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婷
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依托的數字技術蓬勃發展,不斷開辟擴大內需新領域、新賽道,網約車出行、外賣送餐、快遞配送、網絡平臺直播、在線培訓或教育等新就業形態(以下簡稱“新業態”)不斷發展壯大,新業態模式逐漸成為穩擴就業的關鍵力量。就業靈活化、碎片化是新業態從業人員的主要特征,在社會保險制度的落實和保障方面有一定的影響,部分新業態從業人員存在“漏保”“脫保”“斷保”的問題。維護新業態從業人員合法權益,完善符合新業態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是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隨著新業態從業人員隊伍日漸壯大,亟須建立并完善符合新業態特點的社會保險體系。
養老保險。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個人負擔。此外,2021 年6 月,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了新業態從業人員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2022 年3 月,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從試點轉為正常業務,并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參與。
醫療保險。按照現行政策,以靈活就業人員可個人繳費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部繳費由個人負擔。此外,有地方依托商業保險建立城鄉居民意外傷害醫療保險,如湖南省岳陽市等。
職業傷害保障。目前,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進行了兩輪試點,第一輪由地方自行試點,有以下三種運行模式:一是納入工傷保險管理模式,如江蘇省南通市,符合參保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自行繳費;二是單獨的職業傷害保障模式,根據資金來源可分為繳費型和財政補貼型兩類;三是“工傷保險+補充商業保險”模式,明確規定由平臺企業“承擔用人單位依法應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包括繳費與待遇給付,同時鼓勵其購買商業保險轉移風險,如浙江省金華市等。第二輪試點由政府主導,在現行工傷保險制度框架下進行。2022 年7 月試點工作啟動,在北京等7 省市的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4 個行業開展,主要采用按單繳費,費用由平臺繳納,個人不繳納。勞動者在執行平臺訂單任務期間遇到交通事故傷害或意外事故傷害等情形,可享受職業傷害保障待遇,包括醫療、康復費用等項目,基本參照現行工傷保險。
勞動關系從屬性模糊導致參保積極性較弱。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關系的“去契約化”和“去雇主化”特征導致參保率低。筆者2022 年以西安市外賣配送員為調研對象,發現僅不到20% 的外賣配送員參加了部分社會保險。部分新業態從業人員雖未有明確勞動關系,卻是以勞動報酬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勞動者,與傳統有明確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具有同樣的風險保障需求,但勞動關系模糊不清導致在平臺企業工作卻無用人單位繳費支持,傳統社會保險中的勞資雙方繳費義務均衡被打破,不符合均衡分擔社會風險原則。平臺企業通過合作用工的方式將用工責任主體委托給第三方合作商,而后者往往以未直接用工為由,拒絕承擔責任,導致用人單位少承擔或不承擔繳費責任,個人承擔全部繳費,參保積極性必然降低。
就業不穩定導致社會保險征繳難度變大。新業態從業人員工作方式多樣化,工作時間碎片化,一人“多平臺接單”現象很普遍,造成就業收入不穩定和按月統計困難等問題,與以雇主責任為基礎、以固定收入為基數計算保障待遇的社保制度之間存在“錯位”。同時,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社會保險時,社保繳費基數較高,對于新業態從業人員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放棄參加職工社保,以“非就業身份”參加戶籍地的居民社保,待遇保障整體水平偏低。如2022年開展的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定位為社會保險,統一了制度內容,壓實了平臺責任,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共有3.2 萬人次享受待遇共計4.9 億元,次均1.5 萬元。但相較而言,2022 年全國工傷保險共204 萬人享受待遇1025億元,人均5 萬元,職業傷害保障與工傷保險的待遇差別較大,且由于工作地與參保地分離,繳費時斷時續,加大了社保經辦難度。
勞動關系高流動性不易適應屬地化的社會保險經辦體制。新業態從業人員在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之間工作流動性大,在社會保障屬地化管理模式下,倘若跨市或跨省工作,就需重新滿足當地的參保條件,其中可能會造成社會保險權益損失。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已完成省級統籌,正在進行全國統籌,醫療保險大多屬于地市級統籌,工傷、失業則以市縣級統籌為主,統籌層次過低也可能導致社會保險關系和權益轉移接續過程中的障礙增加,即使在現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手續依然相對繁瑣。以養老保險跨省轉移接續為例,對于參保人員跨省流動就業的,轉移養老保險關系需要走3 個流程,政策規定每個流程最多15 個工作日,也就是說對于參保者來說,最多45 個工作日可以將全部手續辦完。但在轉移接續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信息延遲、社會保障權益中斷,出現待遇給付受阻、參保意愿降低等問題。
明確勞動關系,構建責任均衡的社會保險籌資機制。
要重構新業態社會保險籌資機制,明確勞動關系,均衡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之間的社會保險籌資責任。符合確立勞動關系的,應明確平臺企業主體在社會保險中的繳費責任,并規范平臺企業行為,防止成本轉嫁,在平臺與從業人員之間打造“對話機制”,取代平臺企業的單向管理機制,建立和諧的新業態用工關系。采取合作用工方式的,應明確與合作用工企業在保障從業人員權益方面的責任分擔,比如直播、電商等領域,要為員工依法及時訂立勞動合同,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并繳納社會保險費,履行相關勞動保障責任。屬于不完全符合勞動關系的,可以簽訂三方協議,平臺企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要積極協助從業人員參加相關社會保險,優化參保流程,并利用現有平臺數字化技術代為扣繳社會保險費,提高參保的便利性。
探索新繳費機制,打造“個性化”社會保險制度。允許新業態從業人員根據實際需要單獨參保,并自主選擇參保類型,如工傷保險可單獨參保。綜合考慮從業人員收入因素,按單、多平臺分別參保繳費。規定在年度應繳總額內,可按單扣繳,也可不定期繳費,避免定期繳費的政策要求與從業人員收入不穩定的實際情況發生沖突。針對從業人員依托多平臺工作的現實情況,可在精算基礎上,采取各平臺按單繳費方式,以平臺行業特點及事故率分別設定費率,由多個平臺按照派單收入分別履行社保繳費主體責任,設置繳費上限,達到上限不再繼續扣繳,或可將多出的繳費作為從業人員個人補充社會保險,確保從業人員的每一筆收入都能形成對應的社會保險權益,在增強從業人員對平臺使用黏性的同時更好維護其合法權益。
加快數字化改革,推動社保經辦管理服務便利化。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重點群體,與公安、民政等部門協作,強化系統內外數據信息共享。加快推廣電子社保卡應用,推動電子社保卡跨省、市在不同公共服務中的應用。繼續完善“12333”APP 系統,將新業態從業人員社會轉移接續納入其中,通過業務經辦系統內的數據共享和分析比對,利用系統審核高效精確的優勢,減少業務辦理過程中的人工審核操作。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社會保險繳納特點,可依托平臺APP,提供參保、查詢功能,實時掌握其參保情況。通過數據賦能優化經辦服務模式,進一步推進高效便捷服務,提升智慧精準服務,優化特殊集成服務,為參保對象提供智慧便捷、公平可及的經辦服務。
社會保險制度關乎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數字經濟下,面對新業態興起和從業人員的需求,要順應群眾關切,建設能夠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社會保險制度,維護好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