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朵
爺爺有一把老古董鋤頭。
這是一把飽經滄桑的梨木鋤頭。時間一點點剝去了手柄上的桐油,但手柄依然光滑,紋路清晰。鋤板布滿斑駁的鐵銹,早已沒了往日的光澤。整個鋤頭輕輕一碰就嘎吱嘎吱作響,似乎隨時要散架。
可誰會想到,這把老古董鋤頭昔日無比風光。
這把鋤頭誕生在爺爺手中。一雙粗糙的大手精雕細琢,爺爺整整花了一天時間,才做成了這把鋤頭,從此它就成了他最忠實的伙計。
那時的爺爺年輕力壯,一個人要養活一家五六口人。這把梨木鋤頭十分鋒利,青色的鋒刃在太陽下閃耀著銀白色的光,閃亮的光圈在上面跳啊跳,刨地、鋤草,都不在話下。
這把鋤頭承載著家人的殷切期望。干活累了,爺爺便坐在田埂上小憩,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到它身上,嘴角情不自禁地微微上揚,仿佛看到了豐收的場景。
就這樣,梨木鋤頭陪著爺爺,看著日子從身邊悄悄地流逝,望著春去秋來,聽著一年又一年的鐘聲敲響……
不知不覺,白發悄悄爬上了爺爺的鬢角,皺紋布滿了他的額頭,而陪伴他數十年之久的梨木鋤頭也生了銹——后來,這把鋤頭被各種現代化的機器取代,于是,它被遺棄在倉庫的角落里。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于靜寂中反復咀嚼往日勞作的快樂生活。不過,那快樂越來越模糊了。
透過倉庫的小窗,陽光微微閃爍著,照在那把老鋤頭上。老古董鋤頭,從時光深處走來,又靜靜地望著歲月從它身旁經過。
點評
小作者選取“爺爺的鋤頭”這個老物件作為線索貫穿全文,鋤頭伴隨爺爺走過半生,見證時代的發展,選材和立意別具一格。細膩生動的語言讓本文畫面感很強,儼然一幅自帶年代感的油畫。結尾處,如果能讓立意再明朗一些,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