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劍 陳 峰
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損傷,稱為運動損傷,與運動訓練、運動技術、運動項目、運動環境和裝備等有密切關系[1]。運動性損傷主要累及人體的運動系統[2],臨床上多以運動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常見[3]。調查研究顯示,運動性軟組織損傷好發部位以踝、足、膝部最多見,分別為23.0%、19.6%和16.0%[3-4]。陳峰教授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從事中醫針灸臨床工作近40余年,善用骨邊刺法、上補下瀉針法、手穴療法等治療運動性損傷、神經系統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筆者有幸侍診,獲益良多,現將陳老師運用“手體配伍針刺法”治療運動性軟組織損傷的經驗整理如下,與同道共參。
陳老師臨床治療運動性軟組織損傷,針刺配伍選穴由手穴與病變局部體穴兩部分組成,運用近補遠瀉的針刺手法進行操作,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陳老師稱為“手體配伍針刺法”。此法遵《內經》“上病下治”“遠道刺”之奧義?!鹅`樞·官針》曰:“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遠道刺,即取穴于遠離病變部位的地方。在運動性軟組織損傷的治療中,遠道刺認定為手部穴位,其穴點主要包含手穴、經穴和經外奇穴?!斑h道手穴為主,局部體穴為輔,近補遠瀉刺法,配合病處運動”為此療法的要點。
陳老師認為,運動性軟組織損傷可歸屬于中醫學“筋傷”范疇,常因外傷所致,臨床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關節屈伸不利、青紫瘀斑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皻鈧?,形傷腫”,《類證治裁》曰:“諸氣血凝滯,久而成痹”。故外傷可致氣形受損,出現腫痛。因人體的氣血相輔而行,循行全身,周流不息。外傷跌打,皮肉筋骨損傷,進而損及氣血,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脈絡受損,血不循經,瘀于脈外,形成氣滯、血瘀。運動性軟組織損傷與經絡密切相關,《圣濟總錄·傷折門》中提到:“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钡徒顐浗j氣血不得宣通,氣滯血瘀,痹阻脈絡,導致經筋活動受限,關節屈伸不利,局部疼痛。因此,陳老師將筋傷的病因病機概括為:局部筋經分肉受到外力傷害,血行不暢,遏阻氣機,瘀血停滯,而致腫痛。針刺治療應以疏經導氣、活血止痛、通利關節為原則。
3.1 手穴穴點 手穴是以手部涵蓋全身的微針系統,手穴有各種不同的流派。陳老師所用的手穴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結合盛氏針灸特點的基礎上創新的一種手穴系統[5]。此手穴系統以手的功能位作為取穴定位的基礎。手的功能位是腕背伸約20°~25°,即用力握拳時腕關節所處的位置。同時,拇指充分外展,掌指及指間關節微屈,其他手指略分開,諸指間關節的屈曲位置較為一致,即掌指關節及近端指間關節半屈曲,而遠端指間關節微屈曲。此時,手的形狀就如一個坐位的人體。根據全息理論[6],人體的各個部位在此形態的手部有規律的分布。具體為中指代表頭部,示指及無名指代表上肢,拇指及小指代表下肢,手掌代表胸腹部,手背代表腰背部。手穴的穴點也分布在這些部位上,且多以部位來命名。例如“手穴踝點”在拇指指關節橫紋處,赤白肉際上,左右各一,可治踝關節疾病?!笆盅ㄏc”位于拇指掌指關節處的背面,靠近赤白肉際,可治膝關節病。“腰痛點”有二,即食指與中指掌骨間隙“腰痛1”,中指與無名指掌骨間隙“腰痛2”,可治急慢性腰痛。
《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經脈系統將人體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十二經脈中有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在手部循行交會,《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陰氣……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行?!薄鹅`樞·動輸》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手部與人體陰陽、氣血有密切關系,是手穴穴點能治療全身疾病的基礎,也是手部經穴能夠調氣治病的理論依據。如突然閃挫引起的急性腰扭傷,可選取合谷、后溪等傳統經穴,辨證施針,也可選用手穴腰痛點進行治療。
