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大百科全書》紙質版有音序檢索、筆畫檢索、分類檢索、外文檢索、主題檢索共五套主要檢索系統,以及時序檢索、圖片檢索、參見檢索、書目檢索、標題檢索、人名檢索六套輔助檢索系統,這些都是打開紙質版百科全書這座知識寶庫的鑰匙。而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的編撰過程中,除增加音頻、視頻等新功能外,還增添了一把新的知識寶庫鑰匙——條目摘要。網絡版百科全書的條目摘要不僅限于檢索功能,還具有快速獲取條目核心知識的功能,有效增強了可讀性。文章通過對《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條目摘要設立的必要性、摘要設計模式、摘要功能等進行分析,并與其他知名網絡百科的條目摘要模式進行比較,得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條目摘要具備概念條目類型學科屬性明確、為讀者提供英文名稱、獲取條目信息快速及反查條目內容等優點,也指出存在部分條目摘要不夠豐富且無法鏈接到正文的缺點,提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條目摘要在保持自身優點的基礎上,應在條目摘要擴容、符合網絡版檢索性、動態發展三方面不斷改進,為優化和完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百科全書條目摘要提供思路,并為同類網絡百科摘要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版百科全書;摘要;條目類型;摘要模式;摘要功能;設計優化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4-0241-04
“摘要”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的釋義有兩種,作為動詞是摘錄要點,作為名詞是摘錄下來的要點[1]。《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對“摘要”詞條的定義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主觀理解,簡明地描述文獻的重要內容。又稱內容提要。”[2]一般摘要是針對學術論文而言,對于以介紹知識為主的百科全書條目而言,設立摘要是網絡版編撰中的新功能,其內涵指“要點、提要”。
一、設立摘要的必要性
如今,隨時隨地閱讀、快速閱讀成為人們閱讀的常態。網絡版百科全書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形態,百科全書條目的表達不僅要吸納傳統百科全書的優點,更要適應人們隨時隨地閱讀、快速閱讀的需求。其摘要的設立存在必要性。
(一)高速、高效、快速閱讀的需求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讀者面對海量信息,快速查找定位所需知識越來越難。例如,在百度百科中搜索“網絡時代”關鍵詞,會出現70頁關于網絡時代的內容,每頁約10條相關鏈接,共計搜索結果約700條。在中國知網的主題檢索中輸入“網絡時代”關鍵詞,共出現超過29000條結果。由此可見,一個主題下的相關信息量非常驚人,且這些數據是動態更新的,大大提升了讀者準確檢索所需內容的難度。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的編撰中,要充分考慮滿足使用者高速、高效、快速閱讀的需求,區別以往紙質版百科全書檢索方式靜態化、不能快速獲取知識點的不足。通過增加摘要功能,提高百科全書條目的檢索性、動態性,便于使用者快速查找和瀏覽。
(二)知識容量增加的需求
百科全書對人類社會各個知識體系和學科進行分門別類并高度概括和記錄[3],基本單元是條目,具有知識含量大且密集的特點。紙質版百科全書條目受空間與版面的限制,中文條頭和層次標題是讀者快速了解知識主題的主要對象,而對于沒有設立層次標題的條目而言,中文條頭成為讀者快速了解知識主題的唯一渠道,這樣讀者不得不全面閱讀條目,才能從中提取需要的知識內容。而網絡版百科全書,容量和版面已不再是編撰的障礙,知識含量更是成倍增加,此時若不增加新功能,只是延續傳統紙版的方式,無異于無視時代發展的新閱讀需求。因此,百科全書條目知識主題多元化表達是適時且必要的。在條目釋文前端增加摘要,提取條目中的知識要點,既能夠彌補中文條頭和層次標題不能盡數的缺憾,也有助于知識主題的表達。
二、《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條目摘要模式
