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范宣梅一直致力于強震地質災害機制與預測研究,在地震誘發地質災害預測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3年11月25日,她獲得第十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汶川地震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今年43歲的范宣梅是甘肅金昌人。2000年,她考入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2008年5月12日汶川的驚天一震,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彼時,范宣梅正在成都理工大學讀博一。地震發生時,她在學生宿舍6樓,震感非常強烈。學校組織大家集中在操場上,當晚就地搭起了帳篷。
一片混亂中,范宣梅把目光投向了見多識廣的老師。老師面色凝重:“這次可能是龍門山斷裂帶發生了地震,震級很高,傷亡肯定不小,后續的次生災害只怕也會很多?!苯酉聛淼臅r間里,這些判斷被一一驗證。
在帳篷里住了一天多后,范宣梅隨同導師來到受災嚴重的北川地區。從讀本科開始,范宣梅到過很多地質災害現場,但從未像那次一樣感到震驚。在她以往的認知里,山體滑坡主要發生在土質疏松破碎的地方,可那一刻,她看到最堅硬的山體也從頂端垮塌,有些山仿佛被巨劍削去了一半。主震引發的災害鏈,像倒下的多米諾骨牌般迅速擴散,目之所及,泥石俱下,道路被沖毀,房屋被壓垮,河流被堵截……震后形成的眾多堰塞湖(指在河流上游因山體滑坡、崩塌、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或人類活動導致的潰決、堵塞而形成的臨時性水體),最大的容量達到3億立方米,像一個個懸在人們頭頂的巨碗,隨時可能向下游傾覆。
“在人類的記錄里,從來沒有哪次地震像汶川地震這樣,引發了20余萬處次生災害?!狈缎氛f,這樣的次生災害,還具有顯著的“后遺癥”,震后10年左右,這里都會是泥石流等災害的高發期。在之后更長的時間尺度上,這些災害還會影響山川地貌的演化。
天災之下,廢墟之上,范宣梅第一次感到,人類是如此渺小,生命是如此脆弱。但與多數人不一樣的是,她的專業告訴她:面對天災,人類并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而是做得還不夠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的場所,能在選址之初就避開地質災害的高發地帶,是不是就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范宣梅不停地想著能做些什么,遂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范宣梅的博士課題原本是研究普通山體滑坡的,如果沿著這個課題做下去,輕車熟路,她很快就能博士畢業。但那一刻,她想,既然做地質災害研究,就應該研究對人民生命財產威脅最大的災害,研究最難攻克的科學問題。對研究地質災害的工作人員來說,保障山區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像醫生治病救人一樣,是天經地義、責無旁貸的。這樣想著,范宣梅改變原來的研究方向,和大地震以及地震誘發的各類地質災害杠上了。
她所在的地質災害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已經成功預警上百起大型山體滑坡事件,挽救了上萬人的生命,減少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
范宣梅的研究領域是“強震地質災害”,簡單來說,就是強烈的地震過后,會引發一系列次生地質災害,比如洪災、海嘯、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多年來,范宣梅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不懈努力,研發出一系列災害預測預警模型,為搶險救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迄今為止,她所在的地質災害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已經成功預警上百起大型山體滑坡事件,挽救了上萬人的生命,減少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
盲人摸象,是當年范宣梅對汶川災區的印象。那時,全世界的遙感和對地觀測技術都不夠發達。震后一周,人們才拿到第一批遙感數據。而拿到數據之前,人們對哪些地方受損最嚴重、哪個區域出現了堰塞湖等,都是兩眼一抹黑。
汶川地震后,中國的大西部一直不太平靜。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7.1級;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7.0級;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7.3級;2017年,四川九寨溝地震,7.0級……在一次次強震災害中,范宣梅和她的同行們,不顧生命危險,勇敢深入險境,搜集寶貴的影像和數據資料,不斷推進著人類對地震地質災害的認知。最終,范宣梅團隊根據全球30余次地震誘發的次生災害,搜集了近40萬條數據,結合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地震誘發滑坡預測模型。