手部解剖結構中包括骨骼、肌腱、血管、神經等,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分布及動靜脈血管供應,與全身聯系緊密,其中手部的正中神經、橈神經和尺神經的分支含有運動纖維成分和感覺纖維成分[7]。當手部穴位接受外界刺激時,可激活相關神經元,將刺激信號傳入大腦,從而調節機體功能。如經外奇穴“八邪”,定位于手背第1~5 指間,指蹼緣上方赤白肉際凹陷中,左右共8 穴,穴下分布有骨間背、掌側肌、蚓狀肌等肌肉,有尺、橈神經手背支分布,拇指與示指之間的大都穴下還有拇內收肌。有研究表明,通過滯針法強刺激八邪穴,可以興奮穴位皮下的橈、尺神經,誘發橈、尺神經支配的手部肌肉肌梭的興奮,并根據興奮傳導通路將興奮沖動傳入脊髓,傳遞到腦內的不同水平,刺激腦細胞,實現對低位中樞的調控,促進中樞與周圍神經的聯系,通過傳出通路將興奮信號傳遞到病變部位的神經、肌肉,從而令中樞神經系統中由于傷害性刺激所產生的異?;顒幽J较蛘5幕顒幽J睫D化,因此可使損傷所致的疼痛獲得持續緩解[8]。
手部穴點包括全息手穴、經穴及經外奇穴,通過對穴點的刺激,可調節人體氣血陰陽、臟腑經絡。同樣對運動損傷所致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損傷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因此手部穴點是整個治療方案中的主穴。
3.2 局部經穴 阿是協同 在手體配伍針刺法中,病變部位的穴位是組成針刺處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局部穴有經穴和奇穴兩大類,同時阿是穴也是不可缺少的穴位。
“筋傷”的核心病機是氣滯血瘀,局部經脈受損,瘀血阻滯不通,氣機不暢,發為疼痛、腫脹及活動障礙。陳老師認為局部取穴以“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和“以痛為腧”為原則,重視循經取穴及痛點取穴,選取經穴及阿是穴。取穴遵循“病在經,取之經”及“寧失其穴,毋失其經”的原則。在治療運動性軟組織損傷時,首先循經辨證選取局部經穴。如急性腰扭傷,陳老師根據扭傷部位,探查損傷所在部位的經脈分布,腰痛在足太陽膀胱經者,取本經腎俞、志室;病在督脈者,取穴命門、腰陽關、腰俞為主。循經取穴,以疏通經脈、經筋之氣。
陳老師認為阿是穴具有協同作用,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點,也是疾病的反映點,在治療運動性軟組織損傷中常配伍選用?!饵S帝內經·太素》指出:“以筋為陰陽之氣所資,中無有空,不得通于陰陽之氣上下往來,然邪入腠襲筋為病不能轉輸,遂以病居痛處為腧?!卑⑹茄ǘㄎ灰詨和?、觸痛最明顯點為準,如踝關節腓韌帶扭傷可在足三陽經筋分布區或腓骨外髁止點跟骨外側捫及陽性壓痛點;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在股四頭肌內側頭肌腹(血海)附近;膝半月板損傷可在股直肌起點處髂前下棘與髕骨上緣的內、外側及中點連線上尋找壓痛點。針刺阿是穴,針至病所,以達祛瘀散邪而解結,調節局部氣血,疏通經脈,祛瘀通絡止痛之功。
陳老師認為,在針刺治療中,手法的合理運用對療效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手體配伍針刺法治療運動性軟組織損傷中,陳老師以近補遠瀉法為手法要點?!鹅`樞·九針十二原》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陳老師手體配伍針刺療法中的針刺手法屬于異穴補瀉法[9],可溯源于《內經》經絡學說、標本根結理論。陳老師將手部穴點認定為遠穴或遠道穴,局部經穴及阿是穴認定為近穴,因此根據穴位的不同,選用相應的補瀉手法。
4.1 手穴針刺操作 手穴的針法,一般采用0.35 mm×40 mm 規格毫針,常規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按壓穴處,右手持針緊貼左拇指指甲對準穴位,針體垂直與手背皮膚成90°角向下直刺0.1~0.3 寸,刺入后施以提插捻轉瀉法(捻轉幅度180°~360°,頻率160~200次/分),提插捻轉得氣后,留針10~20 min,搖大針孔出針。留針時可按摩患處或活動病處,如膝關節扭傷,手穴留針時,囑患者進行主動運動,活動患側關節,做膝關節的前屈、后伸、旋前、旋后等動作,并進行步行。
4.2 局部腧穴針刺操作 對于局部穴位的針刺方法,陳老師分為進針、行針、出針及補瀉手法等步驟。在進針前進行爪切定位,選定穴點后,以垂直進針為主,運用指切進針,進針后運用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20~30 min。然后出針并緊按針孔。
如膝關節扭傷,囑患者取坐位,膝關節屈曲90°,取膝部穴,穴位常規消毒,左手常規消毒,采用指切進針法,左手切按穴位,右手持毫針垂直進針,局部刺激宜輕為補,直刺0.5~1 寸,采用捻轉補法(捻轉幅度80°~180°,頻率80~120 次/分)。使用“切、刺、探、啄”,使針下得氣,即針刺后將針提起少許再向下插。同時手指持住針柄不放,施以一定的壓力,按時不移動手指,使針固定不動,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來回前后轉動,反復交替使針體旋轉,施以輕刺激補法。予留針30 min 后,迅速按揉針孔出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陳老師治療運動性軟組織損傷,亦遵循古法,以針刺達到“氣至病所”為要,強調氣速至則效速,氣不至則效不達。研究證明,經氣感傳活動是人體經氣運行的表現,是人體內源性調節功能被激活的標志。針刺療效與經氣感傳程度密切相關,經氣感傳愈顯著,針刺療效也愈好。采用激發經氣感傳促進氣至病所的方法,對治療一些現代醫學棘手的病證有不錯的效果[10]。