(一)根據條目類型編寫提綱確定摘要類別的大類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通用條目類型有十二大類,分別是學科類、學派類、學說類、概念類、現象類、事件類、建筑類、技術類、機構類、人物類、著作類、城市類等。這十二大類基本可以涵蓋每一個學科中各分支學科的主要內容。在進行條目摘要設計時,首先依照條目類型特點及撰寫的主要內容,對條目類型進行合并與重組。如學科類、學派類、技術類歸屬為概念類;現象類與事件類歸為事件現象類;建筑類、城市類歸為實物類;將著作類進行相應拆分,最終十二大類轉成具體的七大類——概念類,人物類,機構團體,作品文件類,公約、條約、法規條例、宣言類,實物類,事件現象類。據此七大類設計出摘要系統大類。
(二)根據學科實際列的條目內容不同確定摘要類別的小類
在實際編撰過程中發現,七大類模式往往不能適用所有的條目。如人物類條目,中國古代人物和現當代人物撰寫的核心內容存在一定差別,古代人物一般會介紹其字、號、世稱、封號、謚號、廟號等,而現當代人物則沒有這些稱號。因此,會根據眾所周知的知識類型特點,將人物類摘要提綱細分為中國古代人物、中國現當代人物和外國人物三小類。又如機構團體類條目,確定通用模式有六項:一是全稱、簡稱、又稱、又譯、原稱、別稱、俗稱;二是創建人;三是成立時間;四是成立地點;五是前身;六是地址。
經過條目內容查看,一般學校(教育機構類)還會額外介紹首任校長[4]、校訓等內容,建筑類場館一般會介紹設計師,圖書館[5]、檔案館、博物館一般會介紹首任館長、主要藏品等內容,根據條目的核心內容能夠確定條目內容之間的不同,因此又將教育機構類,建筑類,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類單獨作為小類進行摘要模式設計。在小類的設計過程中,還會依據編輯審稿過程中的歸納總結,隨時補充摘要類型庫。
(三)摘要模式組成分析
條目的規范性表達是百科全書的重要特點,因此摘要的模式組成也是規范性表達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總結七大類摘要的通用模式可以得出,摘要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關于名稱的。例如,外文條頭屬于條目名稱的組成部分,放在摘要中顯示;又如各大類中第一項均是“全稱、又稱、別稱、字、號”等與中文條頭相關的設計。二是與內容相關的設計。除名稱外,根據條目可能撰寫的核心內容進行設計,此設計依靠條目類型編寫提綱,也依靠出版社多年來對百科條目撰寫內容的規范總結。
三、《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摘要功能
(一)明確了概念類條目學科屬性
按《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對摘要的設計,概念類條目都需要填寫所屬學科,寓意概念的來源。而概念類條目還可細分為學科行業概述條目、學科行業發展史條目、理論學說條目、一般概念條目四類,這四類條目占百科條目的80%。筆者選取了15 個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紡織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機械工程、交通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土木工程、人居環境科學—建筑學、人居環境科學—城鄉規劃學、人居環境科學—風景園林學)條目進行統計,共有條目4.3 萬, 其中包含所屬學科的條目有3.78 萬,比例為87.9%。可見,通過《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的摘要,能夠憑借學科屬性直觀了解概念的來源。
(二)提供了英文名稱
《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條目要求外國人名、外國名詞等均要翻譯為中文,因此在編纂過程中,英文名稱幾乎是整個條目中唯一出現的英文。對此,有專門針對條目英文名稱進行規范性、可比性處理等專項工作,以確保英文名稱準確,提高檢索價值。因此,將英文名稱放在摘要的位置,不僅提供了檢索功能,還能夠為行業提供標準,并作為規范英文使用的參考,也有利于國際化傳播。
(三)獲取部分條目信息及反查條目核心內容是否有缺漏
摘要是獲取條目信息最便捷的渠道,能夠快速瀏覽條目內容。例如,中國古代人物條的摘要設計包含八項:一是全名、原名、又名、曾用名、名、字、號、藝名、綽號、世稱、封號、謚號、廟號;二是籍貫;三是出生日期;四是去世日期(格式同上);五是出生地點;六是去世地點;七是人物關系;八是代表作品。從摘要基本可以了解人物的大致信息。同時對照摘要信息,可以反觀條目知識點是否全面,對條目內容的質量把控也起到了正向作用。例如,如果一個人物條基本的生卒年都缺失,屬于缺少人物類條目基本核心內容,此類稿件需要補充完善。