之后,哪里發生地震,范宣梅團隊就可以快速準確地預測地震誘發滑坡的發生范圍。這個模型被實際應用于全球近10次強震中,包括日本北海道地震、尼泊爾地震、九寨溝地震,以及瀘定地震等。實戰之下,模型預測準確率達到80%以上,比美國地質調查局預測模型的準確率高約20%。此外,范宣梅還在國際上率先開辟了震后地質災害長期演化的追蹤研究,其中針對汶川大地震的數據已經持續追蹤了10多年。此外,范宣梅還放眼世界,搜集了國外至少10次大規模地震的震后數據,并且不斷更新數據庫。
在此基礎上,范宣梅團隊又建立了震后地質災害及災害鏈數值模擬預測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有效預測震后地區在降雨作用下,哪里會發生二次滑坡,哪里可能暴發泥石流,哪里會發生“泥石流堵江成壩—潰決洪水災害鏈”……根據這個模型,范宣梅團隊可以做到提前幾十分鐘甚至1小時預警地質災害,從而及時把人們從危險地段撤離出來。
如果說人們看地質災害,曾經如同盲人摸象,那么范宣梅的工作就是在逐步開啟“上帝視角”。山崩地裂、泥石俱下的混沌,正逐漸變得清晰,清晰到可以繪到圖紙上,寫進簡報里,呈現在手機屏幕上。
10多年間,范宣梅團隊建立了三大預測模型:地震誘發滑坡預測模型、震后地質災害及災害鏈數值模擬預測模型、震后泥石流預警模型。這些模型被應用在一次又一次重大地質災害預警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震后搶險救災的方式和局面,大大降低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我在這邊的辦公室工作,每天不到下班時間就開始看表了;而我在國內的實驗室工作,總能忘記時間,甚至忘記吃飯。這種對比,讓我無比確信自己真愛的是什么。我是祖國培養的人才,理應報效國家!”
其實剛剛進入成都理工大學時,范宣梅并不開心。她對這個學校和所學專業都不滿意,甚至想過退學,干脆復讀一年。
但人生的機緣就是這么奇妙。有一天,她在食堂吃飯,遇上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先生。閑聊中,老先生說:“我們學校在全國的排名可能不是很靠前,但我們這個專業能排進全國前三。年輕人選擇這里,未來大有可為?!狈缎泛髞聿胖?,那位老先生是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大名鼎鼎的“四大金剛”之一一王士天教授,當時已經退休了。王教授的話,讓范宣梅定下心來。西部地區或許環境不夠好、資源不夠足、機會不夠多,但這里是最接近各種地質災害的地方,是能讓她第一時間沖鋒陷陣的最佳基地。
2014年,聯合國面向全球招聘一名災害應急處理與防治專家,范宣梅試著報了名。沒想到,她竟一路過關斬將,從牛津、劍橋、哈佛等一眾名校博士中脫穎而出,得到了這個寶貴的機會。
接下來一年時間里,范宣梅去了世界很多地方,接受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接見,給肯尼亞、越南、泰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以及哥本哈根大學、日內瓦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的碩士生授課。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份完美的工作:朝九晚五,體面高薪,薪酬比國內高出幾倍;辦公室在風景如畫的瑞士,還能出入各種“高大上”的場合。后來聯合國希望她能長期留下來工作,但范宣梅短暫糾結后,婉拒了這份盛情。許多朋友不理解她的選擇,她舉了一個例子:“我在這邊的辦公室工作,每天不到下班時間就開始看表了;而我在國內的實驗室工作,總能忘記時間,甚至忘記吃飯。這種對比,讓我無比確信自己真愛的是什么。我是祖國培養的人才,理應報效國家!”就這樣,2015年,范宣梅回到成都理工大學這所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地方高校。她清楚,這里有全國一流的工程地質學科,有國內唯一一個地質災害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它未必是最好的地方,但對范宣梅來說,是最對的地方。2016年,范宣梅獲得了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Richard-Wolters青年科技獎,是我國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獲獎者。
2022年9月,范宣梅獲得第四屆“科學探索獎”天文和地學類獎項。獲獎信息在她手機里寂寞地躺了大半天,她也沒看到,直到獎項秘書處的工作人員給她打來電話,她才知道自己獲了獎:“接到來電,知道獲獎了,當時真的特別開心!”
2023年11月25日,第十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名單揭曉,范宣梅名列其中。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