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莉莉
近年來,遼寧省充分領悟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性,全面試點,高質量落實,在完善治理體系、優化治理平臺、創新治理方式、維護和諧穩定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助推市域社會治理基礎持續夯實、社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平安遼寧建設成績凸顯。
以遼寧省為例,自啟動試點以來,致力于創新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體制機制,現已基本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但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仍有一定差距。一是需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政策支持。遼寧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大多數是與平安建設工程統籌推進,缺乏專門性、系統性的市域社會治理政策支持。二是治理主體需徹底實現身份轉換。應提高社區、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基層主體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明確角色意識,需充分發揮治理合力應有作用。三是法律保障體系建設有待完善。省級關于市域社會現代化治理立法等保障工作應與市域發展實際需求配套;需要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實施方案以及相關法律保障措施;治理主體需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四是社會治理共享機制需要健全。應落實數據開放與共享,智能化、信息化的現代化治理模式需全面普及。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遼寧省構建“五共五治”社會治理新格局仍處于探索階段。遼寧省市域社會治理普遍由政法部門負責牽頭,各層級行政部門承擔相應職能,實現共治。在實際治理過程中,存在部分部門職責交叉的情況,導致出現應而不及、聯而不動等現象。絕大多數與平安建設、基層黨建等領域共同部署與落實,對各部門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權限與職責沒有標準規范。同時,針對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可以參與的共享共治任務清單也沒有明確規定。社區作為基層治理的最末端,承擔的責任重、工作量大,“上面千層線、下面一根針”,需要解決許多具有多樣性、突發性等復雜的問題。
數字時代的到來,促使傳統治理向現代化治理轉變。在遼寧省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科技賦能社會治理方式不夠充分。主要體現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與社區等基層治理主體工作聯動與協調的銜接度有待提升,社區數字化治理整體推進動力略顯不足,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渠道未完全打通,公眾參與治理方式的便捷性需要提高。多部門數據共享與整合的業務應用能力需加強,治理效能未徹底激發;利用“互聯網+”創新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方式的數據要素不多,應增多投入。
應強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市域“前線指揮部”的重要作用,切實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
貫徹落實相關精神,強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政策支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有效載體,更是承上啟下的中間樞紐,應加強政策引領,實現省級科學統籌、市級高效治理目標。一是省級層面。全省貫徹落實中央政法委印發的《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指引》,相繼印發了《遼寧省關于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和《遼寧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做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整體統籌規劃工作,持續完善現行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積極助推各市形成切合實際的實施方案。同時應嚴格把關,做好試點驗收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工作。二是市域層面。各市應認真貫徹落實省級相關要求,加強頂層設計,深入推進符合本地發展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快出臺適合本區域發展的實施方案等地方政策規范,著力提升市域職能部門關于政策的互通互認,實現部門信息共享與工作協同,有效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整體進程。
建設高質量的市域社會治理權責體系,構建市域社會治理共同體。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涉及區域內多個層級的權責,應始終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為基礎,不斷適應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要求,為全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完善主體結構,建設高質量的市域社會治理權責體系。首先,持續強化黨的政治引領。充分發揮整合、分配和引領功能,切實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市域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其次,加快形成政府機構的扁平化治理模式。有計劃、分步驟地整合部門的市域社會治理職能,減少職責重疊,提高多部門聯動與協同,深度激發治理合力。最后,進一步突出社區、社會組織、公眾等基層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地位。應給予其更多的自主權,實現權責對等,達到尊重民意、匯聚民智、凝聚民力的目標,有效破解社會矛盾問題,推動市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二是加快形成市域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市域社會治理過程中,由“政府負責”向“人人有責、人人盡責”轉變,實現治理主體和客體共享一個治理過程。進一步落實人人有責的責任意識和人人盡責的責任要求,達到社會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
著力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提高市域社會治理效能。
應按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中關于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的實施意見,結合本地發展實際,著力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進而提高市域社會治理效能。一是提升市域社會治理凝聚力。必須長期堅持黨建引領,發揮黨員先鋒示范作用。賦予社區黨委解決社會治理問題與矛盾的功能作用,與上級部門針對關鍵問題進行聯動,徹底擺脫社區有責無權的困境。發動轄區內黨員力量,擴大社區治理隊伍,激發群眾自治。二是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服務能力。建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服務事項清單,具體細化責任。深度優化社區網格化治理模式,高標準打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加大社區網格員和社區工作人員培訓力度,細化考核指標,提高服務質量。將“12345”政務服務熱線與社區網格治理服務事項進行融合,彌補社區綜合行政執法短板,提高居民滿意度。三是強化市域社會治理數字化能力。培養社會治理主體的數字化思維,增強其對社會治理現代化問題的處理能力。完善信息共享機制,整合實現多部門信息資源共享,增強部門聯動與協調能力。利用數字技術精準識別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提高市域社會治理數字化監管能力。健全基層社會治理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工作機制,提高基層矛盾糾紛源頭排查化解能力。四是加強應急管理與風險防控能力。健全并完善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形成市域應急管理與風險防控專項方案,切實提高市域社會治理的應急管理能力。增強治理主體的風險防控意識,認真落實網絡輿情應對處理機制,加強市域風險防控能力建設,切實提高市域社會治理效能。
積極打造試點樣板,創新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方式。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積極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示范試點樣板。一是利用新興技術創新治理方式。建立重點指揮調度、矛盾化解、網格化管理等應用模塊,拓寬群眾辦事通道,持續發展市域服務新模式。建立市域社會治理云平臺,與遼寧省政務云平臺實現有效融合。二是學習借鑒其他地區典型經驗。與外省其他城市形成幫扶結對小組,深入開展優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的調查研究工作,認真學習新思想、新方法,將實踐成果融入本地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之中。三是充分發揮省內優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契機,打造省內可復制、可借鑒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樣板,推進全省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加強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協同治理發揮功效。一方面,在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電子顯示屏等顯著位置進行宣傳,努力營造共享共治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氛圍,普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對于推進市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基層基礎扎牢扎實,營造市域治理規范化、制度化、體系化的社會治理氛圍。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和村(居)民評理說事點規范化建設,積極有序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公益慈善資源聯動發展。通過基層聯動,擴大基礎治理范圍,為遼寧全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奠定良好基層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