上述即《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條目摘要的基本功能,與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網絡百科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相比[6],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與百度百科相比,概念類摘要中多了所屬學科,更能體現專業領域范圍,便于專業和非專業讀者區分專業屬性,更有利于讀者從專業角度了解條目。百度百科有些條目有應用學科項,但不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明確的一級學科名稱。維基百科的概念條目中無摘要顯示,部分人物條有人物基本信息的摘要提示。可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條目摘要更能體現出專業性及對摘要功能的認可。
四、對《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摘要設計優化的探討
百科全書作為一座薈萃精華、廣收博蓄、條理整齊、取用方便的知識庫,在時間剛性且高度碎片化,同時網絡信息鋪天蓋地的情況下,便于人們用最少的時間、最便捷的途徑找到各種問題基本的、準確的答案[7]。網絡版百科全書的條目摘要設計需不斷優化,成為提升百科全書這座知識寶庫使用率的有力推手。
(一)保持現有摘要優點,適當擴容
摘要結構清晰且有設計邏輯、摘要可讀性強、概念類條目有系統專業的分類,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條目摘要的優點,應繼續保持。但也要看到不足:一是部分摘要內容項目較少,大部分概念條目只有英文名稱和所屬學科,能夠從摘要中獲得的信息過少,不利于讀者快速抓住條目主要信息。二是編纂過程中,編委會及編輯對于條目類型的理解不同,有些條目類型不知歸屬哪一類,只能簡單歸屬為概念條,只填寫英文名稱和所屬學科,這也會造成條目摘要的簡化,使得摘要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未來,需要進一步根據概念條條目特點豐富概念條摘要,并進一步細化條目類型,完善編寫提綱,更好地指導作者進行條目類型的選擇,從而設計出更多條目摘要[5]。
(二)適合網絡版檢索性特點
人們常常把百科全書比喻為規模宏大的知識寶庫,而百科全書的檢索手段便是打開這座知識寶庫的金鑰匙[8]。因此,無論是紙質版百科全書還是網絡版百科全書,作為工具書,檢索系統都是必不可少。工具書的檢索系統是否通暢、多樣,不僅是評價該書使用價值和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而且是人類傳播知識的重要通道[9]。為避免工具書可讀而不便查,網絡版更要重視檢索系統。建議在網絡版檢索系統體系中,摘要作為檢索的一個入口,通過摘要可直接跳轉到正文,甚至跳轉到其他條目,真正實現條目間的網絡化。因此,將摘要打造成支持快速檢索和定位的通道,可極大豐富條目的使用功能。
(三)適合動態發展的要求,建立知識自動更新關聯
紙質版工具書是靜態的,只有再版時才可修改內容。網絡版相比紙質版,在修訂方面靈活性更強,如今實時修訂已經成為常態[10]。在設計摘要時,需考慮條目的動態變化。摘要的動態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整體的更新變化,包括知識內容的更新、增加或者刪減,摘要也需要作相應調整;二是根據詞條自身撰寫內容的不同,同一個條目類型的通用摘要模式不能適應全部需求,會有部分項目的調整,因此需要機動項目來滿足條目內容需求。
近年來,人工智能已成為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方向,要讓摘要與內容更好地關聯,需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動更新。
五、結語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的條目摘要是網絡版百科全書編纂和運營的新模式,要跟上網絡版發展的速度實時更新,按條目類型確定通用模式只是第一步基礎工作,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豐富和擴充容量、自動鏈接提取、實現知識的自動更新,才能更好地適應網絡百科全書快速發展的節奏。
作者簡介 張志芳,編輯,研究方向:建筑、土木等百科全書的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