手穴運動針法是在進行局部病處的針刺治療后,采用手穴針刺,并在針刺的同時配合患處的活動,能有效提高療效,是手體配伍針刺法的關鍵部分。運動針法是一種針刺入穴后,得氣行針,并同時讓患者活動患處的治療方法[11]。陳老師為提升經氣運行,促進局部患處經氣的調節,針刺病灶對應手穴,在患者能忍受前提下,施以中度或重度提插捻轉手法。留針期間囑患部進行肢體活動,有效引導感應向著病變部位所在的方向擴延和傳布,最終達到病變部位,使得“氣至病所”,而實現“氣速至則速效”的治療目的。患者進行局部的主動運動,主要活動患處關節或肌肉,活動時應注意動作緩慢、平穩,活動幅度由小逐漸增大或恢復正常范圍,不宜過度用力,從而達到減輕患者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的臨床療效。
周某某,女,12 歲,體校學生,2023 年2 月28 日初診。主訴:右側踝關節扭傷2 d?;颊哂? d 前體能訓練時不慎跌倒,右側足背著力接觸地面,頓感右側踝關節疼痛不適,無明顯腫脹,活動輕度受限,行走及站立時右踝疼痛加重,回宿舍自行冰敷,次日就診。刻診:右足關節內翻時,右側外踝及右足背疼痛不適,伴右踝關節活動受限,食欲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查體:右側外踝周圍壓痛明顯,右踝關節趾屈背伸受限,右踝關節、足背無明顯腫脹,無皮下瘀血,皮溫正常。中醫診斷:筋傷,氣滯血瘀證。西醫診斷:右踝關節扭傷。針刺治療原則: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運用手體配伍針刺法進行治療。針刺處方:手踝點、申脈、丘墟、昆侖、阿是穴。操作:(1)體穴治療取患側申脈、丘墟、昆侖、阿是穴針刺治療,進針深度0.8~1.0 寸,留針30 min。(2)體穴取針后,取患者手踝點,定位:位于拇指指關節橫紋處,赤白肉際上,左右各一,病左取右,病右取左[5]。取穴后,毫針0.1~0.2 寸,強刺激,同時令患者活動受傷的踝部,從慢至快,活動幅度逐漸增大,主要做踝關節緩慢的背屈動作,當踝關節出現輕度疼痛并維持3~5 s 后,再放松踝關節。按此法,完成踝關節的屈、伸、內翻、外翻等活動后,評估患者疼痛及活動障礙減輕的情況。留針活動10 min。手針出針后,患者右踝關節、右足背痛好轉明顯。隔日治療1 次,經5 次治療后,踝關節疼痛消失,恢復正常活動。
按:踝關節扭傷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踝關節軟組織損傷,主要表現為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本例患者由外傷所致踝關節翻轉,以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為主。中醫屬于“筋傷”范疇,由外傷導致踝部筋肉損傷,氣血瘀滯,不通則痛。針刺手部穴點,使刺激能在神經中形成“優勢興奮灶”,對傷病區產生有效的抑制、調整、誘導,亦是遵從《內經》“下病上治”的原則,《靈樞·終始第九》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手踝點為上部取穴,配合運動刺法,得氣后囑患者活動患處踝關節,激發踝部經氣,疏經導氣,上下貫通。局部體穴針刺丘墟誘發踝關節的屈反射,阿是穴以痛為腧,輔以申脈、昆侖等穴活血祛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諸法相配,可奏理氣舒筋、止痛消腫之效。
運動性損傷的人群分布廣泛,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或者普通人,都可能因為訓練方式不當、自我保護意識欠缺及外界環境等因素造成關節軟組織損傷?,F代醫學對急性運動損傷的處理以PRICE 原則、POLICE 原則[12]為主,但此類技術側重于急性期24~48 h 內的對癥處理,患者軟組織損傷后的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等癥狀,往往需要耗費患者長期的精力和時間,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學習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針灸治療“筋傷”療效確切,陳老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與研究中發現,運用手體配伍針刺法可有效緩解運動損傷后的腫脹、疼痛,縮短治療周期,使患者快速康復。陳老師強調在針刺手穴時,除了選定與傷處有關的特異刺激點外,刺激的強度也對療效的優劣有重要影響。應按個體受損情況和對疼痛的可耐受程度,盡可能強刺激,使刺激能在神經中形成“優勢興奮灶”,對局部病灶產生有效的抑制、調整、誘導,達到“通則不痛”“祛瘀生新”的治療目的。
通過手穴與體穴的相互配伍運用,對運動性軟組織損傷療效顯著,且操作簡便,適宜臨床推廣。