種以上的致病菌,治療后雖未完全清除但但至少有一種已被清除;未清除表示,原致病菌在結束治療后仍然存在;替換表示患者在結束治療后,一種新的致病菌出現;再感染表示原有細菌已完全清除后再次感染了一種新的致病菌,需要2次治療。細菌清除率=清除的菌株數/治療前全部菌株數。
1.3.3 炎癥因子水平
比較兩組患者白介素-6(IL-6)(0~7 pg/mL)、降鈣素原(PCT)(<0.5 ng/mL)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0~8 mg/L)的水平變化,
1.3.4 不良反應發生率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皮膚瘙癢、頭痛、腹瀉、惡心、抽搐等。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06%,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3.82%,兩組比較試驗組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n(%)]
比較兩組患者細菌培養和清除結果的數據見表2,試驗組共檢測到56株菌,清除了其中的42株,清除率為75.00%;對照組共檢測到52株菌,清除了其中的31株,清除率為59.62%。兩組的比較結果顯示有統計學差異(χ2=5.51,P<0.05)。

表2 病原學檢測結果(單位:株)
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白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白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均得到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試驗組低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
試驗組患者出現皮膚瘙癢、頭痛、腹瀉、惡心、抽搐等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1.17%,對照組患者為2.9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n(%)]
尿源性膿毒血癥屬于臨床危重急癥,易發生在泌尿外科,尿路梗阻、尿路結石病人。最常見的病因是尿路結石導致尿路梗阻,其中上尿路梗阻尤為多見[4]。還包括輸尿管狹窄,輸尿管腫瘤等并發尿路感染。另外也常見于泌尿外科經尿道輸尿管鏡碎石,或經皮腎鏡碎石的患者,這部分患者易產生尿路感染。當尿路梗阻時易并發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又易引起膿毒血癥,患者在表現為臨床感染癥狀的同時會伴有全身炎癥反應征象,如高熱或體溫降低,白細胞升高或降低,心動過速,呼吸急促等,部分患者嚴重者甚至可以出現多器官功能嚴重障礙,威脅生命[5]。尿源性膿毒血癥的常見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菌,易感人群為老年患者,尤其是存在基礎疾病如免疫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和接受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
本研究比較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與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對尿源性膿毒癥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7.06% vs.83.82%,P<0.05)。同時,試驗組的菌株檢測及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56株中清除42株,清除率75.00% vs.52株中清除31株,清除率59.62%,χ2=5.51,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白介素-6、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均低于對照組患者,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使用安全系數高。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是一種廣譜抗生素,治療中能夠有效抑制革蘭陰性桿菌的生長。尿源性膿毒癥是由尿路感染引起的臨床急危重癥,主要由革蘭陰性桿菌引起[6]。因此,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用于治療尿源性膿毒癥對革蘭陰性桿菌的效果可能更好。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且試驗組菌株清除率也要高于對照組,可能與試驗組使用的抗生素種類和劑量有關。盡管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和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都屬于β-內酰胺類抗生素,但兩種藥物的抗菌機制存在不同。臨床中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多用于重癥感染患者,使用廣泛,屬于廣譜抗菌藥物的一種,其藥理機制在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的同時破壞細胞膜,從而對多種耐藥菌都具有有效性。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是一種復方制劑,屬于第三代頭孢菌素,具備強大的抗菌活性和廣譜殺菌作用,其主要機制是通過進入體內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來發揮作用。因此,從藥學特性上分析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可能更適合用于治療耐藥菌感染[7]。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則更適合治療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敏感的細菌感染[8]。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在治療尿源性感染方面的療效優于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
與其他相關的研究進行比較:有多項研究比較了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和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治療尿源性膿毒癥的療效和安全性。一項回顧性研究[9]發現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治療尿源性膿毒癥的療效優于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并且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似。另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也發現[10],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治療尿源性膿毒癥的療效優于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并且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似,并無明顯差異。
以上結果表明,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在尿源性膿毒癥治療方面具有優異的療效和安全性。其可能的機制和解釋包括:亞胺培南能夠快速進入細菌,通過結合細菌的靶點,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生物合成過程,而導致細菌死亡。另外,其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對多種常見細菌均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研究還發現,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從而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單中心、非盲隨機對照試驗,存在可能的偏倚和誤差。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多中心、盲目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本研究的結論。其次,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研究。
綜上所述,重度尿源性膿毒癥患者接受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較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治療效果好,患者炎癥因子得到有效、快速控制,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